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可以说,一个孩子的胜任感在哪里,他的热情就会在哪里。胜任感,即感到自己可以胜任,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内在感觉。
胜任感并不是说孩子真正地具备了做好某件事的能力,它更像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驱使孩子继续主动挑战各种各样的活动。
一旦挑战成功,给了孩子正面反馈,孩子便有了满足感和自信心,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内部动机。诺贝尔奖获得者、以色列化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对于最伟大的科学家来讲,最大的奖赏不是来自诺贝尔奖项,而是来自他们从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的乐趣、来自自我的成就感。
这个感受可以通过他们的发明、发现,去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事物。”对科学家而言,感到自己胜任,对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都很重要。当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可以胜任”,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难题,有的孩子能克服,有的孩子却早早放弃,其中的差异往往不在于孩子的能力本身,而在于孩子是否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学数学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每次成功地解答一道题,我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学数学这件事情产生了正面反馈,“我可以胜任”的自我感觉让他在学习之路上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正在发挥作用的内在动机。有的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不是他们不想做,是他们不会做,也没有信心能做好。在学习上的感受不好,内心深处埋藏着巨大的挫败感,最后,他们干脆放弃:“既然怎么都做不好,那我就不做了!”生活中,总是能看到很多孩子沉迷网络世界、游戏成瘾。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孩子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转而在网络世界寻求成就感。胜任感不足的孩子,很容易退缩,喜欢逃避困难和挑战,做事三分钟热度,内心脆弱,抗压水平也较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很难全力以赴。胜任感这么重要,是不是孩子多去做一些简单的任务就能增加胜任感呢?关于胜任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最理想的挑战。微不足道的简单事情,孩子虽然能够胜任,但是长期下来,也会失去兴趣,没有成就感。有位朋友沉迷玩那种消除的游戏,有段时间,我们发现他不玩了,他笑着说:“有一关过了几天都过不了,不玩了。”《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有句话:“那种不管怎么做都搞不定的事,是没人愿意做的。”只有当事情的难度刚刚好,孩子恰好能走出舒适区,又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才能生出挑战的信心。既不难也不易,在 “踮一踮脚就能够得着” 的合理的区间里,这就是孩子的“最理想的挑战”。上台演讲,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在房间里单独练习演讲,再让孩子在妈妈面前演讲,之后增加观众,一步一步增加难度……学习也是如此,满分的目标对孩子的挑战太大,你可以先鼓励孩子下次考试争取及格,慢慢调整目标……哪怕孩子最终未必能取得最优的结果,但是在这些小任务中,孩子也能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以后面对类似的事情,他们就会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行动改变现状。胜任感体现在孩子做事情时对自己的信心,它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成长型思维”大致的意思是指天赋只是起点,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看待问题的心态更积极乐观,抗挫折能力更强,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聪明才智等各项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喜欢自我设限:“我就这样了”,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惧怕困难和挑战,他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培养孩子的胜任感,我们要懂得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适当介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首先,比起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过程,关注孩子从中是否有收获,从过程和细节上去鼓励孩子: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鼓励不是空洞地、频繁地、夸大其词地表扬,而是具体地、真诚地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以及对一些珍贵的内在品质的认可。同时少贴标签,“你就是三分钟热度”“你就是胆小怕事”“你脑子真笨”。这些不负责任的负面标签,会深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在你的支持中,孩子不再那么畏惧失败的结果,他才会愿意去试,尽力去做。既然胜任感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主观感受,那是不是意味着,家长只需夸奖孩子、给孩子加油打气,就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这种感觉呢?鼓励固然重要,但是,感知到的胜任必定伴随着对现实结果的积极体验。也就是说,现实成就无法代替,口头上的鼓励无法完全给予。只有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真实表现满意,他们才能真正地体验胜任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孩子掌控事情的范围,给孩子机会独立完成事情。学习上,也要渐渐淡化自己的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而不是总是打击孩子。孩子唯有自己动手,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他对自己做事的信心。“我们发现,孩子越是觉得自己有能耐,就越少惹是生非。”当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就会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我能”的感觉。在胜任感的驱动下,期待被赋予更大的责任,自控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