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军:面目全非

文摘   2024-10-29 23:13   甘肃  



10月29日,九月二十七,星期二,阴


早课,讲刘沧《秋夕山斋即事》:


衡门无事闭苍苔,篱下萧疏野菊开。

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

雁飞关塞霜初落,书寄乡闾人未回。

独坐高窗此时节,一弹瑶瑟自成哀。


如果没有坏情绪压在心里,题目里的时间、地点和事件都令人向往: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处山居,一个闲人,看着眼前的风景。


而首联果然写“无事”。人难得闲下来,只好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则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在哪里,都是好的。


南宋高僧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叫做《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万物各有缘法,只要心无挂碍,那么不管春夏,无论秋冬,都是人间的好时光。但如果为杂事缠绕,没有片刻的闲暇,把一颗凡心,搞得乱七八糟,那么伤春悲秋,惧热畏寒,人间就没个安稳处。


正因“衡门无事”,诗人才有心情端详眼前的景,苔藓长满了小经,篱笆墙旁边野菊盛开,颜色明亮,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悠闲自在来。


但第二联情况有变,风吹江动,在这寒冷的深秋,酝酿了一场冰冷的秋雨,满山寒叶,凄清寂寥。


由这里才看清诗人的心情,其实是糟糕透了。那么往前事看,“衡门无事”,写的就是写山居的寂寞,诗人的孤独。


可见,在诗人们眼里,世界是主观的,它的好坏,取决于诗人的心情。


颈联写到大雁。和人相比,大雁有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它有一双翅膀,想去哪里,很快就能去哪里,是自由的,而人无法飞起来,是不自由的。


客身在外的游子,动了乡愁,看着南飞的大雁,自然是百感交集,因为自己只能写一封信过去。


这是一组强烈的对比。


古诗词中经常有这样的写法,就是用鸟来和人对比,写人不如鸟。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看见一只鸟,诗人倍感孤独,觉得自己就和那只鸟一样。看见两只鸟,更感孤独,觉得自己还不如鸟,人家成双成对,自己形单影只。连看见绣在衣服上的双鸟,都能对比出人的孤单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当然,大雁不在此例,但对比的效果是一样的。


尾联诗人独坐高窗,黯然伤神,抚琴自哀,把一个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课间拍了几张照片。秋已深,叶已黄,是—片辉煌灿烂的色彩。


晚饭杂粮面条,饭后见一破纸箱,剪下一块来,写“面目全非”四字。砚中尚有余墨,又写两纸古诗,然后去看晚自习。




晚自习中间休息,孩子们冲到食堂买夜宵,第二节自习时,讲桌上放着几块炸鸡,我问谁的,下面有人喊,是孝敬我的,并说趁热吃了。




马少军文墨苑
马少军,甘肃会宁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家级教育成果奖、甘肃省张芝奖、飞天文艺奖一等奖,出版有散文集《家在五里桥》、随笔集《都是我的歌》。在报纸杂志、专业网站发表200万字的文学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