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本刊编委苏艳军研究组揭示温带森林冠层结构影响秋季物候的机制

学术   2024-10-25 18:45   北京  




10月14日,本刊编委苏艳军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题为“Canopy structure regulates autumn phenology by mediating the microclimate in temperate forests”的文章,揭示了温带森林冠层结构影响秋季物候的机制。

秋季物候是温带森林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指标,也是影响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解析温带森林秋季物候时空变异的驱动机制,对于准确预测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及碳汇能力至关重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宏观气候是秋季物候时空变异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宏观气候无法解释秋季物候的局地空间变异。在相同宏观气候条件的局部区域内,相同树种的秋季物候仍可呈现出很强的空间差异。目前,导致温带森林秋季物候局地空间变异的机制仍不清晰,亟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苏艳军研究组选取了六个典型的北方温带森林样地,利用激光雷达和高时空分辨率影像等数据,精准量化了秋季物候与森林冠层结构等信息,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且一致的关系。具体而言,冠层结构主要通过调节林内辐射和温度等微气候因子影响秋季物候。与宏观气候不同,微气候反映了直接作用于树木生长的局地气候条件。复杂的冠层结构能够削弱林内光照,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延缓植物达到“碳饱和”的时间,从而推迟秋季物候的开始。同时,复杂的冠层结构可以通过增强温度的缓冲作用,减缓冷积温的累积速度,降低植物遭受霜冻的风险,进一步推迟秋季物候的到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将“冠层结构-微气候-秋季物候”这一调控机制整合进传统秋季物候模型,显著提高了秋季物候的预测精度。未考虑该机制的传统物候模型会显著高估全球变暖对秋季物候的延迟效应。这一研究为理解温带森林秋季物候局部空间变异提供了新视角,为预测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冠层结构通过调控微气候影响温带森林秋季物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吴晓永为论文第一作者,苏艳军研究员为通信作者。北京大学张尧助理教授、鲁汶大学Koenraad Van Meerbeek副教授、香港大学吴锦助理教授、实验室刘玲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郭庆华教授等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4-02164-2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第一作者

吴晓永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冠层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 发表论文1篇,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植物生态资讯
《植物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力图反映植物生态学学科热点和生长点,月刊,平均发表时滞6个月左右。本订阅号主要提供期刊目次,文章摘要,科研动态,学术会议,招生招聘等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