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饮食也在不断丰富,已经在由“吃饱”全面向“吃好”转型,不少食品的人均消费量都在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均大豆摄入量仍显著低于健康膳食推荐水平。三年疫情使得广大城乡居民营养健康饮食认知不断提升,也客观带动了国产食用大豆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形成,国产大豆食用消费潜力已经开始并将持续释放。
一、近年来国产大豆消费稳步增长,品类丰富、特色明显
(一)国产食用大豆消费稳步增长,年均增速为3.4%。
由于国产大豆相对蛋白质含量高,进口大豆价格低且出油率高,我国大豆市场逐渐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即以国产大豆为主的食用加工市场、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压榨加工市场。
随着居民对营养健康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大豆及其制品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大豆食用消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数据显示,预计2023/24市场年度我国大豆食用消费量达到1535万吨,较疫情前的2018/19年度增加282万吨,增长22.5%,年均增速为3.4%,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例由12.2%提高至15.0%。
(二)中国豆制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类不断丰富。
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更多的人认识到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豆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到1421亿元,较上年增长3.1%。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细分,我国豆制品逐步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豆腐、豆花为代表的生鲜豆制品,能满足卫生健康饮食需求,市场份额约52.6%。二是以豆奶、豆浆及豆浆粉为代表的植物蛋白饮品,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植物蛋白的养生优势,市场份额约31.6%。三是以各种口味豆干为代表的休闲豆制品,具有风味独特、口感丰富、性价比高等特征,市场份额约15.8%。与此同时,以大豆冰激凌为代表的冷饮豆制品、以组织蛋白为代表的大豆蛋白制品、以大豆肽和大豆磷脂为代表的保健食品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三)区域性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出现,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度。
随着民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以及消费结构的提升,豆制品行业更加注重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出现了一批区域性、行业性较强的品牌,如区域性企业品牌有北京“白玉”、上海“清美”、杭州“祖名”等,产品品牌有“维维豆奶”、“Vitasoy维他奶”等,打造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度。
二、未来国产大豆食用消费增长空间大,潜力将持续释放
(一)我国人均大豆摄入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健康膳食推荐水平相比增长空间巨大。
大豆伴随国人数千年,也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重要构成之一,但目前我国2/3以上的居民未达到推荐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2岁以上幼儿每周食用大豆35-105克,4-13岁儿童青少年每周摄入105克(相当于每天15克),14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每周大豆摄入量105-175克(相当于每天15-25克),65岁老年群体每周大豆摄入量105克。但是,我国人均大豆摄入量显著低于推荐值,根据《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我国居民食用大豆每日摄入量仅10.3克。以每日最低推荐摄入量15克为基础,在不考虑加工损耗的前提下,我国食用大豆年需求量至少有50%的提升空间。
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对豆制品消费尤为不足。根据《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我国3-5岁儿童平均每日大豆摄入量仅为4.4克,不足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6-11岁儿童摄入量为7.9克。建议在学校营养餐中按比例加入毛豆、豆腐等豆类食品,将豆奶纳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引导中小学生群体形成豆类食品的消费认知和消费习惯。
作者:韩一军 潘怡(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共性技术创新团队)
来源 | 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