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点题“黑神话”•山西古建之晋中篇(二)

文化   2024-10-02 17:16   山西  



镇国寺座落在县城东北15公里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从前至后沿中轴线建有天王殿楼等主要建筑。其中,位于寺院中部的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被称为“千年瑰宝”,为唐代建筑风格。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光绪《平遥县志》载:“镇国寺在郝同(洞)邨,北汉天会七年建,嘉庆丙子年重修”。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光绪《平遥县志》


1988年1月13日,镇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五代时期初建时的殿宇布局已无从稽考,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均以原建时中殿(万佛殿)为中心,不断续修,逐渐形成了现存的明、清两代寺院格局。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又重新修葺东西两廊,嘉庆元年至二十年(1796-1817),又创建舞榭于山门外(已毁),并建经堂于佛阁两翼,添建厢房六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时,对万佛殿再度修葺。

今镇国寺,几经修绥,使其古建、彩塑和壁画等文物进一步得到了保护,已成为中国重要名胜古迹游览点之一。 

镇国寺的建构布局,有着与其他佛寺所不同的独特特点。该寺虽年代久远,几经修葺,但创始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的中殿万佛殿,“惟中殿为鲁灵光”,即唯有中殿幸存无损,万佛殿始终保持全寺初创时的建筑原貌。

镇国寺在建筑布局中,能巧妙地培植利用自然景观,为整个寺院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奇观。如万佛殿初创时,在殿外同时培植了两株槐树,护殿育树并举,千百年来终成千年龙槐一大奇观“一枝百折,互相纠结,如循环之无端,与檐牙之斗角。”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光绪《平遥县志》:“古寺龙槐在郝同(洞)邨镇国寺殿前,高约丈许,枝叶垂地,婆娑偃仰,宛如游龙”。可见一百多年前的龙槐已是镇国寺一大景观。

镇国寺里,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万佛殿。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寺内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古建筑44间,彩绘泥塑62尊,壁画100余幅,碑碣20余通。

 


镇国寺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全身金妆,神态自如,尽显威严神圣气势。右前臂和手呈伸出状,为免其下垂力因年久有断裂之虞,雕塑艺术匠师巧妙在前臂之下添塑一组镂空莲花,既解决了脱落掉落的后顾之忧,又显得别有风韵情趣,独具匠心,令人叫绝。佛祖的座台为须弥座,但没有八大力士及莲花雕饰,有别于后来明清佛寺须弥莲花座台的惯例。佛祖的背光花饰雕琢细腻考究,外框带以金粉相间的火焰为主调底色,间有雕塑精美的金龙鸣舞、彩凤展翅、孔雀开屏,融容着大量民族趋吉文化。

五代为时短暂,建筑遗存甚少,彩塑尤其奇缺,万佛殿与殿内彩塑为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雕塑艺术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万佛殿现存壁画100余幅,其中52幅是释迦生平八相图,集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以鲜明的主体、娴熟的技法,用连环画的形式,精心描述了释迦牟尼的传略,是不可多得的壁画艺术珍品。

镇国寺有如镶嵌在晋中大地一颗璀璨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镇国寺彩塑和壁画


与悟空一同游历晋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属于你的西游传奇。在这里,你可以是勇敢的探险者,也可以是智慧的修行者,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无限可能。

小伙伴们,心动不如行动,快跟着悟空打卡晋中吧!



END


撰稿人 | 张利民

期编辑 | 阎雪飞




太原市图书馆
通知公告、服务项目、新书推荐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