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六队开展沙井子南煤炭资源勘探项目以来,全队上下通力协作,工作人员奋发蹈厉,在环县车道镇建设出地质勘查野外标准化项目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攀登之志和攻坚精神推动了项目的高效运行。
队领导在项目一线检查岩心存放情况
时不我待 分秒必争
今年春节假期回来的第一周工作日,一四六队矿产资源勘查规划院便开始组织经验最为丰富的几位技术骨干带头开展沙井子南煤炭资源勘探的设计工作。设计编制期间,队总工程师李奇峰全程擘画、精心指导,带领技术小组在吃透前期各项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与矿山企业沟通、向业内专家咨询,对36张工程设计图纸与报告文本进行反复推敲和论证修改。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地紧张奋战,勘探设计于4月初通过省厅评审。
石以砥焉 化钝为利
地质测量工作结束快,钻井机组入场才能快。项目部安排测量技术组与综合协调组“1+1”组队,4个小组以每天至少14个点的测量效率,在7天内完成了143个测量点。测量时间正值炎炎夏日,技术人员每天太阳还没升起便戴着草帽、背上沉重的仪器和七八瓶水就进了山,晚上返回项目基地时衣服已被汗水浸得湿透。要保速度,也要保质量,“我们扎扎实实跑过的地方才能拍着胸脯告诉人家钻机在这儿能干。”庞大的钻机、大量的钻杆都得靠大型车辆运输,碰到道路难以平整、车辆难以行驶的点位,技术人员就得根据地形现场调整井孔位置,保证既能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又能确保运输车辆顺利进场。
披荆斩棘 迎难而进
沙井子南煤炭勘探项目设计143个钻孔,而要求的野外施工时间仅仅不到7个月,“钻孔数量多、工期时间短”迫使本次项目必须数十台钻机同时作业才能按期完成任务。为使钻机数量尽快达到要求,现场项目部负责人秦道军、马东胜等人白天忙完项目部筹备工作,晚上一到宿舍便开始联系钻井机组,钻井工程布置图就贴在床头,确定一家单位就画上小红旗标注一口井。尽管每天拨出去几十通电话中只有寥寥几家单位有所反馈,但在几位负责人的不懈努力下,床头的钻井工程布置图上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旗。到7月初,一天内同时作业的钻井数量最大达到63台,刷新了一四六队建队以来单项目同时作业井数的最高纪录。
钻探工作开始时,许多钻井机组对勘查区内的地层构造尚不熟悉。区内地下存在水敏性强的泥岩、松散破碎的砾岩、构造带、含水层等,导致多台钻机出现漏水、卡钻的情况,最严重时有12台钻机同时卡钻。队长贠建林接到情况汇报后,迅速邀请局属系统内的钻探专家前往项目部,经过专家组实地踏勘、与机组人员多次沟通后,针对区内地层差异研究调配出了更具优势的低固相钻井液,同时更换更大的钻头以减小孔壁压力,有效解决了卡钻、漏水等问题。此后,一四六队聘请钻探专家长期驻扎项目部,编制出适用于区内地层的钻探实施方案,对新入场的钻井机组提前进行技术培训,随时解决钻探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幅提高了钻探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如T1604、L1902等多个孔位的钻探月效率已达到1000m以上,除易碎层位外,其他层位的取芯率均超过90%,完整的岩心为解释地层、查明煤层分布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技术人员记录岩心
躬行实践 守正创新
沙井子南勘探工作时时刻刻将“探寻金山银山,留住绿水青山”的绿色勘查理念落实在过程之中、细微之处。技术人员看到钻机场地内出现任何的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都会随手捡起,“瓶子要是被风吹到沟里,那我们就得去沟里找到捡上来”,这句话既是所有技术人员对项目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承诺,也是对“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勘查原则的积极响应。副队长邓兴东在项目部值守期间,面对不能及时处理废弃钻井液的钻井机组,一大早就带上马扎乘车前往钻井现场,“我今天就坐在这里,看着你们把钻井液运走,什么时候运走什么时候我再回去”,严谨认真的态度确保了废弃钻井液对当地土壤和水质的污染最小化。
为增强一线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沙井子南勘探项目在局内首次建成地质勘查野外标准化项目部,构建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野外工作环境和配套保障体系。项目部成立领导小组、临时党支部和工会小组,强化项目管理和综合指导力度;建立队领导班子轮班值守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安全调度会,确保项目有序推进;设置安全保障小组和专职安全员,保障项目实施安全。现已达到办公区整洁有序、生活区舒适卫生、标识牌应设尽设、作业区布置有序、岩芯存放规范等标准化项目部的驻地建设要求,并在勘查施工等工作中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文明施工,充分体现当前绿色勘查、和谐勘查的新要求,展现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沙井子南项目部将继续保持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持续弘扬地质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项目后续攻坚阶段不断消除劣势、巩固优势、形成胜势,用匠心打造出标准化示范地勘项目,在陇原大地树起甘肃煤田地质系统“地质强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