新疆卡拉麦里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秘境,南部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卡拉麦里山山前戈壁,中部是卡拉麦里低山地,北部则是荒漠丘陵带。蓝天、白云、远山、戈壁和草原镶嵌在浩瀚大漠之上—千丘万壑得天地造化,广漠浩渺享日月无穷。卡拉麦里吉拉大峡谷 摄影/丁建斌走进卡拉麦里色彩斑斓的丘陵和灰黑色的低山之间,看到成群结队自由奔跑的普氏野马、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我们很难想象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发育广阔的沼泽湿地与茂密的原始森林,亦是远古霸主恐龙家族集中繁衍栖息的家园。
卡拉麦里的鹅喉羚种群约占全球种群的1/4 摄影/林晓麟如今,让我们通过公园内遗留下来的壮美硅化木化石群、丰富多样的恐龙化石以及五彩斑斓的雅丹地貌等地质遗迹,来感受卡拉麦里所见证的生命交替的演绎与地球历史的变迁。硅化木俗称木化石,是植物化石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的森林因地球构造运动等被快速掩埋,在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下,通过交代和填充作用,木质成分逐渐被环境中的矿物质(如二氧化硅)替换,从而形成硅化木,并根据环境中微量元素的不同形成五彩斑斓的色泽。虽然从表面看,硅化木仍保留了树木的原始形态及构造特点,但实质上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头了。新疆奇台硅化木国家沙漠公园 供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山管理中心
在侏罗纪时期,卡拉麦里地区的环境、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这里河流纵横,沼泽湿地发育,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到了侏罗纪晚期,受燕山运动影响,沉积环境动荡,森林及其他动植物被深埋地下。再经历亿万年,树木石化成岩并随着构造运动复出地表,开始遭受持续的风化剥蚀,形成我们现在在卡拉麦里看到的壮美硅化木化石群。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内的硅化木保存点主要包括奇台硅化木园、恐龙沟硅化木点、611高地硅化木群、老鹰沟硅化木点以及魔鬼城硅化木点。其中奇台硅化木园的遗存规模世所罕见,仅次于美国亚利桑纳州阿达马拉木化石群,是世界第二大木化石群,同时也是亚洲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硅化木化石群。奇台恐龙沟 摄影/林晓麟
硅化木集中分布在将军戈壁北西-南东走向的冲沟内,出露总面积约11.65平方公里,出露数量近千株;树种以柏型木为主,伴有原始云杉和南美杉等;树龄一般在数百年至千年不等。其中最大的一株长26米、直径2.8米以上,为亚洲之最。硅化木化石埋藏方式多属于原地埋藏,或直立或倒伏,有的保存树根或树枝,硅化程度高,石质坚硬,色彩各异,木质结构、年轮均十分清楚,是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地质演化过程中历经“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侏罗纪时期的卡拉麦里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盛发育,同时也是各类爬形动物生活繁衍的家园,其中陆上动物的霸主便是大型恐龙。在后期动荡的沉积环境下,生物遗体被迅速掩埋并完整保存于地层之中。直到20世纪古生物学家开始对这片秘境进行科学考察与发掘,各类恐龙化石才得以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它们昔日的辉煌与沧桑。奇台恐龙沟 摄影/林晓麟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代表团长、地质学家袁复礼在奇台县发现两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发现于将军庙地区的一具长10余米、经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修复并命名的“奇台天山龙”,从此揭开了准噶尔盆地大规模发掘恐龙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地质人员在卡拉麦里山和五彩湾地区都发现有恐龙化石。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五彩湾附近发现了单脊龙化石;1987年又发现了中华盗龙化石、大型蜥脚类卡拉麦里龙化石。同年,中国和加拿大恐龙联合考察队在“恐龙沟”将军庙附近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蜥脚类恐龙—中加马门溪龙长30米,躯高10余米、估算体重达50吨,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恐龙化石。2000年以后,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徐星研究员为首的挖掘队在“恐龙沟”等地进行了数年的挖掘,先后发现并命名了五彩冠龙、当氏隐龙、赵氏敖闰龙、准噶尔将军龙、难逃泥潭龙、五彩湾花脸角龙等10余种新种恐龙。霸王龙是暴龙家族的支类,作为陆地上最凶猛的食肉恐龙代表,常出现在各类恐龙读物及影视作品之中。科学家此前找到的体型巨大的暴龙类化石,大多存活于80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鲜少发现侏罗纪的大型暴龙化石。卡拉麦里地区对“五彩冠龙”的发掘证实:暴龙类真实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填补了霸王龙进化中化石证据的一大空白。其名字中的五彩并非指其头冠颜色,而是指其发现地五彩湾。通过复原发现,五彩冠龙体长3米左右,形貌与霸王龙非常相似,拥有类似鸟一般的头部及冠、强壮的后肢和锐利的牙齿,表明它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同时也证实了霸王龙等食肉兽脚恐龙在进化中逐渐巨型化的假说。生活在1.6亿年前的五彩湾花脸角龙和当氏隐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角龙,成年体型1米多长,均为小型草食性恐龙,从关系上讲像是一对兄弟。五彩湾地区是角龙最早演化的中心地区,它们很可能受到同时期同地区的五彩冠龙威胁,角龙类和暴龙类两大家族在此协同演化,各放异彩。身材细小(约1.7米)的难逃泥潭龙也是草食性恐龙,通过科学家们复原,其命名与它们临终时遭遇的苦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的卡拉麦里,难逃泥潭龙瘦小的身形和素食的习性,注定了它们会成为五彩冠龙等猎食者的首要目标。同时期还生存着最大体长近30米的马门溪龙,难逃泥潭龙在逃避追捕时不小心掉进马门溪龙等踩出的泥潭无法挣脱,于是成为“巨兽脚下的英魂”。随着多种恐龙化石的发掘出土及科学探索,五彩湾地区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罗世过渡时期的陆相化石点,是研究1.6亿年前小型恐龙演化的最重要地区,对研究新疆侏罗纪地史、古生物、古气候演变等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科普价值。1899年—1903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将古湖周围成群分布,长数百米、高2—3米以上,先水蚀后风蚀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按当地维吾尔语称其为Yardang(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之后,随着他的著作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传播,Yardang在中国被音译为“雅丹”。从此,“雅丹”一词便正式登上科学殿堂,成为地质地理学者追寻、探索的重要对象。五彩湾雅丹方圆约3平方公里,是一套以赭红为主色调,夹杂着黄、橙、青灰、灰绿、灰黑、灰白等多种色彩的泥岩夹砂岩、含砾砂岩互层构成的连绵低丘,在地层上属于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侏罗纪时期,由于气候冷热干湿的周期性变化与矿物质含量的不同,地表沉积了颜色各异的湖相岩层,后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地表,历经持续的风化剥蚀与夷平作用,呈现出如今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雅丹地貌。绚丽多彩的五彩湾雅丹 摄影/高攀五彩湾雅丹连片成群分布,地形起伏有致,延绵的山包千姿百态:或蜿蜒如伏龙,或威武似卧狮,或典雅如仕女,或玲珑似宝塔。一天之中,随着光线变化,其展现的颜色和姿态也各不相同、兴味各异。若在黄昏时分登高远望,整个五彩湾被蒙上一层落日的滤镜,如火如炽,像是一座座金色的古堡城郭,也像是一幅幅色彩纷呈的油画,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台魔鬼城有丰富的色彩 摄影/林晓麟2022年4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新疆创建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卡拉麦里这片秘境所记录的远古生命与地球演化的历史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人呈现。正如诗人张赫凡在野性卡拉麦里组诗中写的那样,“时光的纹理/生命的印记/浪花的舞蹈/恐龙的歌声/都被一一记录/一部神秘的天书/就这样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不知准噶尔的精灵们/能否读得懂/海枯了/这些凝固的时光/依然挺立/挺立成卡拉麦里的/铮铮铁骨/就像那些波澜壮阔的西北风/和爱的故事/从来不曾销声匿迹”。
原文发表于《森林与人类》杂志2024年2月刊“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专辑,购买杂志,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