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纪录片《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共7集,分别以《雄视千古》《人间至情》《无畏前路》《沧桑正道》《自成高格》《诗书年华》《从未远去》为题,从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个人情感、人生思考、戎马生涯等方面对其诗作进行分类,并以此延展,通过多维度的研究和探索,生动展现毛泽东的光辉一生。
该片立足毛泽东的生平和其诗作对后世的影响,为观众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高尚人格和博大情怀。在《雄视千古》中,观众能够从跨越10年的两首《沁园春》中,看到毛泽东从追寻理想、意气风发的少年到艰难实践、乘风破浪的革命家的成长历程。《人间至情》主要讲述毛泽东的抒情诗词。这些诗词生动反映了其丰沛充盈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儿子、丈夫、朋友和同志的真挚情感。这些作品中,有悲恸哀戚的《祭母文》,字字句句皆是对母亲早逝的惋惜怀念;有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寄托了对杨开慧的深情怀念。《无畏前路》与《沧桑正道》品读毛泽东领导革命斗争以来,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名篇。《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等,展现了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古田会议的经历;《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描绘了人民军队从长征到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图景。《自成高格》主要梳理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诗词作品,落脚点在其作品蕴含的境界上。其中,有磅礴大气的《浪淘沙·北戴河》,有坚韧蓬勃的《卜算子·咏梅》,也有集千古于一篇的读史心得《贺新郎·读史》。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毛泽东的作品一字一句自成境界。《诗书年华》则着重聚焦毛泽东的早期诗作,展现其自童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文化积累与创作探索。《从未远去》则不再局限于毛泽东诗词本身,而是将他的作品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进行梳理。
在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情感与意义进行理解和品读时,该片主要从作者本人的注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学者的研究3个方面进行交叉解读。如《清平乐·会昌》,单看“风景这边独好”,读者或许以为诗人在创作时心情明媚豁达。但结合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彼时革命前路极为凶险,毛泽东本人也为诗词注释称当时“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这篇作品所彰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奋进,其本身的诗意与诗情在这个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另一方面,该片也非常注意考究诗词创作背景,讲究由诗入史,以作品本身为切口,拓展延伸相关的历史事件,让观众能够从更立体的维度去了解毛泽东的思想。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该词成于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是毛泽东邀请柳亚子填词后相和的作品。毛泽东有感于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群众的颠沛流离,再看如今举国上下的欢天喜地,遂写下了“人民五亿不团圆”与“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慨叹。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就只能从字面上感受毛泽东的喜悦之情,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该片在毛泽东诗词作品精神的传承上,注重广泛梳理相关信息。“当诗词躺在典籍中被后人遗忘时,也许应该叫作史料;而那些抵得住岁月流逝,在当下依旧被传诵的,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活着的诗词。”这是《从未远去》中的一段话,也是贯穿该片的又一主旨。该片在探讨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时,广泛深入各文化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有力展现其对于中国现当代诗词、戏曲、舞剧、美术、音乐、剪纸等文艺创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在对各领域文化大家的采访过程中,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毛泽东诗词如一颗宝贵的种子,悄然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该片也采访了许多青少年,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毛泽东诗词。有别于学者、创作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深入挖掘、字斟句酌,青少年对于作品的理解更为朴素,他们更多理解的是诗词本身的意蕴,进而从中获得激励。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生命力。
总的来看,纪录片《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不仅介绍了毛泽东源于革命生涯、源于人民群众、源于坚定信仰与高尚人格而创作出的瑰丽诗篇,而且将这些作品所映照的伟大人生徐徐铺展在观众面前。从片中,观众看到了毛泽东年轻时的迷茫与苦痛,也看到了他在无数逆境中凸显的坚韧与乐观。正是这些与普通人相似的喜怒哀乐,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伟岸。
主体链接:《毛泽东的诗词人生》_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_央视网(cctv.com)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