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诗词:精益求精
——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井冈山,一住就是7天。抚今追昔,他豪情满怀地写下了在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用词方面都颇为接近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4个多月后,毛泽东致信邓颖超,并附了这两首词:“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有记载,1965年5月27日下午,汪东兴给毛泽东送文件时,看见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写诗稿。可见,5月至9月期间,这两首词一直处于“将完未完”的修改状态。
其实,送邓颖超的词也不是最终版本。1976年,毛泽东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鸟儿问答》一并交由《诗刊》1976年1月号发表,才算正式与读者见面。下为公开发表的文本。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现存手迹一幅,题为《水调歌头》。所注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五年五月”,署名“毛泽东”,横写,有标点符号,似为初稿。写出初稿后,曾印发征求意见,留下3件铅印修改稿。由此可知此词在正式发表前曾有过多次、多处修改,据梳理考证,修改之处共有6处。
第一处修改:“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此句曾作“一日复一日,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在井冈山住了7天,可以说是“一日复一日”。但“一日复一日”只表明时间,并无深意,而改成“久有凌云志”,既表明重上井冈山的心愿由来已久,又具有壮志凌云的象征意义。
第二处修改:“旧貌变新颜。”
此句曾写作“早已换新颜”。“早已”和今日在时间上相矛盾,体现不出重上井冈山时看到38年变化的兴奋之情。“旧貌”与“新颜”则能形成鲜明对照,“变”字比“换”字也更能表达“巨变”的意蕴,在概念上也同后面有关“新颜”的具体描绘一致。
第三处修改:“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此句曾写作“到处男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高树入云端”。“男红女绿”,指人们着装的色泽。“飞流激电”,写的不是瀑布,而是指井冈山建成的水电站。“男红女绿”和“飞流激电”都是“新颜”的具体景象,但是过于平淡直白,写实有余而韵味不足。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说过:“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1965年7月21日,在致陈毅的信中,毛泽东讲得更到位:“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描绘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笔法虚虚实实、虚实结合,意境美妙、诗意盎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树入云端”显然不及“高路入云端”有意义,“高树”属于自然生长,与人力无关,而“高路”则彰显修建公路的人为作用,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飞猛进。
第四处修改:“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此句曾写作“风雷震,旌旗奋,是尘寰”。只有“雷”才会震,“风”似不能震,改“震”为“动”,更符合自然现象,也更贴切。“风雷震”改为“风雷动”,强化了客观世界对风雷激荡的回应,风雷一动,整个世界也随之而动。“尘寰”往往与“仙境”相对应,而“人寰”更确切地指向“人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的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更符合毛泽东关注现实和心系人民的情怀志趣。
第五处修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此句曾写作“三十八年过去,今日人人能道,弹指一挥间”和“三十八年过去,抛出几泥丸”。“今日人人能道”与词谱不合,且语焉不详。“泥丸”是泥团子,“抛出几泥丸”略显晦涩,解释不通。“弹指”是佛家用语,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弹指一挥间”,是时间概念,读者即便不懂佛家语义,按弹一下手指的习惯动作理解,也能猜出八九不离十,悟出“时光飞逝”的意味。“三十八年过去”,于人生是漫长岁月,这才更显得“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愿望十分迫切。而“弹指一挥间”又显得非常短暂,言简义丰,恰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所云,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只不过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第六处修改:“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此句曾写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湖捉鳖,风发更心闲”。“五洋”与“五湖”相比,虽一字之易,但意象广度却大大增强。“洋”之大远非“湖”所能及,折射出诗人视野广博、胸怀天下,而且“五洋”对“九天”也更为贴切工整。“风发”指意气风发,“心闲”指气定神闲,表明从容淡定,比较契合作者的个性气质。把“风发更心闲”改为“谈笑凯歌还”,诗意得到升华,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气豪迈,既切合“弹指一挥间”,也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雄心壮志的必然结果,表现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一路凯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满心欢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自然流畅,浑然一体,犹如天成。几经修改之后,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不过是毛泽东认真修改诗词作品的冰山一角。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绝大多数都经过多次修改。他不仅自己动手修改,还真心诚意地请人帮助修改。1958年3月,毛泽东视察三峡时,随行的梅白写了一首《夜登重庆枇杷山》。毛泽东帮他修改之后,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候,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
1959年6月底7月初,毛泽东接连写了《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9月7日,他致信胡乔木:“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郭沫若于9日、10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
1963年11月24日,他在会见莫桑比克客人桑托斯时说:“有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你写过不要修改的诗吗?我要修改。有时,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有不同意见,我就要想想。”
杜甫《解闷十二首》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清代诗人袁枚《遣兴》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既认真,又较真,总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毛泽东诗词用词精准、对仗工整、想象丰富、韵味十足,堪称绝唱。
(原载于《秘书工作》杂志2024年第12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