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点题“黑神话”·山西古建之晋南篇(一)

文化   2024-10-09 17:23   山西  


晋南文化厚重,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文脉,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更散落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遗存……本期让我们跟随“悟空”的脚步一起漫步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古建中,走近晋南建筑,在时间长河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7),就已创建了这座佛寺,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著名的国宝——元代戏剧壁画,就绘制在这里。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进入广胜寺寺门,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道光(赵城县志)》   


道光《赵城县志》中就详细介绍了广胜寺的历史沿革:广胜寺在县东南四十里,有二:一在山顶,一在山麓。《平阳府志》载:汉建和元年建。《旧志》载:唐大历四年建,上寺有飞虹塔,高十三级,俗言:春夏间夜有光如火,自塔尖出,朗朗照人,然不常见也。下寺前临霍渠,其西即明应王庙。

广胜寺不仅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557-571年)宇文护造。”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乾隆(蒲州府志)》


乾隆《蒲州府志》中描述了鹳雀楼的历史及绝美风景:

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宇文护造。李翰有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洲,以其隹气在下……”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又由于其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登临作赋者不绝,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END


撰稿人 | 闫静

期编辑 | 阎雪飞




太原市图书馆
通知公告、服务项目、新书推荐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