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故园长歌——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文摘   2024-04-15 11:11   甘肃  

来源:2018年12月26日《湖南日报

原标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故园长歌

《故园长歌》链接:

https://www.mgtv.com/b/327833/4856385.html?fpa=1413

《湖南日报》编者按: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芒果TV、湖南卫视、金鹰纪实卫视联合出品的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故园长歌》正在热播中。本报刊出全片解说词精简版,以为纪念。

  题记:2011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韶山,向毛泽东主席像敬献花圈。这是他第三次到毛泽东的故乡。他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湖南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集:《别梦依稀》

  岁月不知,千年飘过。

  韶山冲畔,一片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

  乡音不改,山高水长。

  人们纷至沓来,缅怀和感受他的赤子情。

  思乡、思土、思亲人。

  虽是年老病重,这片故土,依然萦绕他的梦中,终难挥去。

  陈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1976年6月份的时候,他的病开始重了,当时他给中央提出来,他也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他就想回到韶山。鉴于他的健康状况,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最后请求。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1959年6月25日,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第一次回到韶山。

  唱着山歌思亲人,亲人乡谊久绵长。毛泽东的乡情,浓烈、恒久,犹如奔河。

  这是他的笑。这笑温暖,自然,随性。只有回家的游子,才能从内心涌出这样的笑。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据送毛泽东回韶山的司机回忆,车从湘潭开出20公里,毛泽东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时地撩起窗帘往外看,眺望车外田园。他还常看看司机,仿佛说,同志哥呦,你能否快点开?车子刚抵韶山招待所前坪,毛泽东一步跨出停稳的轿车,急着和家乡人打起了招呼。

  毛泽东所到之处,总是洋溢满满的笑声。

  这是亲情的笑。毛泽东拿出在武汉买的珞珈山牌香烟,同老乡李文贵一边吸,一边聊,一边笑。

  这是敞怀的笑。在旧居堂屋,当得知摆在神龛里的祖宗牌位、观音菩萨和赵公元帅都是复制品时,毛泽东对陪同的罗瑞卿、周小舟等众人说,过去我们家里迷信,我也算一个,那时,打扫这些神像,是我每个初一、十五的活计。逗得大家哈哈笑起来。

  这是被诗人称作“纸面上都仿佛听出了声音”的笑。韶山学校,孩子们的欢呼声已成海洋。少先队员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先给毛泽东行了队礼,然后踮起脚尖,给毛泽东戴上。

  蒋含宇(韶山学校学生):我们当时是14岁,毛主席是66岁,他就说了,你看我今天戴了红领巾,我变成少先队员了,变得年轻了。他就哈哈大笑。

  毛泽东向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提出,我要请乡亲们吃餐饭。你给我邀请这样几拨客人——长辈、老师、亲友和当地干部,老党员、老自卫队员和革命烈士的家属。

  在这张至今保存完好的菜单上,我们看到,那都是地道的韶山农家菜:木耳炒鸡、回锅肉、炒豆角、烧丝瓜、烧鲜鱼、烧排骨、菜心汤、米饭、稀饭、卷子。

  回乡翌日的清晨,毛泽东悄悄起床,伴着韶峰的朝霞,走向土地冲的山上,找到父母合葬墓。警卫人员递给他一把松枝,毛泽东恭敬地将松枝放在坟前。公社书记毛继生悄声问,是否把坟修一下?毛泽东说:“不要了,培几铲土就行。”

  这次回乡,因为握手过多,毛泽东的手肿了。可围来的乡亲还是里三层外三层。毛泽东与他们握手、合影,不停话别。

  自1925年毛泽东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到朝鲜战争,韶山先后有1700余人前赴后继为革命献身,其中144人被正式认定革命烈士。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使手肿了,他仍对工作人员说:我下决心了,一定要握到底。

  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故旧们的信一时如雪片般飞到了北京。毛泽东几乎每信必回,只是这些回信既有真诚关爱与鼓励,也有严厉批评和教育。

  吴连登(毛泽东生活管理员):韶山来的人和信,跟主席(说)下一次要安排工作,这样的事,主席几乎在他的一生当中,没有给人安排,(他说)不要以为有我这个关系,你们可以怎么样,所以(这样的事)在主席这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逝世后,他的遗物被送回韶山。看到那补丁摞补丁的衬衣,那用过多年不舍丢弃的毛巾,还有韶山人普通的长筒棉袜……从这些遗物里,人们又读到了什么呢?

  汤瑞仁(韶山乡亲):我看到那个遗物,毛主席穿的东西都是破破烂烂的,谁看了谁掉眼泪。

  “金花籽那个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1925年,随毛泽东回到韶山的杨开慧,将这首《金花籽》教唱给在农民夜校里学习的乡亲们。

  今天,韶山人民深情地为它填上新词:“金花籽那个开红花,一开花香满天涯,谁把人民种心底,人民想着他。”

  第二集:《独立寒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925年,毛泽东途经长沙时写下《沁园春·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壮怀之问。彼时,他的弟弟妹妹们,已经在他引导下,走出韶山上屋场,汇入变革社会的洪潮。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中,保存着毛泽民于1937年亲笔撰写的《个人简历》。简历显示,在毛泽东、毛泽覃陆续走出韶山冲求学期间,毛泽民和父亲毛顺生不仅赎回了祖上典出的全部祖产,还新购了七亩水田,翻新、扩充了老屋,甚至积攒下两三千元的积蓄,成为韶山冲的“富户”。

  毛新宇(毛泽东之孙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我爷爷为了让二弟,让毛泽民跟他出去革命,就想了一个釜底抽薪的绝技,他干脆把我们家韶山那十几亩地的田契给烧了。

  很多年后,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个不合格的儿子,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再回首时,父母留给他照看的弟妹们,都已壮烈牺牲。毛家养女毛泽建于1929年牺牲于湖南衡山县。

  毛小青(毛泽东侄女):她(毛泽建)当游击队女队长的时候才19、20岁,那么年轻,就那么有胆量,那么有理想,实际上也是受到主席的影响和主席的引导,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莫斯科保存的档案中,毛泽民这样记录了自己的早期经历:1921年由陈子博同志介绍,在湖南长沙入党,并参加学生工人运动。1922年即由党分配到湖南自修大学担任会计庶务等工作半年,又调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任总经理约两年……在安源,毛泽民展露出出色的经营理财本领。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合作社向工人们发行股票筹措资金,这是中国共产党金融史上第一次股票发行行为。不久,经过水口山大罢工考验的毛泽覃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1月,毛泽民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而毛泽覃自1925年起,先后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农民协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作。性格直率豪爽的毛泽覃交游广阔,他的好友中不乏积极革命的黄埔高材生和青年军官。

  然而,革命者的旅途是充满凶险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5月初,毛泽民和毛泽覃风尘仆仆来到武汉,聚拢在大哥身边。对于时局,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现在和平的日子不多了,我们三兄弟在一起的日子也不多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回湖南去“穿草鞋”,组织工农武装,举行秋收起义,夺取政权。

  “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

  为了信仰和信念,毛氏三兄弟舍弃一切私念,慨然以行。

  1931年冬,毛泽民从上海来到瑞金,协助哥哥毛泽东筹备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大会,分别四年,三兄弟再次聚首。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毛泽民任第一任行长。此时的毛泽覃也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跋涉二万五千里,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正当人们庆幸终于找到革命的“立足点”时,毛泽民急匆匆来到毛泽东落脚的窑洞,递给他一张旧报纸。握着这张报纸,毛泽东许久都没有放下,报纸上刊载着留守中央苏区的毛泽覃牺牲的消息。毛泽覃的牺牲是悲壮的。他死后,敌人残忍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杆头示众。

  得知毛泽覃牺牲后,很少谈及家事的毛泽东曾多次回忆起,在反“围剿”时他和毛泽覃的一次争吵。他对周恩来说,毛泽覃天王老子都不怕,老虎屁股摸不得,父母管他不住,泽民也没办法,只有我能管住他……可是那次争吵让我发现,我的脾气比他更躁,更不冷静,以致争吵过度,影响也不好,我有责任。可是现在弟弟为革命牺牲了,我再也无法向他解释和致歉了。

  毛泽覃牺牲八年后的1943年9月,他的二哥毛泽民与陈潭秋等共产党人,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年47岁。

  毛新宇:盛世才就把毛泽民抓起来,严刑拷打,还让他脱离共产党,被毛泽民拒绝了。最后他被盛世才勒死,弄到那个麻袋里面。

  1974年10月,已经是深秋了,天刚蒙蒙亮,毛泽东走出长沙九所宾馆,乘车来到湘江大桥。冷月西沉,81岁的老人坐在车上,默默注视着晨曦中的橘子洲头,良久良久。

  王明富(毛泽东警卫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中国的革命,是无数烈士牺牲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太不容易了。

  第三集:《我失骄杨》

  她生前仅留下两张照片,照片中,她清瘦、柔弱,但书香之家的高洁,湖南妹子的倔强,依然毕现。

  杨开慧,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毛泽东爱妻。

  板仓,杨开慧祖屋。1982年,杨开慧纪念馆对它进行过一次翻修,结果有了惊人发现。

  龚成凤(开慧故居讲解员):第五至第六块砖的夹缝之间发现的,一共有七篇(手稿),4000多字……

  漫漫长夜里,她把思念写成手稿,藏进墙缝。岁月有时是冷酷的,1982年手稿被发现时,毛泽东已经离世六年,他终究没能收到爱妻这份沉甸甸的思念,而杨开慧此时已经牺牲了52年。

  杨开慧的父亲,是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先生。杨先生对毛泽东这名学生特别欣赏。这种欣赏悄悄传递给了一个人:女儿杨开慧。1918年8月,赴法勤工俭学风潮卷入湖南,毛泽东与同学们为此赶赴北京。此时,杨昌济先生已经执教北京大学。在北海岸边,在故宫巍峨的身影下,25岁的毛泽东和17岁的杨开慧携手同游。在这冬的美景中,他们的爱情发了芽。灯下,杨开慧这样描摹一个少女的内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 得到了一个爱人! 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哲人说过:初恋——那就是一场革命。它刹那间突奔而来。这年冬天,已经回到长沙的杨开慧收到了一封信,信里装着的,是那首著名的诗词《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0年年底,没有嫁妆,没有花轿,“不作俗人之举”,20岁的杨开慧与27岁的毛泽东结成伉俪。对信仰的追随和担当,注定了这对恩爱夫妻聚少离多。1923年底,党中央通知毛泽东即刻启程,经上海再去往广州,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拂晓时分的送别,一首《贺新郎·别友》慨然而出: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1927年8月31日的晚上,杨开慧将丈夫乔装成一个行医郎中后再次送别,她和他一定都没有想到,这竟是永别了。次月,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之后他带着队伍辗转来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36岁生日。这一天杨开慧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1930年10月24日晚,杨开慧与长子毛岸英在板仓被敌人抓捕。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长沙识字岭,年仅29岁。

  刘思齐:当时持枪执行的那个人回忆,打了她后,还没有死透。上午也不知道十点还是几点执行的死刑,但是到下午去看,她还活着,那个手在土里挖着,手指甲里面全是土,塞满了,人还活着,敌人又补了几枪。

  一个月后,毛泽东知道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他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

  刘思齐: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他走了没有看到杨开慧对他的那一份情,浓浓的情。有的时候我也想,没有看见也好,省得老人家难受、难过。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而生命意义之伟大,正在它的坚贞、坚守、忠诚和圣洁。

  第四集:《俏不争春》

  毛泽东喜欢雪。他的雪中放歌,意蕴强烈而隽永。

  1961年12月,毛泽东写下《卜算子·咏梅》,吟咏雪寒之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李敏回忆,1953年1月,父亲带着16岁的她和12岁的李讷去南海冰场滑冰。那天姐妹俩一直摔跤,直到李讷摔哭了,毛泽东才说:“收工吧”。姐妹俩以为父亲心疼了,没想到父亲接着说:“下周再来练,不摔不打不成才,摔摔打打长得快”。

  与妹妹不同,岸英、岸青兄弟出生没多久,就因为父亲毛泽东,受了太多磨难。

  毛新宇:后来他们兄弟三人待的那个大同幼稚园,因为叛徒的出卖又解散了。我伯父(毛岸英)、我父亲(毛岸青)和我叔叔(毛岸龙)就开始流浪,流浪不久,我那个叔叔很小就得疟疾,就死了,后来大概在1935年前后,(中共)上海特科终于找到我父亲和伯父的下落。

  1936年,岸英、岸青兄弟俩进入莫斯科的国际儿童院。而在万里之遥的延安,他们的妹妹李敏出生了。

  叶燕(叶子龙之女):她好像生在一个塔里边。邓(颖超)妈妈看见她以后说了一句,还真是一个小娇娃,后来她就起名叫毛娇娇。

  出生于1940年的李讷,是唯一一个毛泽东看着长大的孩子。父女间有着彼此的昵称:“大娃娃”和“小爸爸”。

  毛小青:她在父亲面前可以撒娇,可以耍脾气,可以闹。

  俄罗斯伊万洛沃市。在这座成立于85年前的国际儿童院的博物馆里,泛黄的花名册上,记录了一对兄弟的出生日期和他们进入儿童院的时间。

  蔡转(蔡和森之女):老大,中文的名字叫永福,俄国名字,叫谢廖沙。老二,中国的名字叫作永寿,外国名字叫戈利亚。

  1938年3月,兄弟俩向遥远的延安寄出了第一封家书。收到信后的毛泽东当即回信。一个月后,又寄信一封,为了让儿子们知道自己的模样,还附寄了一张照片。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有一则报道说:“延安空中飞来的苏联的运输机,运来医疗设备,两名俄国医生,还有一位高个子的中国青年,他叫毛永福……”

  在病中的毛泽东,与阔别18年的长子团聚了,不久的一个下午,父亲找岸英谈心。两人坐在一处石凳上,毛泽东说,我要送你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上中国的劳动大学。于是,岸英背起背包到枣园下乡,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晒得又黑又瘦,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

  星移斗转,天空朗朗。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爱人刘思齐举行了婚礼。新婚后,毛岸英与妻子每逢周六都会去看望父亲,父子俩常开怀畅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后的一天,毛岸英告诉妻子,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出远门,但因为保密需求,不能告知自己的去向。离去时,毛岸英给刘思齐深深鞠了一躬。

  一个多月后的11月25日,28岁的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

  1951年初,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此时,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在中央军委办公室里已经压了一个月。

  叶燕:实在瞒不住了,就由我父亲把那份电报送给主席看了。

  这封电报,毛泽东看了很久很久。杨尚昆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长叹了一声之后,他(毛泽东)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毛泽东克制着内心的伤痛,特意叮嘱在场的人,此事不要告诉儿媳刘思齐。隔了一天,毛泽东提笔给小女儿李讷写了一封极短的信——小李娃:你病了,我很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欢喜。下大雪了,你看见吗?

  下大雪了,你看见吗?长眠于异国的长子毛岸英,已经永远看不见北京的雪了。

  直到毛岸英牺牲近三年后,刘思齐无意间看到一张他身着志愿军军装的照片,她意识到丈夫是去了朝鲜。

  王明富:刘思齐就去问主席了,别人家的人都回来了,我们家的人怎么还没回来?主席后来就找总理两个人一起跟刘松林(刘思齐)谈话,岸英已经牺牲了。刘思齐失声痛哭,而毛泽东就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许久之后,周总理开口说,你摸摸爸爸的手吧,刘思齐才发现毛泽东的手冷如寒冰。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1962年,经毛泽东的介绍,刘思齐与杨茂之成婚。为此,他将《卜算子·咏梅》抄赠思齐。

  “胸中装着整个世界,却始终没有忘记诗”。诗人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个特质,终其一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曾引起毛泽东强烈的精神共鸣。而鲁迅的《答客诮》,恰能诠释这位伟人兼父亲深沉的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凡情操高尚的人,心中必怀人间大爱。

  第五集:《长岛人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首校歌,在湖南一师传唱已超百年。1914年,毛泽东来到一师时,唱的也是这首校歌。

  毛泽东在一师学习和生活了八年。他曾对斯诺回忆说,“在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所著,由蔡元培先生翻译成中文。毛泽东为它着了迷,全书共11万字,他竟在页边上作了多达1万2千字的批注。整齐的蝇头小楷,一丝不苟。青年毛泽东因此立下了“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雄心壮志,并把讲授伦理学课程的杨昌济先生视为最好的师长。而杨先生也认定,毛泽东是个可堪造就的青年,未来不可限量。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大讲授伦理学。在北京,杨先生得知法华教育会正推动赴法勤工俭学,马上写信告诉毛泽东等长沙的学生。这次北京之行,毛泽东得知了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属于“庶民”的国家。

  毛新宇:所以我认为杨昌济老人不仅是我爷爷的岳父,更主要是我爷爷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最重要的一个人生导师。

  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

  1915年9月,长沙的二十几所学校,陆续张贴了一则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的笔名,他以《诗经》名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表达了自己求友若渴的急切期盼。

  陈晋: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有个外号,同学们把他叫做毛奇。为什么叫毛奇,一个说法是,毛泽东经常跟同学们讲,我们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大概在1915年到1918年间,“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同学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学会。”

  毛泽东所说的“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学会”,即指1918年4月在蔡和森家成立的新民学会。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与蔡和森已是至交和诤友。他们相遇以后的志向轨迹,几乎重合。正是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倡导和筹划下,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湖南共346人前往法国,占全部留法人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新民学会会员即有18人。

  积极推动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走出国门。他认为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从事实际改造。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前往北京。他回忆说: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我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与此同时,抵达法国蒙达尔纪的蔡和森,也在“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尔纪,蔡和森等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了一次可以载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事记”的重要会议,蔡和森主张,应该立即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次年1月1日,新民学会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年大会,这次新年大会,是为湖南“建党先声”。半年多后,毛泽东和何叔衡两位新民学会会员,挟湖南革命豪气,代表众多敢为天下先的挚友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这一去,中国将开天辟地。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人的思绪,总是这么奔腾、激越。它穿越时空,俯瞰大地,长鸣百年。

  回望历史,125年过去,地覆天翻。然而,在这片骄傲的土地上,竟似乎永远镌刻这样四个大字:润泽东方。

  (总撰稿:李向前 杨壮 总导演:夏蒙 章红伟 撰稿组:彭勃 解敏)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最高峰


掌上千秋毛诗韵
学习研究毛泽东诗词,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民族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