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陌罂讲故事▲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享受
大家好,我是陌罂,
坚持日更写作的第169篇
读祖先的诗,看沂水的景
路入仙源万虑轻,无边佳景足怡情。
峰头树带烟霞色,洞口泉流日夜流。
隔浦泥融闻燕语,傍林松漳觉风轻。
因来疑问前村酒,玄晏先生倒履迎。
——[明]杨光溥《游圣水坊》
这首诗是明代沂水籍进士杨光溥浏览圣水坊时写的。
看看这诗描写得多美:
“路入仙源万虑轻,无边佳景足怡情。”你看他走着走着,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仙境一样美的地方,周围全是无边无际的美景,到了这里,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峰头树带烟霞色,洞口泉流日夜流。”应该是个早春时节,你看那山头上的树,那原本光秃秃的树上,已经有了绿蒙蒙的颜色,绿色氤氲,如霞似烟。那从洞中流出来的泉水日夜不停地的流淌,看得见它的清澈,听得见它的叮咚,掬一捧泉水,清凉、甘甜。
“隔浦泥融闻燕语,傍林松漳觉风轻。”水那边地上被冰冻的泥土已经融化了,燕子的啁啾声清脆悦耳。站在松林旁边,听得见松涛的呼啸,吹在脸上,却感觉风非常轻柔。
“因来疑问前村酒,玄晏先生倒履迎。”这句最有意思,感觉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样生动有趣,我的理解是,杨光溥和友人走累了,想找个酒馆喝酒,就想到寺庙里问问,前面那个村里有酒馆吗?可没想到从里面出来那个人,竟然倒穿着鞋跑出来的。
一个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的山林隐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想象一样,当时的他们,会不会捧腹大笑?
圣水坊,又称圣水祠,位于沂水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圣水坊村南麓。不过现在那里改称龙兴寺了,近几年新建了好几座大殿,并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一个集佛教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但游人来此,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寺院西南角菩提院,院内有几棵一千多年的银杏树,树下有一座全石结构的三元洞府,旁边一座只有1.5米高,2米长的非常小的观音祠。
在三元洞府西侧石壁上有一个洞口,里面有泉水汩汩流出,就是杨光溥诗中“洞口泉流日夜流”的那个地方,人称“圣水龙宫”。
相传圣水祠建于唐朝,原为道教寺院,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成了佛教寺院。可能是几经毁坏、荒芜、重建后,道教衰落,佛教兴盛,就改成佛教寺院了吧。
但不管是道教寺观还是佛教寺庙,五百多年前,当杨光溥去那里游玩的时候,那里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了。
你想想,在那个出行只能靠走路或者骑驴的时代,那些文人墨客出去游玩能走远吗?如果是一天的行程的话,也只能在这些近处游玩一下了。
杨光溥估计至少去过两次,就经常去,还留下了两首写圣水坊的诗,第二首是《重游圣水坊》:
仙境无人久寂寥,从来山色解相招。
烟霞笼树春还在,苍草熏人酒易消。
洞口寒泉飞作雨,水边仆柳卧成桥。
担头正苦诗囊重,却被东风也上挑。
不过这首诗相比第一首,这一首读下来,就感觉杨光溥的心情沉重了一些,心里有了点儿忧虑,有了点儿寂寥。
你看,他说“仙境无人久寂寥”,又说“苍草熏人酒易消”,还说“担头正苦诗囊重”。
不知道他那时,又遇到了什么事呢?
是啊,满腹才华,只能独自写诗作文,满腔抱负,得不到施展。
不过,他虽然情绪不高,却并不消沉,他诗中说:“担头正苦诗囊重,却被东风也上挑。”心里正沉甸甸的呢,一阵清风,就把烦闷吹走了,心里就轻松了。
看他,是不是也有苏东坡那样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