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可把“惩罚教育”与“惩罚”混淆

文摘   2024-11-26 00:01   贵州  

常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屡教不改。其实不是孩子冥顽不化,不愿改正,而是父母的“屡教”出了问题。孩子为什么一次次犯错,而又一次次地改不了呢?其间原因是当孩子在第一次犯错被父母纠正时,就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父母的教育,没有因真正认识到错误而彻底改正。比如说,当孩子做出让父母特别气愤的错事,必须对孩子进行惩罚时,父母没有做好惩罚教育。而是错把“惩罚”当成了“惩罚教育”。

其不知,“惩罚教育”和“惩罚”有着本质的不同!“惩罚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是通过惩罚让教育在孩子身上发生,使孩子能真正感受到自己错了,从而对自己的错误深恶痛绝,绝不再犯。这是教育家型的家长和老师才能做到的;而“惩罚”就不一样了,使用惩罚的人(父母或老师),其目的就是惩罚,是泄愤。有的教育者发现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在极度生气的情绪支配下,用惩罚狠狠地收拾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或许会使孩子胆怯,从而不去犯错,但这会使孩子心灵受伤,付出沉重的代价;更有可能的是,孩子会害怕,会怨恨,会心里有阴影,会今后更会加隐蔽地犯错。这是最危险的。

“惩罚教育”和“惩罚”的出发点和所用的方法都不一样。“惩罚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者的爱。泰戈尔说:“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爱是责罚的动机和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权利惩罚孩子。因为由“爱”而诞生的方法,是遵循教育规律,有非常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位校长的宠物狗被学生杀了,很生气的他对这位学生的惩罚是让他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因他听说这位学生是想看看狗的内脏结构。最后这个孩子成为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惩罚”的出发点是教育者不良情绪的宣泄,所用的方法多是短平快地暴打、漫骂等体罚和心罚手段,以此来折磨和伤害孩子。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长记性,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彻底破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把被教育者推到教育者的对立面。这也是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很多少年犯都出自从小接受过这样惩罚的孩子。

所以,当孩子真的做出令我们很生气的错事时,父母一定不能意气用事,要冷静地思考怎样做好“惩罚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惩罚”。

有一个惩罚教育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一位五岁的小孩,爸爸规定每周有半小时的看动画时间,可她为延长时间,自己调慢了闹钟。爸爸发现后非常生气,也很着急。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敢这样作弊撒谎。这是多大的事啊!虽然爸爸也火冒三丈,但怎么做才能让教育在孩子身上真正发生,彻底改正呢?这是父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爸爸与妈妈商量后,决定用聊天的方式实施“惩罚教育”,让孩子能够刻骨铭心地认同。首先,他们选择的聊天时间是在孩子吃完饭后。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女儿带着不愉快心情去吃饭。然后,是父母意见一致,让孩子的犯错的心理,没有可乘之机。

晚饭后,一家三口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去聊这件事。孩子开始只承认看电视超时了。这是明知故犯!可见孩子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是有意隐瞒。爸爸很生气,但没有将情绪带入语言和行为。只是很平静地直接向孩子指出:是你调慢了闹钟!孩子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立即承认自己错了。爸爸妈妈与孩子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孩子表态说,真的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撒谎了。爸爸告诉孩子:“我和妈妈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惩罚!因为你今天的错误是我们一直在提醒你不要做的,可见这个错误有多严重。”

爸爸给了孩子两个选择:一个是打手板;另一个是罚孩子一个月的周末都不能看电视。孩子选择的过程很艰难,也很痛苦,不停地掉眼泪。看着孩子难以做出抉择,爸爸知道孩子不想挨打,但更不舍得放弃看电视的时间。而且在这个时候,父母无论怎么心疼孩子,都不能错失教育的契机。爸爸说,我替你选择吧。在举起了板子准备打手心时,孩子哇地一声大哭了。她自己选择了一个月不看电视。之后,这孩子真的一个月都没看过电视。又过了一个月,也再没提看电视的事。爸爸忍不住问:“你为什么不看电视呢?”女儿说:“你和妈妈没说让我看呀。”

这么喜欢看的电视的孩子居然不看了!她知道了撒谎是很严重的错误,今后绝不再撒谎了。她也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自己痴迷电视开始的,所以勇敢地选择了不看电视。一个月后,已过了爸爸妈妈的惩罚期,可孩子也不惦记着看电视了。教育真的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

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教育效果呢?重要的是,孩子并不是被惩罚吓得不敢犯错了。孩子的这个错误的确不小。父母如一下子情绪上头,用打骂去“惩罚”孩子,她可能因害怕不敢了,但无节制地看电视这个诱惑并没有解决,她会把这个错误隐藏起来。当着父母的面不敢,但父母不在时还会再犯。也就是说,父母的暴力惩罚,会使孩子变得更会撒谎。最可怕的是,她至此会带着面具与父母交往。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想想看,一个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就能想办法把闹钟调慢,这可不是一般的聪明。而且,当爸爸妈妈批评时,依然在撒谎,说自己不应该拖长时间,把调闹钟这件事隐藏起来。说明她还想继续这个错误行为。因此,爸爸妈妈这次的惩罚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如稍不留心,用直接打骂训斥的惩罚,就会让最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走向“猫和老鼠”的关系。

父母的“惩罚教育”时时刻刻闪烁着爱的光芒。爸爸没有因为生气惩罚孩子不许吃饭。而是吃完饭后好好聊聊。在聊天过程中,父母一直都在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不急不躁,态度温和但立场坚定,让孩子一步步地认识到自己真错了。父母又很智慧地给了孩子两个选择。一般孩子可能选择挨几下打,可这个孩子选择了放弃看电视。说明她彻底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如今女儿已上初三了,自主学习,诚实自信,各方面都很优秀。相信孩子今后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惩罚教育的效果有多么清晰和彻底。孩子对爸爸、对家人依然充了爱和信任。这就是 “惩罚教育”应有的样态。

扫码关注,助力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请转发,让更多的朋友受益

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关注心理与教育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