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封,江山多娇——一起来品学毛泽东的革命诗词

文摘   2024-07-13 07:39   甘肃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从来都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他在陕北的作品,是把党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感受融为一体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十三年间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抱负及胸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于同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总任务下,红军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1936年2月20日,为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从陕北清涧以东的沟口、河口等地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

在筹划部署期间,毛泽东一再提醒要隐秘行事,避免走漏消息。为了确保东渡黄河的顺利进行,毛泽东于2月5日率部进驻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在此侦察渡口情况并督促相关准备工作。途中他对随行人员提出要求,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注意保密”,并且以身作则,模范地执行保密纪律。

袁家沟革命旧址

在袁家沟期间,适逢当地连降数天大雪,壮美的风光和大好的心情使毛泽东有感而发,奋笔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不朽词作《沁园春·雪》。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将此作抄录给诗人柳亚子,随后被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上,并广为传诵。

这首气势磅礴、旷达豪迈的《沁园春·雪》,抒发了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共产党人胜券在握、成竹在胸的豪迈气魄,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

挽 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写于1943年,此诗所悼念的戴安澜是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杰出的抗日爱国将领,在长城古北口抗战、台儿庄大战、武汉大会战、昆仑关争夺战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1942年3月,他率军赴缅作战,在归国途中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毛泽东特撰此挽诗,遥奠忠魂。

诗歌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戴安澜抗战报国的热烈赞许、崇高敬意和深挚哀悼,表明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也勉励国人继承将军壮志,坚持团结一致抗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戴安澜

毛泽东的诗词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其背后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暗流涌动。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和抗战大局,屡屡挑起反共事端,甚至制造“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这段时期,我党保持了高度警惕,方针正确,策略得当,严格把握好保密与公开的尺度,既保住了党和军队的秘密,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保密工作,毛泽东认为领导同志必须亲自抓经常抓,决不能有半点松懈与马虎。他身体力行,极其重视保密工作。据当年军委机要员李质忠回忆:“皖南事变时,情况十分危急,新四军突围遭到很大伤亡。毛泽东同志考虑到党的密码安全,指示项英同志要亲自背着同中央联系发报的密码。”

在这一阶段,党中央各种党政要事信函、电报往来十分频繁。为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毛泽东在延安亲笔题词:“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这一题词,成为一代又一代保密工作者恪守不渝的保密箴言。

七律·忆重庆谈判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内战的同时,大肆玩弄“和平”阴谋,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和平谈判”。

如此大张旗鼓地盛邀毛泽东赴渝,是因为蒋介石认定毛泽东不敢也不会来重庆。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驻延安的联络参谋周励武和罗伯伦加强搜集延安方面的情报。

然而,李克农领导的延安边区保安处早已经获得了周励武和罗伯伦的密电码,他们的一举一动皆在我方掌握之下。

掌握情报先机,毛泽东对于蒋介石自以为高明的演技洞若观火,于是决定来个“欲擒故纵”,陪他唱好这出“大戏”。

在回复蒋介石的前两封电报时,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只表示将先派周恩来进行会晤。而蒋介石根据周、罗二人的“情报”,笃定毛泽东不可能前往重庆,于是发出第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关于赴渝谈判问题致蒋介石的电报

见蒋介石已然“三顾”,毛泽东安排好中央工作后,于8月24日复电:“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尽管毛泽东表示“准备随即赴渝”,但也没有明确具体时间。这一方面迷惑了蒋介石,另一方面达到了安全保密的目的。

8月28日上午,在延安的周励武、罗伯伦又一次向重庆发出密电,称经多方打探,确定毛泽东无意去重庆。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封电报送到蒋介石手中时,毛泽东已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登上了赴重庆的飞机,令蒋介石措手不及。

毛泽东在谈判期间与蒋介石合影

如毛泽东诗中所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重庆谈判中,毛泽东识破了蒋介石妄图将拒绝和谈、破坏和平的责任推给中共的阴谋,与蒋介石斗智斗勇,牢牢掌握情报与舆论主动权,获得了谈判的最终胜利。

(注:本文封面选自靳尚谊创作的油画《北国风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最高峰


掌上千秋毛诗韵
学习研究毛泽东诗词,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民族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