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陌罂讲故事▲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享受
大家好,我是陌罂,
坚持日更写作的第171篇
读祖先的诗,看沂水的景
站在我家后阳台的厨房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县城制高点东皋山顶上的文峰塔。
有时候我会去看它,但大多数时候我都不去看它,因为它天天都耸立在那里,有时候我的目光投过去,看东皋山上的绿树,看绿树上面的蓝天,看蓝天上的白云,唯独就是忘了看文峰塔。
但是文峰塔却毫不在意,它就在那里,等我一定神,它还在那里。
这个清晨,当我在后阳台的厨房里忙碌时,一抬头又看到了文峰塔,沐在初升的阳光之中,浑身发着金光,让人不由得感觉心一下子宁静下来。
想起前段日子听别人说,文峰塔要重建了。那么重建后的文峰塔上,还会刻上杨光溥的“沂阳八景”吗?于是我决定,趁它还没重建,再去看看。
从我家走到东皋公园里的文峰塔前,不到十分钟。此时,在广场和公园里晨练的人大部分已经回家了,公园里显得宁静而空阔。
沿着莲心湖边的小路慢慢往前走,湖面上竟然已经结了冰。家里的暖气很足,竟想不到外面已经滴水成冰了。不过在阳光的照耀下,又加上我已经走了一段路,倒也没感觉冷。
站在湖边遥望文峰塔,在周围树木映衬下,文峰塔显得特别美好而祥和,感觉它就像一枚定海神针,保佑着这方土地的安宁。
文峰塔是沂水的标志性建筑,就好比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只不过咱们的文峰塔比它们更有文化,更有悠久的历史。
文峰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由当时的兵部主事、进士杨东野主持修建的。
清道光《沂水县志》里一篇关于县学学宫的学基考上,就有记载:“筑土作文山,镇元武之背;建塔作文峰,峙苍龙之角。”“文山、文峰俱前明邑人杨东野造。”
杨东野,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山东乡试第61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进士。次年,任直隶华亭县知县,以公廉行取河南道御史,忤权贵,谪庐州府推官,擢兵部主事,升陕西右参议。
说起杨东野,可能知道的人少了一点儿,但要说杨光溥,在沂水知道的人就很多了。杨光溥,沂水历史文化名人,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著有《沂川杨公集》《剪灯缫谈》《梅花集咏》《杜诗集吟》等诗文集,著名的“沂阳八景”诗就是杨光溥写的。
而杨东野呢,就是杨光溥的曾孙。
杨氏家族曾是明代沂水的望族,仅在明朝就先后有2人考中进士,5人考中举人,11人考中贡生,做官的更是有几十人之多。朝廷为了表彰杨氏世代读书、入仕为官之德,饬令建造了“杨氏世科坊”,立在当时的县城东关大街北头,可惜现在早就找不到了。
杨东野当时建造的文峰塔也早就毁掉了,后来又多次重建,并多次被毁。据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东皋山上还有两座大小文峰塔,大文峰塔在今文峰塔南侧不远处,小文峰塔在今教育局位置,后来也都被毁了。
现在的文峰塔是1998年重建,2000年启用的。塔高56.8米,共有11层,外形为八角密檐塔,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塔顶覆盖青铜塔刹,外层使用绿色琉璃瓦装饰。从塔内可以乘坐电梯,也可以走楼梯步行到达顶层,站在塔顶登高望远,能欣赏到沂水县城的全景,远处的沂河风光,以及更远处的山峦村庄,也能尽收眼底。
在文峰塔第一层的外壁上,刻有杨光溥“沂阳八景”诗中的四首,及石刻的诗意画。诗画相映,诗书一体,让人在游园锻炼,或者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诗中沂水的美景,得到艺术的熏陶。
可惜我这次去时,文峰塔已经被绿色铁皮围住了,幸亏塔基下面还没围住。在塔基的左右有两块刻有字的大理石碑,一为《文峰塔简介》,一为《文峰塔记》。我站在那里,一字一句地读着那些文字,几乎每次来都要读一遍,但每次读,都会感觉历史的风扑面而来。
在文峰塔东北方向,有一座宁静雅致的小院,里面五间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现为文峰诗社和杨光溥纪念馆。每到周末,县内的一些爱好诗词的文人雅士便来此集会、学诗。
在文峰塔东南方向,还有一座碑亭,亭内有一石碑,是明万历四十八年重修三清三官两殿记。石碑原本在如今这座碑亭西偏北十余米处,当时就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上面的字迹都模糊不清,可能为了保护,就建了这个碑亭,并把石碑移到亭中。
不知重修三清三官两殿时杨东野有没有参与,因为他的生卒年不详,但从他万历元年中举人推算,哪怕二十岁时中举,到万历四十八年,就已经六十八岁了。在那个时代,就已经算是真正的老人了,当个顾问还可以,参与是不太可能的。
都说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那么我们该从何做起呢?文峰塔,其实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它、读懂它。
只不知重建后的文峰塔,会是什么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