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024.01
新书发布
半亩方塘一鉴开:
理学视野下的东方园林散步
图书信息
INFORMATION
云嘉燕 编著,张纵 审校.
半亩方塘一鉴开:理学视野下的东方园林散步.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3. ISBN: 978-7-5766-1079-6
内
容
介
绍
本书选录了14-20世纪以理学哲思为主导营造的韩国14—20世纪初的园林代表性名作三百余篇。根据园林的不同类型、形制、规模组织篇章,分别介绍了体现理学思想的园林的布局特征以及设计重心,其中详细解说了园林植物的选择缘由以及具体设计手法,建筑的规制及分布的位置,水池的形状及其所体现的理学思想,假山的营造技艺及其内含的文人意趣,为理解东方理学哲思融入到园林空间设计中的方式提供了一扇窗口。在“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理学园林空间中,体会“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文人诗意,将东方哲学中的诗意栖居融入篇篇以文字记录的纸上园林之中,让读者徜徉散步于园林名篇之中,体味诗意的东方美学。
其中“园”编36篇、“墅•山庄•别业”编6篇、“精舍•草堂”编16篇、“书院•学堂”编9篇、“寺•庵”编19篇、“室•庐•窝”编8篇、“堂”编48篇、“斋”编16篇、“轩•阁”编35篇、“楼•台”编28篇、“亭”编80篇、“花木”编18篇、“水石”编17篇、“园居”编4篇。书中选录的每篇文献皆对作者、地名、生僻词、典故标注解释,以便读者阅读与理解。所选篇章皆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朝鲜时代的园林景观风貌,为东亚园林研究及中韩传统园林比较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本书优势.
ADVANTAGES
一、当前对园林文献的编撰大多集中于中国园林,如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园综》,是对中国园林文献的编撰,而本书基于国内对韩国传统园林研究资料不足的现状,以韩国园林文献为主要内容进行编撰,更具学术科研层面上的优势。
二、目前韩国园林相关书籍不多且内容较为简略,本书以更全面、更详尽、更系统的视角来梳理编撰韩国朝鲜时代园林文献,更具学术参考优势。
学术价值.
ACADEMIC VALUE
一、弥补我国当前对韩国传统园林研究资料方面的不足,本书的出版可为东亚园林及中韩园林比较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及学术参考。
二、韩国朝鲜时代对应中国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文化也对韩国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本书将所选文献的年限设定在朝鲜时代,便于厘清明清中国园林文化在韩国的传播流变、及韩国传统园林本身所具有的景观特征。
适用对象.
READERSHIP
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学专业、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东亚园林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教师、或相关园林爱好者。
目
录
全
览
【園】编
十靑園記 許穆
逍遙園記 丁若镛
停琴園記 申景濬
松石園記 朴允默
附:(松石園)又惠泉記 朴允默
擬作梅岡園記 安錫儆
坦園記 姜至德
黃園記 李民宬
石竹園記 丁範祖
百花園記 趙冕鎬
樛園記 趙龍九
百榴園記 許傳
何去園記 權以鎭
寄園記 丁若镛
春木園記 丁若镛
可園記 金澤榮
半嶼園記 金澤榮
蓬塢記 申景濬
九翠園記 李南珪
城東李元佐小園記 南公轍
新補竹欄記 趙冕鎬
李氏名園記 金昌翕
菊圃記 鄭經世
杞菊園記 魚有鳳
樂園記 韓章錫
二松園記 南有容
逸圃記 朴綺壽
耳溪林園記 洪敬謨
東園記 李奭
曹園記 蔡濟恭
延州北園記 洪奭周
石圃記 南公壽
三溪藥圃記 尹鍾燮
訪白雲洞記 李瀷
遊李園記 蔡濟恭
遊日涉園記 朴允默
遊蔣氏園記 兪莘煥
【墅•山庄•别业】编
龜峯別墅記 尹根壽
牛耳洞莊記 洪敬謨
牛耳洞莊記 洪良浩
耳溪巖棲記 洪敬謨
吳司寇東郊別業記 許穆
玉磬山莊記 南公轍
【精舍•草堂】编
九峯精舍記 金若鍊
九峯精舍記 崔益鉉
東里精舍記 李敏求
龜山精舍記 曺兢燮
碧山精舍記 曺兢燮
某川精舍記 曺兢燮
海莊精舍記 張維
遠志精舍記 柳成龍
葛頭精舍記 丁範祖
屛潭精舍記 許傳
瑪川精舍記 安錫儆
香山書舍記 丁範祖
雲溪草堂記 李玄逸
竹林堂重修續記 奇宇萬
溪西草堂記 蔡濟恭
鶴一草堂重修記 金允植
【书院•学堂】编
謁陶山書院記 李瀷
尋陶山書院日記 趙根
臨江書院講堂重修記 李瀷
玉洞書院記 鄭琢
盤谷書院記 許筠
烏川鄭文忠公書院記 南公轍
養素讀書堂記 韓章錫
魚臺書堂記 南公壽
玉淵書堂記 柳成龍
【寺•庵】编
觀寂寺記 丁若鏞
遊千房寺舊址記 李南珪
白雲山白雲寺重脩記 李敏求
東林寺讀書記 丁若鏞
竹菴記 朴彭年
不知菴記 金昌協
不知菴記 金昌翕
浮菴記 丁若鏞
遯菴記 閔在南
樂隱菴記 安錫儆
玉蓮菴記 李建昌
游天眞菴記 丁若鏞
遊仙巖寺記 李山海
遊修眞寺記 李山海
遊廣興寺記 李山海
遊白巖寺記 李山海
遊麻谷寺記 宋相琦
游水鍾寺記 丁若鏞
遊金仙菴記 朴允默
【室•庐•窝】编
愛吾廬記 金鍾厚
玉艇室記 金允植
知恩舍名堂室記 成汝信
是眞滄江室記 金澤榮
一石室記 趙冕鎬
香翠窩記 柳夢寅
行窩記 柳夢寅
松窩續記 奇宇萬
【堂】编
消憂堂記 金允安
愛山堂記 崔岦
丹溪堂記 奇宇萬
天雲堂記 南公轍
天雲堂記 孫萬雄
見山堂記 金澤榮
見山堂記 李建昌
棲碧堂記 韓章錫
百梅堂記 丁範祖
秄隱堂記 丁範祖
三一堂記 南有容
聽琴堂記 申景濬
春星堂記 蔡濟恭
風樹堂記 李民宬
風樹堂記 趙亨道
後凋堂記 許穆
淸時野草堂記 丁若鏞
寒碧堂重修記 趙顯命
兩樂堂八景記 李瀷
最樂堂記 李廷龜
秋香堂記 李廷龜
雙淸堂記 金守溫
雙淸堂重修記 宋相琦
永言堂記 李植
記書堂舊基 李植
用拙堂記 趙翼
用拙堂記 金長生
用拙堂記 金尙憲
用拙堂記 姜籀
用拙堂記 朴弘中
用拙堂記 柳楫
同春堂記 趙翼
枕海堂記 李敏求
漫寓堂記 李敏求
觀物堂記 權好文
寒碧堂記 柳夢寅
三梅堂記 姜沆
三梅堂記 趙希逸
三梅堂記 張維
雙竹堂記 李南珪
西別堂重作記 許穆
息營堂記 張維
淸閟堂記 曺兢燮
三願堂記 曺兢燮
農春堂記 金允植
四樂堂記 許穆
養直堂記 成汝信
附:養直堂 八詠 成汝信
翠香堂記 成汝信
【齋】编
心齋小記 奇宇萬
畫舫齋記 申景濬
畫舫齋記 洪樂仁
寓花齋記 蔡濟恭
自知自不知書屋記 趙冕鎬
枕聲齋重建記 閔在南
慕寒齋記 許穆
華林齋記 曺兢燮
竹林齋記 曺兢燮
竹林齋記 閔在南
景濂齋記 鄭琢
可一齋記 鄭琢
宴超齋記 李植
松石齋記 權尙夏
巖棲齋重修記 權尙夏
寧澹齋記 金允植
【轩•阁】编
白雲軒記 權近
折筍軒記 南九萬
凝碧軒題額記 許穆
見一軒重修記 蔡濟恭
綠畫軒記 姜世晃
嘯軒記 金澤榮
松竹軒記 姜彝天
松竹軒記 朴彭年
松竹軒記 丁範祖
花竹軒記 丁範祖
戀明軒記 蔡濟恭
安邊府香雪軒重修記 南有容
檜軒記 安錫儆
東軒新修記 魚有鳳
九得軒記 魚有鳳
松月軒記 李廷龜
松月軒記 李山海
松月軒重新記 鄭琢
金塲官宅竹軒記 柳方善
翠筠軒記 成俔
碧桂軒記 曺兢燮
蕉軒小記 奇宇萬
亭亭潑潑軒記 曺兢燮
琴鶴軒記 金允植
雙翠軒記 崔岦
獨翠軒記 李瀷
檀軒記 李瀷
梅軒記 卞季良
梅軒記 丁希孟
和順東軒記 李植
六一軒記 鄭逑
書香墨味閣記 丁若鏞
淸淸閣記 金昌協
浮萍閣記 洪奭周
重修浮萍閣記 吳道一
【楼•台】编
黃州月波樓記 丁若鏞
降仙樓記 鄭逑
浮碧樓記 成俔
浮碧樓記 洪敬謨
求仁樓記 鄭道傳
天氣山光樓記 金允植
夕陽樓記 南公轍
約山樓記 趙冕鎬
竹樓記 南公轍
兼山樓記 申景濬
兼山樓記 洪良浩
見山樓記 蔡濟恭
錢塘秋色樓記 金允植
風花雪月樓記 金允植
集古樓記 金允植
朝夕樓記 丁若鏞
書樓記 成汝信
風詠樓記 宋時烈
梧月樓記 申維翰
八仙臺記 李山海
鏡浦臺記 張維
仙夢臺記 丁若鏞
遊仙夢臺記 李義肅
茅山三臺記 閔在南
搜勝臺記 李建昌
漱玉臺記 蔡濟恭
游晩翠臺記 金昌協
觀漁臺記 洪敬謨
【亭】编
晩翠亭記 朴永錫
文山亭記 許傳
逗雲池亭記 姜世晃
一葉亭記 尹定鉉
買山亭記 趙冕鎬
添鶴亭記 趙冕鎬
玉壺亭記 李南珪
遊玉壺亭記 趙冕鎬
擇勝亭記 韓章錫
悠然亭記 金澤榮
悠然亭記 崔益鉉
白雲亭記 金澤榮
借樹亭記 金澤榮
自愛亭記 韓章錫
三檜亭記 韓章錫
一松亭記 金澤榮
小豐樂亭記 南公轍
重修四達亭記 洪奭周
涵碧亭重修記 李種徽
太守亭記 南公轍
換鵝亭記 南公轍
風珮亭記 南公轍
積翠亭記 蔡濟恭
晩漁亭記 蔡濟恭
蛟淵亭記 申景濬
小水雲亭記 蔡濟恭
明谷晦亭記 閔在南
伴鷗亭記 許穆
雲根亭記 金昌翕
四美亭記 申維翰
靑巖亭記 權斗寅
一架亭記 魚有鳳
閱勝亭記 崔岦
退雲亭記 申箕善
羽化亭記 丁若鏞
臨淵亭記 尹鍾燮
越松亭記 李山海
愛閑亭記 李廷龜
月先亭記 李廷龜
月先亭記 柳夢寅
望雲亭記 李種杞
喜雨亭記 卞季良
舞雩亭記 李植
舞雩亭記 崔鳴吉
黃正明農亭記 成俔
浮江亭記 李敏求
歸來亭記 金允植
歸來亭記 徐居正
蓬萊亭記 曺兢燮
樂樂亭移建記 曺兢燮
溯眞亭記 曺兢燮
無盡亭記 徐居正
首比谿亭記 李玄逸
夜明亭記 張維
俛仰亭記(一)奇大升
俛仰亭記(二)奇大升
藏春亭記 奇大升
君子亭記 鄭道傳
昭曠亭記 權尙夏
居然亭記 徐有榘
居然亭記 任憲晦
居然亭記 宋秉璿
沁湖亭記 金允植
詔湖亭記 金允植
三有亭記 李健命
醉鶴亭記 許筠
淨友亭記 裵龍吉
淨友亭記 宋時烈
淨友亭記 兪棨
伴鶴亭記 丁若鏞
秋水亭記 丁若鏞
品石亭記 丁若鏞
雲夕亭記 黃景源
環翠亭記 金宗直
環翠亭記 徐居正
游洗劍亭記 丁若鏞
永保亭宴游記 丁若鏞
遊勿染亭記 丁若鏞
月波亭夜游記 丁若鏞
遊羽化亭序 許穆
【花木】编
古梅樓子大年說 許穆
大明紅說 許穆
大明紅說 成海應
大明紅說 許傳
東園花樹記 南公轍
石鹿草木誌 許穆
梧岡記 奇宇萬
花塢記 洪敬謨
果原記 洪敬謨
菜畦記 洪敬謨
麥田記 洪敬謨
松壇記 洪敬謨
菊坨記 洪敬謨
桃疇記 洪敬謨
楓林記 洪敬謨
竹欄花木記 丁若镛
杏壇改封植記 南公壽
藥峯楓壇記 蔡濟恭
【水石】编
石鏡記 許穆
石假山記 李瀷
石假山記 許穆
曹氏石假山記 吳道一
石假山記 姜再恒
石假山記 南龍萬
梧谷蓮塘記 李山海
攢翠巖記 申維翰
凜巖尋瀑記(一)金昌協
凜巖尋瀑記(二)金昌協
耳溪九曲記 洪敬謨
月影潭記 洪敬謨
花影池記 洪敬謨
眠雲石記 洪敬謨
惺心淙記 洪敬謨
曹溪記 洪敬謨
新潭得月記 趙冕鎬
【园居】编
四時林居遣興 許穆
養鶴 許穆
山居十供記 洪敬謨
玄山幽居記 丁範祖
【園】篇内容预览
十靑園記
許穆
吾衰懶,不治人事,於蒔花灌園,有獨好也。然竊嘆其榮枯隨變,怏然不樂,多植柯葉長靑者,若檜,柏,檀,榧,老松,蔓松,篁竹,杜沖。吾平生好山澤之遊,今老矣,徒懷想渺然。園中積石,爲奇峯秀嶺,間植石草之毿毿者,冬夏長靑,石色雨過益蒼然,得此爲園中佳玩,爲十長靑,名吾園曰十靑園。吾老無事,常讀書,倦則吟哦自暢,或拽杖逍遙,適雨新晴,林影蒼蒼。每歲寒雪霜交墜,萬木凋枯,獨吾園深翠可愛。
十靑佳樹,皆取冬靑多壽木。松,形如偃蓋,其葉食之,令人不飢長年;其液入地千年,爲茯苓,史記曰“松爲百木之長”,其上綠苔曰艾納香,又曰狼苔。柏,樹西向,得金之正氣,其性堅,有脂香烈,禹貢,荊州貢柏、柏茶,止血滋陰。檜,說文亦曰圓柏,東海作舟,唐時,檜有一枝再生,宋興,亦有此異,壽木。五葉松,葉五出,松類,實大,服之功力倍之,多生深山,海上謂之海松。萬年松,多生海上,謂之藤香,香氣淸冽,葉條無刺者佳,性惡人煙氣,山僧燒之,以事佛。竹,竹譜曰不剛不柔,非草非木,或生巖陸,或茂沙水,條暢敷,芬篁竹曰淡竹,又曰甘竹,竹實曰練實。紫竹,曰苦竹,又曰䈽竹,尤堅勁,可爲笛,其實通神明。榧,生南海上者佳,曰玉榧,又曰玉山果,亦曰赤果,說文曰文木也,其木甘,其葉冬靑,山榧一也,山榧,叢生不高。卷柏,生石上,本草曰治五臟邪,益精。冬靑,麥門冬,本草曰安心神,調中止嘔。怪石,禹貢,靑州貢怪石,說文曰石山石也,廣韻曰山體爲石,增韻曰山骨也,石千年長一尺。
(录自《記言》卷之十四中篇田園居)
逍遙園記
丁若镛
《詩》云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逍遙者,無適無莫,聊以自遣之意也。李君景祉,少游京師,旣而時不利,退而耕乎春州之野,旣又學書無所成,習騎射無所遇。於是治小園,蒔花接樹,歗詠其中,名之曰逍遙之園。不知者以爲逍遙之名自園始,以余觀之,方景祉之歸也,紀律已解,選擧不公,士志以衰,武力不競,如淸人之師老於河上。然則景祉之所謂耕,聊以逍遙乎耕也;其所謂書,聊以逍遙乎書也;其所謂騎射,聊以逍遙乎騎射也。逍遙之名,不自園始。凡游逍遙之園者,以是而求其意,庶乎其得之矣。是爲記。
(录自《丁若镛文集》卷十三記)
停琴園記
申景濬
停琴山在伊水上,山下卽我里也。琴之可樂者,在於鼓之時。而古之名是山者,特取乎停何居。今夫琴之鼓也,大者爲宮,細者爲羽。操絃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悽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㤪夫寡媍之歎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㤪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欝,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及其曲終絃停,匣琴而藏之,正襟危坐,目無瞬心無思,寂然對水上之數峯而已。是時也,卽子思子所謂未發之中也,散而爲萬事者,卒歸於無聲無臭者耶。
(录自《旅庵遺稿》卷之四記)
松石園記
朴允默
松石園在玉洞北,有松葱欝蟠結,緣崖環列,其深若不可測。而又有石屹然壁立,其高幾丈許,使人望之,尤可愛也。千翁君善氏廬於其間,自號曰松石。岸幘而撫松,解衣而枕石。日與文人才子,吟哦婆娑,若將終老,是可謂好之之篤也。凡園中可悅之物,如桃之夭也,杏之艶也,蘭之芳馨也,菊之幽淡也,非不美且繁也,此特一時而止焉。至於松也石也,則貫四時而長靑,閱千歲而不泐。落落而凌雲,巖巖而出類,側耳其韵可聽,擧目其容可掬,以之發其志趣,勵其節操,無往非有觸而有助焉,則此豈可與一時之草木同日而語哉。翁今老白首,其姿如松,其骨如石,其貞心苦節。在於松石之間,雖老而益壯,雖貧而益勵,其於簞瓢之屢空,亦處之晏如也。山之北,無問賢與不肖,稱以松石則可知以爲翁,翁亦盛矣哉。園久是堆沙荒草虫蛇之所寄伏,鼬狸之所出沒,而自翁之居之也,松如益高,石如益奇,似有待乎今日,而溪朋社友相與接踵於門,日不暇焉,亦豈非翁之故也歟。翁以保晩之契,非但託物而寓興,以自怡其性情而已,又好與朋儕共之,余於是乎樂爲之書。
(录自《存齋集》卷之二十三記)
附:又惠泉記
朴允默
松石園,有泉滃然,自巖底出,成小泓,深可爲一尺,廣不過數武。其冷如氷,其淸如玉,其味如醍醐也。一日蓬萊先生飮而甘之,曰此異泉也。昔劉伯蒭論天下水品,以惠泉爲第二,若使伯蒭在,亦當並列於二十種之中矣。遂名之曰又惠泉,盖追惠泉之意也,仍特書三字於石壁上以識之,其於園永有光焉。若非先生,其孰能錫以嘉名,發之潛光,俾作千古不朽之傳耶。余甞聞之,正直上出曰檻泉,從上溜下曰下泉,湧出曰濆泉,今園之泉,亦可以謂濆泉也歟。泉者山之精氣之所發也,仁山爲國都之精靈,玉溪爲仁山之特異焉,則其泄之爲名泉固宜也。然過者不問其地,飮者不解其味,徒然棄置於空園寂寞之濱。茂草擁翳,崩沙塡塞,貯精液而若無,抱淸德而莫售者,未知爲幾百年矣。一自松翁之居之也,翳者翦之塞者後之,疊石以防之,鑿道而䟽之。於是乎是泉也淸而益淸,甘而益甘,而饘粥之所煎,茶湯之所烹,盥潄之所用,浣濯之所資,以至於花卉菜蔬之所灌漑,皆翁之取之,而未甞有竭者也。旣托主人淸源而利用,又遇知者闡幽而著名,此皆千載之奇遇,而顯晦亦各有時歟。余亦樂道其事,爲之記以備玉溪故事。
(录自《存齋集》卷之二十三記)
坦園記
姜至德
坦園者何,坦齋之園也。何云乎坦園,園舊稱徐園,以園主徐姓也,又曰西園,於漢師屬西也,今也坦齋夫子居之,曷不坦園云乎。鄭公之鄕,高陽之里,蘇之堤,歐之亭,隨其人而名焉。園稱坦園,不其宜乎,坦之號孰與之,剛齋宋先生與之,坦之義何居焉,君子坦蕩蕩爾。嘗試觀乎坦園,則其土确,其樹樛,其屋隘,有隆然高者,俯仰臺,中和壇也,有崒然峙者,起墩,文阜也,薰珮逕幽而曲,小崑溪側而折,園不可謂坦矣。然而主人以坦坦心,行坦坦道,荒谿窮谷不爲嶮,圭竇蓽戶不爲阨,方將戒珍。駕馭直轡,平驅乎仁義之域。其視确者樛者隘者,隆然而崒然者,或幽而或側者,無往而非坦塗也。壘石可以爲山,引泉可以爲池,栽花接果,種菜鋤藥,可以爲閑中經濟。琴酒圖書之間,日與山朋野客,逍遙自適,皆可以傲公卿輕爵祿。是則坦園主人之眞樂也,彼乘肥衣輕,躡康莊而遨嬉者,一遇風波,顚踣不振,豈若棲遲一園之中而不失坦坦之地哉。易曰,履道坦坦,又曰,賁于邱園,坦園主人以之。
(录自《靜一堂遺稿》記)
黃園記
李民宬
蓬萊縣之城東,有花園可賞。一沙彌導台軒,白沙。洎余尾至,有屋矮陋,如入區脫,惟屋後有園僅數畝,花卉怪石,騈羅錯置。海榴,月季,叢蘭,細柳之屬,灼鑠點綴於綠縟紛葩之間,其餘細瑣不知名者頗多。盆池有小魚十餘,鱗鬐皆赤,如經點砂,問其主則黃姓長吾其名也。神短氣昏而跛一足,問奚事焉則曰,晨而早起,視園內之菶菶茸茸者,鋤以薙之,以遂我植,又暮而視之如初,無使茸茸菶菶者害我植焉。暇日則汲井澆花,搰搰然若將不及,不則萎焉不敷榮也。故行年六十,而唯種養是事,又奚事焉。然視其人,知其紅紫之爲花,綠縟之爲葉,而於賞趣昧昧焉。噫,微是無以窮吾子,而子之窮宜矣。惟我四海九州之人,隨緣而至,把杯賞花,滿意而歸,旣不費力,又不吝情。子之爲此,殆爲吾輩設也。意造物者,以是窮吾子,而子之窮,有以夫,台諭曰然,於是乎書。
(录自《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記)
石竹園記
丁範祖
余友姜聖初,少以詩賦擅,陞庠聲,中進士,思用賢良進,而坐畸數見絀。困不得志,蔭補寢郞,遭憂遞,遂絶意進取。築室陰竹之長圓野,課農桑,訓子孫,樂而忘憂。余不見聖初十餘年,甞邂逅中原之月灘亭,瞳神不耗,韶顔如童,蕭然山澤狀也。睨余謂曰,子誠能文章,馳譽當世,然吾讀吾書,著吾文,不求人知。弗子畏也,子登金門,上玉堂,甚淸顯,然吾衣褐以當冕紱,服穡以代祿食。弗子艶也,其言固戱然,知聖初能有以自守,不外誘者也。園種石竹,自號石竹園居士,求余爲記。夫石竹,小草花也。居小而自足,知聖初能齊小大。一得喪,超乎物之外者也,抑石取其堅,竹取其貞,知能窮益堅者也,幽人貞者也。
(录自《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記)
百花園記甲戌八月
趙冕鎬
士君子以園屋用心者末也,進身於國,以國事用心,此之謂知本。申聖言解光山紱,始營嘉會東園。園固好矣,失屢主人修治,聖言曰陶靖節庭柯籬菊,必歸去來以後事,乃種花木數十本,名之曰百花園。園有一間茅亭,翼然改新,朴瓛齋相公扁有心亭者是耳。以亭之羃松柏而寓其意者乎,然區而別之,松柏者本而草木之花者末歟。聖言日邀同志于園亭,余亦亟往焉。北眺三角山,龍飛鳳舞,縹緲爲面嶽之勢,聳然可喜。東折南下,鷹峰白麓蟠胚止于園,驩然可親。東墻有限,象緯天闕,紫籞禁林,截然其不可梯也。從面嶽分右枝,巃嵸戀態,仁王千尋,屹于其西,又爽然可愛,隱隱居沒,弼雲白虎之岡,崒嵂週遭。南馳陡然特立而可恃者,引慶之山,越瞻顧瞻城內外,培塿盤薄者,歷歷然可拾而取之。樓閣閭井,葱籠紛綸於是,繡明畵活,不待花已十分好矣。聖言必欲以百花名何也,今園之種,纔數十本,欲乘而計之歟,隣園種之入矚,不特數百,欲合而除之歟。今旣始種者數十本,欲明年又種幾十本,又明年又種幾十本,必準其百而實之歟。吾知其皆非也,今握瑾懷瑜,文采燁郁者聖言也;治絲製錦,聲績鬯茂者聖言也;欲久作園裏閒漢,其可得乎。聖言匪久又將出,瓊琚玉珮,大振餘蘊,金章紫綬,大展餘步。以種花之心,移之于汲引人士,寧謐烝庶,使各敷榮發輝。若花之蓓蕾爛漫,此豈非用心國事者乎。吾知聖言用心,在本不在末。而園之寓名於末者,必本於亭之名而名者也。
(录自《玉垂先生集》卷之三十記)
开售在即,敬请期待
作者:Jiayan
编辑:Jiayu
长按二维码
关注香樟香時
我们把景观故事讲给你听
园林|植物|女性空间|文化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