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柳园人形山水图》(局部)【明】仇英 绘
天净沙·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田洪涛
·点击收看·
【赏析】
此曲以极其简练的语言,以写生的手法,生动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卷。
⬅《山涧亭荫图页》(局部)【南宋】李唐 绘
白朴(公元1226年—1306年以后),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先生。他生于金末,自幼饱受兵燹离乱,在父执元好问的爱护下,才得以保全性命,并逐渐展露出文学才情。与诸多古代文人不同,白朴一生都未曾出仕做官,时代的动荡塑造了他放浪形骸的个人性格,也影响了他放旷沉郁的文学风格。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同时又长于词曲,在当时与后世都享有盛誉。
白朴散曲《天净沙》一组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这是第二首,为作者晚年寓居金陵时所作。《天净沙•夏》以极其简练的语言,以写生的手法,生动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卷。作者笔下的夏天,是如此清爽宜人,静谧可爱,完全没有闷热、喧嚣、烦躁之感,让人仿佛觉得一年四季,每一段时光都弥足珍贵,值得好好去品味。
从章法上看,这首散曲小令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写夏日的景物环境,后两句写在此间怡然自得的“玉人”。前三句没有用鼎足对,而是前两句对偶,后一句单行。“云收雨过波添”,夏日雨后,闷热消散,云收天晴,流水波添,池塘的水面更高了。“楼高水冷瓜甜”,远处的楼显得更高了,水变得触手生凉,雨后吃瓜也感觉更甜了。“绿树阴垂画檐”,由远及近,写到近处的绿树浓阴蔽日,遮住了精美的画檐。透过语言的描写,夏日雨后的场景如此真切,氛围如此鲜活,仿佛雨后的湿气、凉意一齐扑面而来。最后两句写妙龄的女孩在这一场景中惬意感受夏日的美好,景美、人美、情更美。“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纱帐中的藤席上,妙龄女孩穿着轻便的细绢制的夏裙,手里拿着“罗扇”,纳凉赏景,如此宁静,如此美好!这一幅“夏日纳凉美人图”,去除了秾丽的色彩,整个画面素净雅致,以冷色调为主,“绿树”“白云”“白纱”“玉人”,更加突出了清凉的感觉。尤其是画面构图以精美清雅为主调,楼台画檐,池塘园林,美人罗扇,一起构成古典风格的美轮美奂的意境,令人心生向往。
之所以能营造清爽静谧的夏日意境,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捕捉和剪裁能力。他特意选取了雨后这一夏季最为宜人的时间点来写,这样就巧妙地回避了夏天常见的闷热、喧噪的环境氛围,而只给人以凉爽、清新之感。充满动感的夏日被静态的景、物、人所充满,形成了非常奇妙的反向张力,有着正反相形、相得益彰之妙。“云收雨过”,雷声雨点儿已经过去。“添波”只在暗中发生,不见湍急的流水。“绿树阴垂”,似乎非常安静,连风的吹拂也感觉不到。“玉人”手执“罗扇”,却并无扇凉摇晃的动作,因为雨后凉快,没有这个必要。不用扇凉的妙龄女孩给人极为娴静的感觉,在炎炎夏日,有一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绰约之美。写夏天,却极力捕捉与夏天相反的视觉、听觉和美感,给人以奇妙新颖的审美感受,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珍惜光阴、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这种情境,与北宋王安石那首著名的五律诗《岁晚》“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撰稿:江合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明清词谱史》《宋代文学概要》等,出版自作诗词《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主编《清代词谱丛刊》。
诵读赏析:田洪涛,纪录片、专题片解说员。曾为电影《红楼梦》黛玉、电视剧《日落紫禁城》珍妃等配音。演播作品:《风过耳》《一个女人的史诗》等。
主创名单
总策划
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
陈爱民、黄炜、黎刚、孙巍
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
胡银芳、毛蓉蓉、常烨、程前昆
撰稿
王贺、冯倾城、江合友、李让眉
李彤、张石、周葵、郑涵颖
胡晨曦、黄文静、崔振鹏、樊令
(按姓氏笔画排序)
监制
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
洪博
融媒体
白钢、天时、澹台瑞芳、马鹏、雷杨
宋扬、朱伟雄、高磊、高海英
权敬、王佳丽、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
张冉、高玮齐、王雅卿、罗敏
美术编辑
孙文君
美术顾问
任术
音视频制作
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新华网
承办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中国和平出版社
支持媒体
转自: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
中心(订阅号)
中国宋庆龄青少
中心(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