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红作者:刘芬 谢东宸 张安然 谢忠英
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山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著名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7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前夕,也是毛泽东同志在离开中央苏区前所写的最后一首词,是唯一一首以县名命名的词。
1934年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况愈下。时属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粤赣军区所在地的会昌,正处于中央苏区的南方战线。面对粤桂敌人的步步逼近,驻守南线的主力红军第二十二师及地方武装,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军事指挥下,实行“分兵把口”,与数倍于我的敌军进行阵地战、堡垒战。虽然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终因敌众我寡,4月21日,闽粤赣边咽喉重镇——筠门岭镇被国民党陈济棠部攻占,红二十二师被迫退至周田、中村、站塘一带,中央苏区南线门户口洞开,国民党粤军跃欲北进,整个南线形势异常严峻。
在这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动请求来到粤赣省驻地会昌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毛泽东一到文武坝,他就与粤赣省的党政军负责人交谈,全面了解情况。6月初,毛泽东不顾安危深入站塘李官山战地前线了解情况,指示红二十二师放弃“分兵把口、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打法,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地方赤卫队、游击队配合红军在敌侧后进行游击战争,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继而消灭其更多的有生力量。红二十二师遵照毛泽东的正确指示,主动出击,避实就虚,击退了国民党粤军的多次进攻,粉碎了其向北推进的企图,并积极向其宣传红军北上抗日主张,与国民党粤军形成了对峙、相对和平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红都瑞金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其间,毛泽东在会昌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倡发展生产,注重经贸工作。由于毛泽东对粤赣省工作的正确指导,南线形势大为好转,整个战线局势稳定,游击战争捷报频传,群众的革命热情重新高涨,红军指战员士气高昂,与中央苏区北线、西线、东线不断恶化的军事形势相比,南线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局面。
面对“风景这边独好”的南线形势,毛泽东甚感高兴。1934年7月23日清晨天未亮,他带领粤赣省部分干部和警卫战士,从文武坝出发,乘船渡过绵江,经石角、黄坊,健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毛泽东站在山顶,纵览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宛如玉带的江河,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到文武坝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首寓意于事、寓意于景、含蓄而自然的革命乐观主义经典词章——《清平乐·会昌》。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战略家,毛泽东在词中高瞻远瞩指出:中央红军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战略突破口在南线。
烽烟散去,红色永存。曾被毛泽东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如今仍回荡着铿锵的誓言,书写着无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