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影响了很多人。
对家长来说,趁早意味着孩子尽快踏上成功的车道,每一步都不能走错,甚至超前抢跑才能赶上这趟列车。这种年龄焦虑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认为,年轻是唯一的优势。其实,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各自优势。根据大脑发育的节奏,25岁之后负责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虑后果的能力才能发育成熟。保肝护肝,中药饮品,
优惠多多,效果真好↓
从生理角度来说,20岁的大脑并没有做好成功的准备。大脑中的髓鞘决定了一个人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髓鞘的主要生长期在20岁之后。除了髓鞘,年轻的脑神经需要时间发育成熟,有人早有人晚。自然规律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进度会有先有后,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自卑。小学老师周武曾跟踪调查了151位学生后发现:那些进入社会后发展比较好的,不是班上成绩最好的,而是成绩中等、中上等的学生。他进一步分析:成绩好不代表前途光明,前途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需要发展读书以外的能力。反倒是那些读书不算差,也有精力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有所建树。顺应自己自然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缓慢而踏实地积累经验。等生理基础发展好了,看待问题足够全面理性,机会来临时,自然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产生更好的结果。虽然年轻的确是个优势,但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的每个年龄段,都具备不同的优势。30岁左右的人自我同一性已经发展成熟,对自身和人性都有全面的了解,解决问题更加灵活有弹性,短时记忆能力也最突出;而40岁左右的人处于阅历智慧巅峰,社会理解能力、行动力、决策力都将表现出一生最好的水平;65岁后,人的遣词造句能力达到顶峰,表现出一生最佳的人格魅力……人的一生是持续发展、不断叠加能力值的过程。因此,孩子最需要被培养的,不是“跑赢所有人”的能力,而是能够持续叠加能力值、不断发展的能力。并且,有一项能力可以极大地帮助发展,就是“战略性撤退”,它的本质是合理管理毅力资产。“战略性撤退”可以保存一个人的毅力,而年轻的优势或许就是试错成本极低。一心为了一个目标早早开始准备,到一定程度就会疲惫,还会错失其他发展;反而学会放弃,把毅力用在更真正值得的事上,才能抓住真正的机会。因为经验阅历积累到位,跟“少年有成”的人相比,大器晚成的人更加灵活自如。一个人年龄越大,叠加能力值越多,就会掌握越多为人处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捷径。“战略性撤退”发展到了中年,会强化6种能力,它们分别是:1. 好奇心。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看起来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但持续发展这项能力,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会比较卓越;2.同情心。同情心比较强的孩子喜欢“多管闲事”,如果父母能识别孩子有这项能力,不断发展,未来孩子会比较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3.韧性。这一类孩子看起来“脸皮厚”,其实是不撞南墙心不死,不轻易被挫败感打倒,是突破逆境时非常必要的能力;4.冷静。冷静的孩子看起来“不讨喜”,寡言少语,其实心思非常敏感细腻,持续发展下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会非常强。5.洞察力。这项能力属于看起来“心眼多”的孩子,得益于观察得比较到位,善于剖析外界,这类孩子的人生阅历会比同龄人更有深度。6.智慧。它让孩子有些“不合群”,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多数人处不到一起,但智慧帮助孩子判断人生道路。长跑过的人都知道,起步速度慢一点,才能跑得久一点。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孩童时期可能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多管闲事、脸皮厚、不讨喜、心眼多、不合群……可脚踏实地发展到了中年,就会变成有创意、有同情心、有韧性、有洞察力、冷静又智慧。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平平无奇,拼不过也卷不过,或许这正是个好机会:既然和“少年有为”无缘,那就坚持发展多项能力,争取大器晚成。就像种花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土壤与肥料,培养孩子也需要广泛试错,在碰壁中摸清楚孩子的优势,然后引导孩子把毅力集中投放到优势上。愿意踏实深耕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开花,根都是扎得很深的,那么开花就是迟早的事了。时间是把筛子,会过滤掉一大批沉迷少年得志、缺乏积累沉淀的人。坚持走下去,慢一点也没关系,耐心和时机会为孩子带来真正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