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介绍
原文信息:刘慧媛. 牡丹及牡丹文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下载地址:中国知网
推文说明:本文为论文的通俗译本,不含注释与参考文献,意在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园林故事讲给大家听。
作者:刘慧媛
牡丹及牡丹文化在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慧媛
摘 要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独具特色的花卉。牡丹艳压群芳、色泽艳丽、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就被奉为庭院珍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大量搜集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应用的相关资料,以牡丹的历史文化发展及具体表现形式为线索,全面探讨牡丹在传统园林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及价值,进而对牡丹在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应用做出具体的阐述和探讨,从而突出研究主题。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方面,逐层论述全文的内容。其一,对我国牡丹的起源及发展进程作简要介绍,具体说明我国牡丹的栽培史和牡丹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其二,本文还间接分析出牡丹在传统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运用与文化价值,指出牡丹在我国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形式。其三,从整个历史来看,牡丹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与园林文化相结合,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后,对牡丹在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实例应用进行分析,更加真实生动地说明牡丹在我国传统园林应用的形式以及表现。具体结论如下:
1.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观赏牡丹和栽植牡丹的爱好。牡丹的栽培史以及发展史都十分悠久。由于牡丹的栽培历史与现状、牡丹的生态习性、牡丹的文化特色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使得帝王将其应用于皇家园林、僧侣应将其用于寺庙园林、平民百姓将其应用于各私家园林中的景观、室内雕饰、绘画作品以及各种服饰搭配之中。
2. 牡丹在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中的栽培与应用说明,在我国历代的园林景观中,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牡丹一直深受我国人们的热捧。
3.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形式有专类园、花境、花台、群植、对植、孤植、列植等形式。随着牡丹花型品种的丰富,以及造园手法日渐成熟,牡丹的应用也愈发注重利用地形、建筑、山石等造景元素将其更完美地融入自然。
4.对于古牡丹与牡丹珍品的调研,明确了古牡丹在各地栽植的现状。
5.牡丹的诗词歌赋、插花艺术、绘画、雕刻装饰、图案装饰以及纹样设计等均反映出牡丹在园林
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在对西安兴庆宫沉香亭牡丹园、西安大明宫玄武门遗址牡丹园、西安大慈恩寺、太原双塔寺、江苏扬州何园和苏州拙政园中的牡丹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后,发现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研究:
1. 文献中关于牡丹在皇家园林中应用品种的资料还不太完整;
2. 关于牡丹在私家园林中与各园林要素结合的相关文字还需进一步收集与完善;
3. 各传统园林中关于牡丹品种以及株龄的标识牌较少,使品种调查统计不够完善;
4. 当今园林管理者对古牡丹以及牡丹珍品的保护力度不够,存在游人摘花的情况;
5. 各地对传统园林中古建筑的牡丹雕饰以及绘画均有所破坏,需加强对园林建筑和景观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
牡丹;牡丹文化;传统园林;园林植物;应用
引 言
牡丹以其多彩的颜色,荣锦华秀的堆织和装饰效果成为园林景观应用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无论在古代的帝王宫苑里,寺庙和修道院甚还是民间百姓家的院落之中,牡丹都作为十分常见的植物景观及图案装饰呈现在世人面前。牡丹较多采用多个品种栽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其观赏价值,更多的是在与其他种类的观赏植物,青山绿水,亭台楼阁互相搭配结合时,创造了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视觉景观效果,还营造了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氛围。此外,牡丹所具有的清新的魅力和幽淡的香气,还给人以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内涵的感受,同时它对人们的品格提升也是很有意义的。
“欲知其道,先观其史”。本文就是在对大量文献和古籍资料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法,分析出牡丹分别在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应用,研究和探讨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应用特点和各类艺术形式,从而实现牡丹在园林应用中的推广与借鉴。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出牡丹在我国的传统园林中的应用以及牡丹文化对于古今的影响,并且希望通过对于诗词歌赋中牡丹的运用探讨出牡丹在园林中的栽培形式和应用方法,加深牡丹对现代园林的应用指导,同时使其对于园林中牡丹应用的科学与艺术性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众所周知,牡丹应用于中国传统园林时,以其独特的姿态和花型受到大众的追捧,尤其是在园林中与其他植物搭配所构成的吉祥寓意和优美意境,更使其文化深意更加长远。所以,本文通过对诗词歌赋中牡丹的表现形式与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形式的结合来探讨对牡丹专类园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对牡丹在园林应用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了解,笔者发现在许多的著作和文献期刊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对牡丹在园林中应用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牡丹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则少之又少。牡丹真正以观赏花卉进入人们的视界是在唐代。根据目前史料记载,一般认为牡丹引起唐朝统治阶层重视始于武则天时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舒元舆《牡丹赋》。文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 (今山西汾阳) 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肖鲁阳,孟繁书 1989)而牡丹的名优品种逐渐在长安和洛阳兴盛则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李濬的《松窗杂 录》曾记载过“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沉香亭前”。也记录了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色彩和品种类别的应用。到宋代,北宋西京洛阳欣赏牡丹已然成为一大社会风尚,“大抵洛人家家有花”,牡丹真正走进了百姓之家。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则着重介绍了牡丹在品种的栽培和起源、发展上的有关内容,并无对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做出更加详实的阐述。进入明代后,出现了“亳州牡丹更甲洛阳”的盛况。而清代的《花镜》中曾记录过牡丹与“嶙峋怪石”相搭配的情景,也记录了牡丹在“玉砌雕台”上栽培的应用方式。最后,在王世憋的《学圃杂疏》中同样记述了牡丹大部分是以花台的形式与山石造景相结合。
近几年的研究中,《中国牡丹全书》更加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了我国最早的牡丹谱,即宋代仲休的《越中牡丹花品》(986年)。而在《古今牡丹名园》这一章节则详实的记述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各牡丹园的名称以及历史由来等。在由江泽慧所主编的《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一书中则着重对古牡丹在寺庙园林中的描述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在刘翔主编的《中国牡丹栽培与鉴赏》和《中国牡丹》中也都对牡丹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做了相应的介绍。基于寺庙园林中花境所需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 式,在金荷仙的《论寺庙园林及其植物造景特色》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和领悟。姬钟亮(1989)也针对植物配置形式,提出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案,并依据曾经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来表现牡丹与植物的搭配。
此外,大部分有关牡丹的文学样式、艺术品种、名园分类等,在《牡丹花开动天下》和《历代咏牡丹诗词百首》这样的著作中得以收录。内容上虽然没有做出更加详尽的分类,但由于诗词歌赋也反映了牡丹在其特有时期的应用情况,所以也为收集有关园林应用的形式提供了资料和文字帮助。喻衡的《菏泽牡丹》一书中更记述了牡丹的由来与发展、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应用等内容。
而牡丹在国外的应用研究大多是以品种的研究为主,对于其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则较不常见 。史料记载,中国牡丹被引进荷兰是由东印度公司在1656年引进的,这也是牡丹应用于欧洲的最早记录。自此,牡丹的大量栽培和授粉育种工作也随之开始。此外,自从中国的牡丹传入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后,在循序渐进的适应和培育后也相应的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一些品种。这不仅仅说明牡丹的适应性很强,生态性很普遍,更说明了牡丹在我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也对将来推进牡丹事业提供了有力基础,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我将其作为基本的资料以及思路,为论文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帮助论文更全面的完成。
1.3 研究方法
中国传统园林中牡丹的应用研究包含了牡丹的栽培现状、牡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牡丹的艺术品种(即绘画、雕饰、图案及饰品)等方面,作者基于对前人已有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的研究情况的分析,本着对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应用研究负责的态度,主要运用了相关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史料以及实例分析总结出牡丹这一栽培观赏植物对园林事业的应用和贡献。
查阅文献法:对古今文献资料中已经记载过的关于牡丹栽培史、发展史的研究进行查阅和搜集,同时也对牡丹应用在史料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和记录,并从中提炼出对论文有意义和借鉴作用的信息。文献法作为一种常用且实用的方法,被从古至今的学者及研究人员所使用,这也正是因为对社会活动的记载和流传都需要文字资料的记录和保存。而传统园林与牡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所以关于其应用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之多,更要通过对古谱的阅读,提炼和总结牡丹在古代的应用和传承,通过比较和分析,对论文进行深入研究,综合科学阅读,总结出所需内容。
实地调查法:笔者在确定论文题目后,深入到西安,太原、洛阳、北京等地的传统园林中进行调研和走访,拍摄和收集了大量的实景资料,从而对论文的研究提供例证。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概念解析
2.1 中国特有的牡丹文化
牡丹,又名木芍药、百两金、富贵花、鼠姑、鹿韭、白茸、花王、百雨金、洛阳花等,是属于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独具特色的花卉(赵兰勇 2004)。古诗云“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意思就是指牡丹在花木之中的地位。牡丹在众多的花卉之中艳压群芳,由于它色泽鲜艳、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花朵大且层次丰富,所以自古以来便被奉为庭院珍品,并被冠以“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称。在我国,观赏牡丹的最佳时期是4月到6月,此时,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繁茂的土地上五彩斑斓的牡丹竞相开放,繁花似锦,精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观赏牡丹和栽植牡丹的爱好。正如形容牡丹在古城长安百姓竞相观赏的诗句那样,“古代长安车马轩,来来往往观牡丹”。人们喜爱牡丹欣赏牡丹的心情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对牡丹图案的应用也贯穿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我国物质财富的创造中,牡丹也具有很好的创造价值。牡丹又是富贵祥和、繁荣昌盛的象征,所以经常出现在园林中、建筑上、织锦上、工艺品上,或是在绘画、雕刻、诗词歌赋、戏曲、神话小说以及生活习俗之中(赵兰勇 2004)。在世世代代国人 的心中,牡丹是和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因此也被荣尊为“花中之王”。牡丹还在明清时期被皇室钦定为国花,正因为它“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资韵,为天下人所珍爱”(明·薛凤翔《牡丹史》)同时,它更伴随着中华儿女渴望国家繁荣与富强的美好愿望,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牡丹文化,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化领域。自从唐代以来,有关牡丹的书、史料、专著、文集 、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等就十分的丰富和常见(赵兰勇 2004),而且历朝历代建筑装饰墙体及屋顶上的砖雕、石雕、木雕等也均见牡丹雕刻的踪影,绘于各类瓷器宝瓶上的图案及各类纺织品、印染品、刺绣品上的牡丹吉祥图案等都属于牡丹文化的范畴。除此之外,各种与牡丹有关的花会、花展、书画展等园林欣赏活动,也成为牡丹文化艺术应用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的内涵与艺术构思也使我国的牡丹艺术更加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2 牡丹的起源与栽培史
2.2.1 牡丹的起源
被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的物种,牡丹便是被子植物,正是因为这样的植物演化,牡丹的起源也许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一亿年以上的古生代石炭纪。至于进入人类的视野,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则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已经有直接的证据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了解了牡丹的药用价值。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的说法,而在东汉时期的医简中,也出现了运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而这个医简出土于1972年的甘肃武威县柏树乡,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凉州区。但是在近些年却有很多的学者认为,《诗经·溱洧》中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药”中的芍药实际上是牡丹,因为有部分史料说明在秦汉之前牡丹、芍药并不被区分。诗经中所记载的故事发生时间是在阴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就是阳历的四月上中旬,这时牡丹花开,人们把牡丹作为信物送给心上人,也使牡丹的记载更为丰富。就这样,人们与牡丹相识相知,也就有近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牡丹用作栽培观赏大约始于东晋。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他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中描绘了牡丹花,而其他画作中还出现了庭院牡丹。顾恺之公元345年至公元409年在世,这样算来牡丹观赏栽培已有1600余年。当然,在民间传说中,汉代就有了牡丹栽培,例如河北省柏乡县北郝村西的弥陀寺中的“汉牡丹”,就有牡丹花曾拯救汉光武帝刘秀于危难之中的传奇故事。刘秀更题诗曰:“孤王避难过此庄,被困无助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枝,忠心不改向君王。”由此可见,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牡丹观赏栽培方面的应用至少始于两汉”,也是极其有可能的。
牡丹的名称来源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丹。”其中“牡”的意思是自身可以繁殖。在秦汉的时候,牡丹还被称作木芍药 。例如宋代的郑樵在《通志昆虫草木略》说,“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但是木芍药的名称却仅仅延续到唐代。
2.2.2 中国牡丹的栽培简史与现状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花卉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花卉的发展也如同我们伟大民族的发展史一样的深厚和久远(刘淑敏等 1987)。中国牡丹的栽培历史和发展历史都十分悠久,同时也是世界上园艺化最早、栽培技术较高的花卉之一。
牡丹最早作为丹皮(牡丹的根皮) 这种药用植物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而东汉的医圣张仲景也曾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记录过“大黄牡丹汤方”,即“大黄四两,牡丹一两……”这些都是有关牡丹首先作为药用植物的记载。随着逐步对野生牡丹的引种和简单的驯化,使其从药草生产发展到了观赏栽培。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开始于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420—589),文献已多有记载。例如,《太平御览》《酉阳杂俎》均记载过南朝诗人谢灵运“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的诗句,由此也可以知晓在据现在大约1580年前的时间里便已经开始了牡丹的栽培,且随着栽培之风的逐渐兴起,牡丹也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观赏范畴之中。
从公元6世纪的隋代(581—618),牡丹品种开始形成(《隋志海山记》)。并开始进入皇家园林——洛阳“西苑”。至唐代(618—907),牡丹栽培更加繁盛,且在唐高宗时,后苑已有“双头牡丹”(《唐诗纪事》卷3)。而武则天登基,唐朝改周朝后,定都洛阳,洛阳牡丹得以发展。武则天之后,长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长安牡丹继续发展,至唐代开元中期,长安牡丹盛况空间,诗人多有佳作。诗人白居易《买花》诗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这样的诗句已充分说明当时长安的人们买花和赏花的繁荣场景 。到了宋代 (960—1279),牡丹继续保持“花王”的最高的荣誉,牡丹品种已经有191个。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更是叙述了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随着栽培中心的南移,牡丹在南宋时期已从北方的中心洛阳转移到四川天彭(今彭州市)、四川成都和浙江杭州等地。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时,也亲自前往观赏,并称当时天彭的牡丹“有京洛之遗风”。之后,辽、金都选择北京作为都城,这也使牡丹在北京的栽培开始兴盛起来。但在元代,由于朝代的更迭以及政权的动荡。也是我国的牡丹发展进入了低潮时期。但从明代(1368—1644)开始,牡丹又向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和栽培起来,它在江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兰州、临夏、临洮以及安徽亳州、宁国和铜陵等地均有较快的发展。“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形容则是当时牡丹在北京种植的盛况和情景。清代(1644—1911),吴江人钮秀撰《亳州牡丹述》(1683),记说品种143种,其中有1/3是以前未有品种。清末慈禧“垂帘听证时期”,更将牡丹定为国花,颐和园仁寿殿建“国花台”,亦称“牡丹台”,此时更有“清末牡丹冠京华”的说法,这也充分表明了清朝时期牡丹的栽培发展已经达到了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又形成了牡丹发展的高潮,此时的牡丹也在逐步发展而向产业化发展。同时,牡丹的发展还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牡丹文化更加繁荣。我国的传统名花牡丹也随着它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美好富贵的吉祥寓意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捧的国花。牡丹不仅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在新时代的风貌,更融聚这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富强民主的国家的美好愿望。
2.2.3 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历史上拥有漫长的发展过程和重大的历史影响,不仅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影响甚深,同时对欧洲国家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园林已经成为了承载整个华夏中国文化的重要例证。他不仅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国家的兴盛与衰败,而且以最特殊、最直接的方式阐释了中国人在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上面独到的表现形式,同时深刻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与文化艺术思想。
中国园林的历史早在周朝就有对宫苑的营造活动。在国家分裂割据、内部战争激烈、佛家道家的思想横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的士大夫寄情山水享乐,从而形成了当时的自然审美观,造园的特点多为具有自然、生态、田园情趣的园林山水。这种造园特点的形成,于当时的封建阶级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诗歌绘画的艺术思想是分不开的。自然的山水,加之映衬宫、廊、楼、阁等建筑,运用生态建园,手法自然的造园手法,将山水与建筑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园林境界。这其中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造诣相结合,阐释了中国传统园林流传百世,使园林建筑艺术成为瑰宝的原因。由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悠久,且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园林按照拥有者的身份划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与私家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见证各个朝代的更迭变迁。渐渐发展成熟的中国传统园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传承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牡丹,作为一种常见花卉被广泛的运用于传统园林中,不仅仅因为它的颜色艳丽,香气沁人心脾,更是由于他它的品格,它的意境,它的含蓄与内敛。牡丹以其独特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众花之中,为中国的传统园林增添色彩,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内涵。
对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应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大到园林学的研究范围,给园林文化带来创新,对牡丹文化资源的挖掘及探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对牡丹的园林文化起到宣传作用。这对于保护牡丹文化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推动牡丹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牡丹在我国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章 牡丹在中国
传统园林中的应用探究
牡丹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园林景观植物,它所拥有的文化美学价值也十分丰富。由于我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充分融合着造园者的情趣与审美, 所以在植物配置上也注重植物本身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一,牡丹作为牡丹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因其姿态、色彩、香气和韵味能使人在园林中感受自然之美,更因其自然景观的艺术性能给人以无限的创作灵感,抒怀明志。第二,牡丹在传统园林中与各造景要素的搭配,也使其在景观营造上更加丰富而深刻,既提升了景观的人文品味又增加了牡丹景观的趣味性。第三,在牡丹景观文化的漫漫长路上,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在不断增加,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也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它不可撼动的园林地位,而古牡丹的价值至今还在为后人提供着观赏和文化价值,从另一个层面讲,古牡丹资源也是传统园林中的活化石之一。综上,在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之后,作者认为牡丹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发展是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而牡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及吉祥富贵的象征,更在园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牡丹应用的原因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植物资源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自然资源(刘淑敏等 1987)。牡丹作为传统花卉的代表之一,品种分类丰富,栽培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使其在传统园林中一直颇受欢迎,并以多样的应用形式被人们所熟知。究其在传统园林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作者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3.1.1 牡丹的生态习性
“耐寒畏热,耐干燥,忌积水潮湿,适于排水良好之砂质壤土,栽高敞向阳而性舒”是牡丹的植物学特性,而《花境》中也有记载:“其性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根案乐得新土则茂,催烈风酷日,须栽高敞向阳之所,则花大而色妍”。随着原生品种的园艺化,牡丹的适应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牡丹在园林中的生长受生态因子的影响,不同的生态因子影响不同的要素,例如温度、湿度则影响牡丹的发育,土壤、雨量则对牡丹的成长有很大作用,日照、风霜对牡丹植株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但不论这些因子怎样作用,对牡丹在园林中的生长发育都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对牡丹生态习性的分析,不难看出牡丹生存的主导因子为湿度(包括土壤湿度和大气湿度)。如图3-1所示,牡丹的适存区域在北纬30˚20'(杭州)至北纬 40˚以上的范围内。
图3-1 中国气候类型及中国历代牡丹栽培中心
(引自李青艳《佛寺园林中牡丹文化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在相差较大的温度条件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长,这说明温度因子不是它的生存主要条件,但在某一发育阶段中温度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如牡丹在其年生长发育中,不经一定的低温或持续低温是不能开花的。由于牡丹根系的肉质性,要求生长于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否则易导致植株的生长不良或死亡。故牡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栽培中,多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
3.1.2 牡丹的文化特色
牡丹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我国诗人就有很多诗句歌颂过牡丹在古代时期的情况。皮日休曾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绝,独占人间第一香。”刘禹锡也说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肖鲁阳,孟繁书 1989) 李正封又有十分著名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肖鲁阳,孟繁书 1989)这些无不彰显着当时牡丹对广大人民的影响。牡丹的文化也与此相生相连,我国古代的牡丹文化具有很深受的基础,其特点也很鲜明。
图3-2 牡丹花会(兴庆公园,2014.4)
3.1.2.1 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
历年盛行的牡丹花会与各种赏花活动,是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见图3-2。在这些赏花活动之中人们又可以欣赏到园子中绘画、雕刻和建筑上丰富多彩的牡丹图案,牡丹与其他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相结合出现,其含义也更加丰富和美好。在许多的园林建筑和景观中,牡丹不仅仅在植物景观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牡丹图案更在园林景观中成为随处可见的装饰与文化(陈辉,黄战生 1992)。《中国吉祥符》记载着286幅寓意吉祥和昌盛的图案组合,牡丹与其他事物构成的吉祥符就有20幅。这些吉祥符中,与牡丹搭配的吉祥寓意如下表3-1所示。其中, 主要组合有如下的寓意:以牡丹为百花之王,国色天香,为一国之选,寓意尊贵高雅,独领风骚;古人十分重视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就常用牡丹与凤凰相结合,表达人们渴望天下太平的愿望。也正是由于牡丹于其他事物搭配有这样丰富的吉祥寓意,使得帝王将其应用于皇家园林、寺庙管理者应将其用于寺观园林、平民百姓将其应用用于各私家园林的景观、室内雕饰、绘画作品以及各种服饰搭配之中。
表3-1 牡丹与各事物搭配的吉祥寓意(作者绘制)
3.1.2.2 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
牡丹在北宋时期被韩琦冠以“国艳”的美称。牡丹的魅力使无数的文人墨客倾心于牡丹的外在美与内涵美,历史上出现过的诗词歌赋和雕刻绘画书法等作品千千万万,人们抒发真情,讴歌品格,激情澎湃地借助自己的内心讲述着牡丹的故事,而流传下来的这些艺术作品对后人来说又是一件件无价之宝(戴松成 2012)。这些流传下来的诗歌及作品,无不散发着自身的光彩,以歌颂牡丹为蓝本的诗词也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文学氛围之下,文人墨客借物咏志 、借古喻今,将自己的命运和思想紧紧与牡丹的品格相联系,借牡丹来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歌颂盛世华章。其中,诗人陆游在《剪牡丹感怀》中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欲过每愁风荡漾,半开却要雨霏微。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
此外,牡丹花朵硕大,端庄秀丽,气味芬芳,是画家宜于表现的题材。从东晋牡丹入画以来,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同时许多造园者将牡丹字画挂于厅堂。牡丹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所以这也是牡丹应用于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个原因。
3.2 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发展史
牡丹的发展历史悠久,栽培格局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着,但观赏中心仍以黄河中下游的地区为主,其他的地区逐渐形成次要的观赏中心(周武忠 2008)。整个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由隋朝时候的东都洛阳到唐朝的长安,在五代和宋朝时期又转移回洛阳,最后在明清时期都是以安徽亳州为主。在这期间牡丹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也随着栽培和观赏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此外,牡丹的发展中心也在慢慢扩大,逐渐向南发展到四川盆地的成都彭州、江南太湖周边、安徽东南部、广西灌阳以及长江三角洲,向北发展至甘肃的兰州、临夏和临洮等地。作者经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将其发展过程归纳如下表 3-2 。
表 3-2 牡丹在中国园林中的发展史略表
(内容引自《中国牡丹栽培与鉴赏》)
3.3 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牡丹栽培技术的突飞猛进,牡丹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传统园林中。无论是在哪个发展时期,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存在着很多种表现方式。所以,在综合参考了牡丹栽培史和发展史的基础上,对牡丹在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应用展开论述,详细说明其在隋唐、宋元、明清这三个时期的应用概况。
3.3.1 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3.3.1.1 始盛期——隋唐时期
牡丹观赏和栽培的发展时期在隋唐。在隋以前,几乎没有人工栽培牡丹的记载。隋炀帝在洛阳称帝时,牡丹渐渐开始进入今天的河北地区,同时也意味着牡丹正式从野外乡村向城市中引进,从民间的栽培逐渐进入到皇家园林之中。正如宋代刘斧在《青琐高议》中记载的那样,“……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其中易州就是指今天河北的易县。
牡丹在唐朝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兴盛繁荣,很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唐朝当时的世界地位,唐朝在我国历史上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它的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各国纷纷遣使来交流学习。唐朝的国力之强盛,文化之灿烂,发展之辉煌,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匹敌和超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家园林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皇家气派”。自从李渊建国开始,便采取了许多开明的政策和方法,使唐朝不管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外交上都去的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帝王的宫廷及游园活动越来越丰富,宫廷的制度越来越完善,也是以皇权为中心的统治越来越得到巩固,更使皇家园林在三种园林类型之中的地方愈发的重要和显赫。牡丹由于经过初唐百余年的发展,逐渐以其富于变化且雍容华贵的色香姿韵而赢得上流社会的关注、赏识。牡丹花不仅被定为国花,更被赋予了国色天香、花王这样的美誉,它富贵吉祥的寓意也被皇亲贵胄所喜爱,成为盛世人们所追捧的花卉。此外,武则天(图3-3)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牡丹在唐朝的发展 。她十分喜爱牡丹,视牡丹为富贵之花,所以命令花匠们将不同种类的牡丹从各地移植到京师,牡丹在京师皇宫的大发展也由此开始。
随着牡丹进入皇亲贵胄的视野,且备受青睐,皇宫中也就逐渐开始了赏牡丹的活动。到唐玄宗时,长安牡丹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其中,以兴庆宫最为著名。兴庆宫的龙池往北运用土方堆筑成山并建有一沉香亭。沉香亭的台阶之外种植牡丹,使其成为园内的植物游赏区。
图 3-3 武则天画像
综上,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赏花观花的需求,同时也是皇帝及大臣们对国家昌盛繁荣、兴旺发达的一种寄托。(王路昌,吴海波 2003)因此,牡丹的应用丰富多样便是在基于使皇室游赏更加愉悦、迎合皇室喜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配植的。
3.3.1.2 全盛期——宋元时期
我国的牡丹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新的高潮,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应用也进入全盛期。此时,洛阳牡丹为全国之冠,可以说是处处皆园林,园园皆牡丹。宋朝初期的政治体制与唐朝时期有较大的不同,此时的统治者更注重强内虚外,更加强了对自己国家的治国方法和培养文官武将的政治策略。此时,不再像唐朝那样对外传播技术,宣传自己先进的经济技术成果,而是采用了专制集权,对国内的政策更加自由开明,使此时的农耕技术和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更加先进和灵活。
此外,宋建都开封,政治中心自然在开封。洛阳虽然是陪都,但由于其建都历史悠久,除了政治中心之外,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规模也超过了京都汴京城。在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牡丹的栽培育种未有很大的发展,但在之后的岁月里,栽植牡丹和观赏牡丹的风气又逐渐在皇家园林中兴盛起来。皇亲国戚以及满朝大臣在皇家宫苑中观赏牡丹的情景也被张端义记录了下来,他的《贵耳集》中记述,“慈宁殿赏牡丹时,椒房受册,三殿极欢,上洞达音律,自制祛,赐名舞杨花,停殇,命小臣赋词,俾贵人歌,以侑玉卮为寿,左右皆呼万岁。”这也可见当时满朝文武百官都及其喜爱牡丹,在歌舞表演和写词谱曲中表达着对牡丹的欣赏和歌颂。
皇家园林在宋代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此时的皇家园林的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仍不能湮灭其浓郁的文人气息。此时对于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记载较前朝有所减少,作为北宋时期皇家园林最杰出代表的艮岳,也并未记载有关牡丹的应用。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宋代园林在规模和造园上的独到之处,使园林在总体上呈现巧夺天工精致细腻的特点。各个园林中的设计更加简单小巧,比起隋唐时期少了些许皇家的贵气却多了私家园林中的几分灵气,这也使整个园林在选择植物和搭配上加深了人文内涵的体现,更加诗情画意。
由于宋代的政策使其科技发展更加向前,这无形中也带动了园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牡丹栽培的普遍,不仅使牡丹栽培的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还拥有了牡丹切花保鲜的技术。这一时期还留下了许多关于牡丹的著作,如宋哲宗年间的张峋所著的《洛阳花谱》、张邦基所著的《陈州牡丹记》等。同时,北宋时江南牡丹在皇家园林中也有较大发展。此时,牡丹被栽植于坡地,有利地避免了牡丹受涝,再经过丛植,使位于江南地区的皇家宫苑中的牡丹得以独特的呈现,后来更被赋予“富贵花”的称号。
综上,观赏作为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主要作用,使其应用主要以与建筑的搭配为主。皇家园林中牡丹的种植形式主要采取类似于“圃地”的形式和多层花台的形式。
例如《武林旧事》卷二中记载的那样,“至于种美堂赏大花极盛……堂前三面,皆以花石为台三层,各植名品,标以象牌,覆以碧幕,台后分植玉绣球数百株,俨如镂玉屏。”充分地展现了牡丹用于花台搭配的观赏应用效果。
元代是一个动荡的朝代,使得牡丹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使牡丹在园林中的发展处于低潮,但元大都宫苑内有不少牡丹栽植。有史籍记载元大都皇宫内“四处斤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大都宫殿考》)。还有“屋顶饰黄金双龙。殿后药栏花圃,有牡丹数百株…”是对“西苑门”内对牡丹“圃地”式种植的记载。其次,由于元代全国性的观赏中心已经不复存在,但民间依旧蕴藏着牡丹发展的潜力,不少宋代牡丹品种也在民间爱好者的保护下得以保存。
3.3.1.3 成熟期——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发展逐渐成熟,兴建的方式也以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为主,还有在自然形成的地形上加以人工改造的形式。此时的明大都建在城郊外,建筑的规模宏大,色彩装饰多彩鲜艳,皇家园林的构造精良,数量庞大,在规划上也更加注重园林中各布局的分配。其中,明清时期的植物配置也常用牡丹、海棠、芍药等作为搭配,造园手法则更加注重植物的搭配所形成的景象,运用不同植物与牡丹的搭配体现其吉祥寓意。
正是由于牡丹的寓意丰富,博得了明清皇帝的喜爱。有诗云“金殿内外尽植牡丹”,描述的就是牡丹栽植于皇家宫苑之上,与各种山石和植物相互搭配,构成与各园林景观的相映成趣,并通过牡丹与其他植物的结合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吉祥富贵的寓意。例如,颐和园中的牡丹栽植于乐寿堂旁,建筑正面又有玉兰、海棠对植于前面,这正是“玉、堂、春、富贵”吉祥寓意的表现。
而在清末,随着园林建筑比例的不断增加,各种建筑、植物与牡丹的搭配也愈发常见。由于皇家园林中,花池和花台的应用越来越多,使得牡丹在园林中的栽植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是牡丹的应用形式更加鲜明和丰富。例如高士奇在《金鳖退食笔记》中将清宫牡丹应用情况记述如下:“南花园,立春日……于暖室烘出牡丹芍药诸话,每岁元夕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以为胜于剪彩……每年三月,进……插瓶牡丹。”表现了牡丹当时在清宫不仅被栽培在花园中供观赏使用,还在宫殿中被当作插花。
此外,清代皇后慈禧非常喜欢牡丹,当时在故宫御花园、圆明园、天坛以及颐和园等园中都栽植了很多的牡丹。其中,由于慈禧的个人喜好,还在颐和园修砌了国花台,即牡丹台,正可谓“殿以香楠为材,在富春楼后。千枝牡丹,后列古松。旧名曰牡丹台,其后有堂曰‘御兰芬’”(清·《养吉斋丛录卷》)。慈禧更将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表现在她的书画作品上,她擅长于画花卉,这也使她所绘的两幅牡丹画作流传至今仍十分经典。图3-4和图3-5,都是慈禧十分经典的牡丹图。
图3-4 慈禧《牡丹图》 图3-5 慈禧《富贵图》
正是由于建筑为牡丹提供了需要的环境和场所,使牡丹得以借助建筑的搭配变得更加雍容华贵, 建筑在牡丹的装饰下也更加富丽堂皇,与景观相映成趣。古籍还记载着在故宫的御花园中牡丹栽种在方形的玻璃花池中,于嶙峋的太湖石互相搭配,构成一株巨大的盆景景观。除盆景景观外,牡丹的搭配还注重前、中、后景之间的关系,更是借鉴了江南园林的手法,运用障景框景等手法,使牡丹的配植更加多样化。例如高士奇所记载的清代畅春园内的植物配置“时蓑竹两丛,琦椅青翠,牡丹异种,开满阑槛间,国色天香人世罕睹…”。再如圆明园中牡丹的配植,则是运用花卉和古松的结合,加之牡丹台的修建,使牡丹更加在皇家园林中受到欢迎。
随着牡丹在皇家园林中的应用,它与山石的搭配也更加常见和成熟。例如,原乾隆的十二景之一的“春午坡”,该坡上种有数百株的牡丹,通过假山的搭配,莲池当门秀嶂,每当牡丹开放之时,便构成一幅美好祥和,诗意盎然的景象,更深深地凸显着牡丹的雍容华贵。
3.3.2 牡丹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3.3.2.1 始盛期—— 隋唐时期
“寺院多名木,华夏牡丹多”。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的寺观庙院中,素有养花、缀操、植名木的习俗。被后人誉为“寺庙园林”。佛教由东汉传入中国后,隋朝时期开始大兴佛事。但是史料并未对牡丹在秦汉至隋这段时期寺庙园林中的种植做具体的记载。唯一的史料记录则是东汉时流传下来的弥陀寺的古牡丹。弥陀寺位于河北柏乡县,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更加确凿的证据。
东晋和南北朝后,佛教和道教得以广泛而普遍的传播,也使佛教在唐代达到兴盛。长安作为寺庙园林的代表,几乎每一处寺庙中都栽植有牡丹,这不仅得益于牡丹的寓意,更来源于僧侣对于赏花吟诗的热爱。牡丹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在寺庙中大量栽植,不仅使寺庙成为公共交往的中心,也使宗教宗义与人们对牡丹的热爱相结合,使牡丹在寺庙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以精湛的花木栽培和素雅的园林环境闻名于世。
由于在唐朝,佛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发展的速度也十分迅速,从皇亲贵胄到平民百姓都十分热爱牡丹,所以在寺庙中广泛种植牡丹,采用花台和群植或者丛植的方式更是为了迎合王亲贵胄的喜好。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自则天以后,丹始盛。”更形成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样的牡丹盛世。不仅如此,僧人们也在栽培牡丹和牡丹品种的培育上掌握了很多的方法和技术。其中,较为著名的要数始建于唐代的河南洛阳白马寺(图3-6)。
图 3-6 洛阳白马寺牡丹园 (2013.3)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当时寺庙中各殿前后和两侧牡丹的种植形式都是的花台,其中牡丹的形态各异,枝干姿态丰富,届时牡丹盛放,景象分外精彩。其中的新老品种逾白,株数过千,其中的名贵品种也有很多,每逢花开,人们川流不息,观花的景象十分壮观,正可谓“鲜花与古寺共辉”。唐代著名的寺庙园林还有慈恩寺、永寿寺、光福寺、崇敬寺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书和古诗中也记录了牡丹在唐代寺庙园林中应用的情况。《酉阳杂姐》记载,“长安兴善寺素师院牡丹,色绝嘉。元和末,一枝花合欢。”陈标的《僧院牡丹》有诗云,“玻璃地上开红艳, 碧落天头散晓霞。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国史补》记载,“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玩为耻。金吾铺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数万者”等(肖鲁阳,孟繁书 1989)。
3.3.2.2 全盛期——宋元时期
牡丹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在宋朝达到了全盛,这得益于牡丹在唐朝应用的历史以及寺庙中牡丹被广泛栽培。宋代的寺庙大多“四时花木,繁盛可观”,这正是由于宋人更加注重在山间野外等风景优美、肃穆宁静的地方修建寺庙,从而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例如有诗来形容杭州寺院中的吉祥寺大规模种植牡丹的情况,“吉祥院,旧传地广袤,最多牡丹”。
宋代的园艺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牡丹在栽培上和育种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这不仅仅体现在株选上,更表现在其新颖的嫁接方法上,而品种也不再局限在几十个品种,而是达到了上百种的数量。欧阳修更写出“四十年间花百变”的感叹,对北宋的品种选育达到高潮进行歌颂。其中,最为进步的技术是僧人们已经懂得运用遮阳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对牡丹所造成的危害 (邵燕,芦建国 2008)。
由于宋人对牡丹的喜爱,历史上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牡丹谱,这些牡丹谱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之后留下来的著作。例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记载了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等,其中描述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肖鲁阳,孟繁书 1989) 。表现的就是 当时牡丹被用于插花和观赏 。这部著作同时更是我国历史上现存完整的第一部记载牡丹的谱录。宋代作家周师厚也记述他对牡丹的喜爱,他曾两次去洛阳观牡丹,在此之后他写成了《洛阳牡丹记》,谱中简录了牡丹的品名、花型、颜色及命名由来,可视为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篇的增补。而陆游的《天彭牡丹谱》其中扼要叙述了书中人养花、弄花、赏花的习俗,并且继续了牡丹在寺庙园林中应用的部分情况,其中有文载:“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此外,由宋代僧人仲休撰写的《越中牡丹花品》更是记述了在全盛期的宋朝牡丹之与佛寺园林的重要性以及栽培观赏情况。例如,在《越中牡丹花品》的序言中谈到:“越之好尚惟牡丹,其色丽者三十二种,豪家名族,梵宇道宫,池台水榭,植之无间。”记叙了牡丹在江南寺院中的种植。
3.3.2.3 成熟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牡丹的配植手法和建园思想趋于成熟,此时寺庙园林却渐渐开始衰败。自从政治中心北移的发展中心也随着都城的迁移而转移,因而这样的变 迁也使牡丹的栽培中心向北方发展。虽然此时牡丹的栽培和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诗词歌赋等方面也进入了成熟期,但人们已不再像唐宋时候那样热烈的喜爱牡丹。
清朝时寺庙园林在运用植物组织空间上,手法已经较为成熟,主要有障景、借景、框景、敞景等不同的手法。而牡丹的栽植更是在寺庙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说明了牡丹能在松柏的映衬下营造出更加深刻的意境和寓意。牡丹与其他植物相搭配,使植物的组合意义更加深刻,赋予人格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清朝的都城又回到了北京,佛教常用香樟、银杏、柳杉等树龄长、树姿美的树种来衬托牡丹的娇美神韵,丰富寺庙中的植物场景。明清的僧人们讲究“明心见性成佛”,这样的追求也通过牡丹与其他植物的吉祥寓意搭配来表现,而牡丹自身的色、姿、香、韵也都是吸引香客来朝拜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时较为著名的牡丹有清末永乐宫内的牡丹,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境内,因宫内存有大量刻画细致入微的明代大型壁画而闻名,也因牡丹独特的色彩和枝干而著名。永乐宫的牡丹被称为“墨干牡丹”(见图 3-7),原因就在于牡丹枝干的颜色发灰,像墨色一样。
图 3-7 山西永乐宫壁画“牡丹”
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曾形容过北京极乐寺的牡丹,“门外古柳,殿前古松,寺左国花堂牡丹”,说明了牡丹在清朝的寺庙园林中被广泛种植。《清史稿》中也有记载关于牡丹在冬季盛开场景的记录,“乾隆三年秋,曲沃桃李华。七年冬至日,崇明牡丹开。十六年九月,分宜高林寺牡丹开。”
北京戒台寺在晚清时期非常有名。它见证了恭亲王奕欣在朝廷权势倾轧时期的一段历史。奕欣在戒台寺长住十年有余,把戒台寺当做他韬光养晦、躲避祸难的场所。在这段时间里,他将寺院打理成理想之中的“牡丹园”,又对寺中的北宫院进行了改造,并进行了大量牡丹的种植,牡丹花开时节,戒台寺繁花锦簇,格外清明,所以称这里为“牡丹院”(如图3-8)。戒台寺后花园植物种类丰富,有牡丹、还有紫藤、丁香、樱花等花卉栽培其中,牡丹院还与后花园运用垂花门相连,使这里在花开时节分外美丽。
图 3-8 北京戒台寺牡丹院牡丹(2013.4)
3.3.3 牡丹在私家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3.3.3.1 始盛期——隋唐时期
唐初期,随着牡丹在皇家宫苑的栽培和寺观庙宇的栽植,也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颗,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这是私宅种植牡丹的最早记录。最后,到了唐朝中期的贞元年间,牡丹花会等各种活动已经变成从皇亲贵胄到黎民百姓都向往参与的观赏活动。
唐人对牡丹表现出的是浓烈而张扬的爱。虽然唐代的牡丹在宅院府邸还没有形成种植规模,品种也未必像宋代那样繁多,而且价格不菲也影响到它向民间传播,但这些都不能阻碍唐人对牡丹的热爱。《唐国史补》卷中《京师尚牡丹》条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这表明每当暮春时间牡丹盛开时,京城长安大大小小的庭院以及大街小巷均成为赏花的狂欢节和嘉年华,人人皆以尽兴为欣爽。
牡丹在隋唐时期应用于私家园林时,多采用“花圃”的形式,并在周围加以围栏,结合群植和丛植的栽植方式,是牡丹在开花之时,构成片状的景观,从而增加牡丹开放的视觉感受 (邵颖涛 2009) 。还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开始对私家院落进行改造和规划,结合植物的种植,使园林的意境更加丰富,也使牡丹等植物不仅反映自身的意志和喜好,更使来参观的人在园中畅游时充满欢乐和趣味。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宰相杨国忠的故事。杨国忠将御赐而来的牡丹栽植在家中, 并且“以百宝装饰栏盾,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具宾友于此阁。”这说明在唐朝牡丹在私家院落中的种植已经初具规模,虽与皇家园林的规模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栽植方法上却也丰富多样。将牡丹和其他园林景观或者小品互相搭配,突出牡丹自身的意境和韵味,形成私家园林中不拘小节却别有洞天的园林应用格局。
3.3.3.2 全盛期——宋元时期
时光流转入两宋,人们对牡丹的挚爱丝毫没有减退。正如欧阳修所云:“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宋代时期的造园艺术进入全盛期,牡丹在私家园林中的应用也已经相对较为成熟。
当时,文人化的造园占据了私家园林的主要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皇家和寺庙园林。 由于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秉持着清韵绝俗的人格风尚,他们喜见质朴自然、恬淡闲适之美。相对于唐人的浪漫激情,宋人似乎以理性冷静著名。“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由于体认和主张的不同,宋人产生了气本派、理本派、心本派的差异,造园的思想也趋于写意化。以牡丹为例,大概欧阳修有点朴素气本派的意味,所以,他在解释洛阳牡丹“独天下而第一”的缘故时,将至归结为气之偏好。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的文人和工匠们钻研花木观赏和种植,使两宋时期涌现出许多有关的植物著作,如钱惟演《花品》、范雍《牡丹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丁谓《续花谱》《冀王官花品》《庆历花品》、沈立《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 》,邱璿《牡丹荣辱志》和《洛阳贵尚录》,胡元质《牡丹谱》等,均记载了牡丹此时在私家园林的应用情况。
洛阳的私家园林无疑是牡丹在北 宋的应用中最为繁荣的。许多的文人墨客以及王亲贵胄选择在此造园,不仅是因为洛阳是一座花城,更因为此地的“牡丹尤为天下奇”。私家园林宜人的园林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洛阳这座古城在繁茂的树木及多姿的花卉中,显得更加鲜明夺目。作为当时最大的私家园林,归仁园内的牡丹栽培数量十分巨大,育种技术也被周遭人们竞相模仿,更使牡丹的华美被世人所熟知 (如图 3-9)。
图 3-9 洛阳归仁园内牡丹掠影
牡丹在北方发展壮大的同时,南方的私家园林中也有了牡丹的栽培。成都作为南方的栽培中心之一,后蜀主引进和种植了许多的牡丹品种,并在各民间的院落中均有种植,且种植的数量繁多,面积也较大。欧阳修说:“牡丹南亦出越州”,“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群芳谱》)。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中也指出:“越山红楼子千叶粉红花、本出会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吴中花品》还说:“皆出洛阳花品之外者,当是以吴中所产为限。”由此也可见越州、苏州等地牡丹的应用情况。
宋代私家园林中牡丹的应用形式多采用“花圃”的形式,不同的是在栽植牡丹的同时,也栽植桃 、李 、梅 、杏等蔬菜和果木,使牡丹在园中可以因为景观的丰富性而 得到衬托,在与建筑台地相结合的同时,也营造出更完整的景观层次。李格非所记载的天王院,“盖无他池亭, 独有牡丹数十万本。”也描绘了一幅牡丹与亭子相互辉映的画面,同时也说明了牡丹群植的应用形式。
元代,牡丹在私家园林中的应用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低潮,主要是由于当时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使平名百姓无暇顾及造园等,在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种植品种也已经开始退化。
3.3.3.3 成熟期——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传统园林是艺术也在此时发展到高潮,这段时期所取得成就非常巨大,造园艺术达到了巅峰,园林建筑以及园林雕塑等都向着更加精美和精湛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私家园林艺术也更加丰富和恢弘。随着私家园林的不断增加,园林建筑形式不断变化以及植物配置形式不断创新,牡丹在私家园林中的种植也越发普及栽培也越发繁盛。牡丹更以其富贵吉祥的寓意和诗情画意般的姿态被文人墨客所描述和创作。
牡丹在明清时期的种植越发注重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结合,如建筑、山石、小品以及地形等。正如清代的《花镜》中所记载的那样,“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修篁远映”,这说明牡丹在与花台和怪石结合时,既表现了自己傲娇的姿态,又不是其高雅的品格,运用写意化的手法,也将其神韵彰显出来。
至明代,牡丹的栽培及其流行,北京城也出现了最为著名的三大私家园林,分别是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之后牡丹逐渐发展到全国,在安徽亳州、宁国和铜陵一带,西北地区的兰州、临夏、临洮、太湖周围均有所发展。其中尤以山东曹州和北京为代表。此时私家园林中牡丹的配植手法更延续唐宋时期的大面积种植,通过群植的方式来突出牡丹在园林中的视觉效果。梁家园内栽植的牡丹和芍药在那时已经非常有名气,有古书记载,“园之牡丹芍药几十亩,每花时云锦布地,香冉冉闻里余,论者疑与古洛中无异”,形容的便是当时的场景。清华园中大量的牡丹和芍药栽植于清雅亭的周围,其氛围非常广,一直种植在花园到后湖南岸周围,有史料记载“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正是形容当时栽植牡丹的场景的。而惠安园栽植牡丹的面积也非常之大,由牡丹所构成的园林景观通过群植的形式使人赏心悦目,也深受参观游人的喜爱。在北方地区最受欢迎的牡丹观赏园还有曹州牡丹园、桑篱园、凝香园和绮园等名园,其中曹州牡丹园内牡丹的栽植数量非常大,在当时已经达到了100余万株,品种也多达400多种。园内的“天香阁”和“观花楼”更见证着“中国最大牡丹园”的历史变迁。上述私家观赏园中一直栽植着有大量的牡丹,而与周围山石、建筑的搭配,也有利于游人一览牡丹的芳姿神韵。
此外,这一时期江南园林中的造景手法也较为丰富。运用狭小的庭院天井,采用框景的手法,使整个景观浓缩在一定的区域中,形成“入狭而得境广”的效果。并根据牡丹的生长习性对牡丹进行栽植,与周围的景观和小品构成四时之景。其中,有文献记载,由计成设计的影园内“岩上植桂,岩下植牡丹、垂丝海棠、玉兰、黄白大红宝山茶,罄口腊梅、千叶石榴、青白紫薇与香橼,以备四时之色(李斗 2001)。”狮子林中的“湛露堂”,也是观赏牡丹的好去处,每当春天牡丹盛开,这里就会有来来往往的游人前来观赏,牡丹更是以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和曼妙的姿态受到世人的追捧。牡丹与长方形石砌花坛的搭配在当时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综上,牡丹的应用不仅在季相上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花木与牡丹的结合在配置上也突出了牡丹和其他植物的个性姿态和独到的韵味。同时,江南的私家园林也在植物景观上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运用圃地种植,突出牡丹花在观赏中的重要作用,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NEXT
中篇预告
我们将在《 牡丹及牡丹文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中)》中更新文章第三章3.4“牡丹在传统园林中的主要应用形式”,3.5“牡丹的应用特点”,3.6“古牡丹与牡丹珍品”,以及第四章“牡丹文化与园林艺术”等相关内容。
敬请期待。
作者:Huiyuan
校对:Huiyuan
编辑:Jiayu
长按二维码
关注香樟香時
我们把景观故事讲给你听
园林|植物|女性空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