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速递 | 基于LUCC的1986–2022年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监测

学术   科学   2024-12-13 20:00   北京  

新文速递

本栏目是《植物生态学报》预发表文章推介。预发表栏目中的PDF文件是校样版本,与最后的发表版本会有出入。正式使用请以最后正式发表的版本为准。如需引用预发表阶段的文章可以使用doi标引。

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测, 可以为土地利用优化、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建议。该研究基于1986–2022年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影像, 应用随机森林获取松花江流域1986–2022年10期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布图, 并结合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Mann-Kendall检验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对松花江流域36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 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有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耕地、有林地和草地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6–2022年间耕地面积增加11 462.68 km2, 有林地面积减少18 567.21 km2。建设用地为研究区变化最快地类, 变化率为5.3%, 面积增加3 505.82 km2。疏林地变化率为4.7%, 仅次于建设用地, 但由于其面积变化较小, 对流域影响不大。未利用地变化速率为4.5%, 其面积增加了5 385.43 km2。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中值区分布在兴安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低值区分布在大庆和白城。36年间该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 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碳储量高值区, 碳储量增加区域则是零星分布。1994、2002和2018年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出现3次恢复, 且均与有林地面积变化有关。在保障已有林地面积不再减少的基础上, 增加有林地面积, 持续开展林业工程, 可以有效阻止碳储量下降, 恢复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

稿件信息


张智洋, 赵颖慧, 甄贞. 基于LUCC的1986–2022年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监测 .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DOI: 10.17521/cjpe.2023.0300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文章全文




往期精彩推荐



长白山白桦径向生长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干旱强度影响祁连山西段不同海拔青海云杉的生长恢复

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林干扰历史重建

植物-土壤反馈时空变异研究进展

恢复方式对东北东部森林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的影响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植物生态资讯
《植物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力图反映植物生态学学科热点和生长点,月刊,平均发表时滞6个月左右。本订阅号主要提供期刊目次,文章摘要,科研动态,学术会议,招生招聘等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