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陌罂讲故事▲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享受
大家好,我是陌罂,坚持日更写作的第164篇
这次去北京,我是打定主意要去琉璃厂看看的。
上次去琉璃厂,逛的是东街,我们当时是在天安门广场看过升国旗后直接去的,时间有点儿早,很多店铺还没开门,而我又实在太累,走了没多远就不想走了,西街连去也没去,就直接回了宾馆睡觉。
所以参观完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后,我就说,要到琉璃厂西街逛逛,买点儿笔墨纸砚。
刚下出租车,就有一个人上前问我们:“要买画吗?”
我们忙摇摇头,心里却暗想,如今书画界这么不景气了吗?都可以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拦着人卖画?
琉璃厂的西街正在维修路面,问了别人,我们只能从南边一条小胡同里转过去。那么就转吧,顺便看看北京的小胡同。
小胡同的确小,还停满了电动车、自行车,但胡同两侧却开着好多家装裱字画、售卖古董字画的小店,我往一个店里探头看了一下,迎面走来一个人就问:“买画吗?”
我又忙摇摇头。
出了小胡同,就到琉璃厂西街。西街同东街一样,路两旁都是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但好多店铺都是关闭着的,不知是不是因为路面没有维修好的原因,街上的行人非常少,以至于哪怕有的店铺开着门,我们也不好意思走进去。
正走着,一抬头,竟然就看到荣宝斋的牌子。
虽然在几年前我看过一本名为《荣宝斋》的小说,对荣宝斋的历史也有所了解,而且在书画界,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荣宝斋,说琉璃街是北京的文化地标,荣宝斋是北京的文化艺术高地,但我却始终认为,荣宝斋不过就是一个稍大一些的,卖的字画和文房四宝比别处的更正宗高档一些的商店罢了。
那么既然来了,自然就进去看看。而且,在我们前面,似乎有个人已经走进去了。
轻轻推开荣宝斋大门,脚一踏进去,我就发现原先的我还是太狭隘了,这可真不是一般的商店,虽然这也是售卖笔墨纸砚的大厅,但每一件展柜里的物品,都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而每一个进入到这里的人,也都瞬间安静下来,说话的声音都低低的,慢慢的,没有人东张西望、走马观花,都会静静地挨着柜台细细观赏着。
那一方方砚台,那一枚枚印章,那一把把精美的折扇,还有那些可爱的画案上的小摆件,哪一个都是我所喜爱的。只是那价格,也让我只有“喜爱”的意思,没有“拥有”的想法了。
在卖墨的柜台前,我犹豫了一会儿,很想买一瓶心仪已久的那个品牌的墨汁,但有三种浓度,我不知该怎么选择,店员建议我三瓶都买上,我却苦笑,以我这初级水平,买一瓶已经够奢侈的了,还买三瓶,哪用得了?但旁边有个家长在给十来岁的女儿买了个小瓷罐,我似乎听见是680元,也不知是做什么用。
看看毛笔的柜台内,有一些价格还能接受,正打算挑支带回去,好歹来一次,总不能空手而归吧?孩子爸走过来跟我说,那边有画。
于是顺着那幅画,我们上了二楼,二楼是书画展厅。我原本以为中国美术馆里的国画就已经够我开眼界的了,没想到荣宝斋里还有更多的宝贝。齐白石、王雪涛、黄胄、李可染等大师的真迹这里都有,还有很多当代著名画家的画作,我慢慢地一幅一幅地欣赏,近距离地感受艺术的魅力,二楼、三楼,还有那么多,我是多么不舍得离开。
我突然就想,荣宝斋,它三百年多年的历史,真不是嘴上说说就来的,那里面的每一缕空气,每一件物品,都是时间和文化的浓缩啊。
季节已经是冬季,哪怕天气还不算太寒冷,但外面的气温还是很低的。可在荣宝斋内,只感觉浑身被一种温暖的气息包围着,那种温暖,并不仅仅是室内的温度,更是一种艺术氛围带给我的温暖与心动。
只是疑惑,为什么来这里的客人会这么少呢?在天安门广场、在什刹海,在很多地方,人多是挨挨挤挤,甚至就是在琉璃厂东街和西街连接的那条马路上,也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是走进来的人,却是很少很少。以至于还会有人站在路边像拉客一样对着行人说:“要买画吗?”
可是,他能拉过来几个人?
也许,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需要艺术,但艺术却不是生活。我们东奔西突为生活忙碌,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艺术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