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大多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优异,生活幸福。而养育孩子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仪式感,仪式感又会如何滋养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聊聊“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心理学上,仪式是一系列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活动,它包含活动所涉及的流程、手势、音乐等。仪式通常具有固定的行为、顺序和规则。而仪式性活动带来的体验与感受,就是仪式感。
一些父母对“仪式感”会有误解,认为仪式感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奢侈,是浪费时间,是影响学习。其实真正的“仪式感”在于我们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用心和投入,并伴有特定的行为、顺序和规则。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事件,也能帮助我们获得仪式感,进而丰盈内心。
研究显示,未成年人往往对仪式感格外重视。仪式感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并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记忆。家长给予孩子的仪式感,能够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给孩子创造仪式感?仪式感又有哪些好处呢?
在学习中创造仪式感
让孩子学习更加优异!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用书籍、书法作品等给孩子布置一个特定的空间,营造出适宜孩子静心学习的氛围。这样的仪式感可以帮助他们在身处于这个空间时,能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指导孩子设定合适的目标。当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时,家长都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仪式感”地庆祝,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在给孩子的试卷签字时,写下一小行温暖鼓励的话语,这样的仪式感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即使考试结果不如意,也能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及时分析总结。
当然,如果孩子在考试前郑重其事地写下“逢考必过”,考试时执意要穿着某件衣服带着某样文具去“应战”,也不用抱怨他们封建迷信、不务正业。
其实这些仪式可以激发孩子对考试的积极心理暗示,当孩子满怀“相信“去应考时,有利于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例如,一项于2020年发表的心理学研究证实:仪式在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该实验中,75个毛里求斯的岛民参加了一场演讲。通过告诉他们即将要发洪水,从而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随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可以进行烧香、祈祷等仪式活动,但另一组只能静坐着,最后测试所有岛民的焦虑程度和相关生理数据(如心率)。
结果发现,与静坐相比,进行仪式活动能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缓解他们的焦虑感。
在生活中创造仪式感,
让孩子幸福指数飙升!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用心地陪孩子度过每一个节日。比如中秋节的赏月、春节的贴春联,端午节的吃粽子……这些仪式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让孩子在收获幸福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比如生日,步入新的学习阶段等。通过见证这些属于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自信心和认同感。
创造仪式感,可以是与孩子一起畅快淋漓地打场球,兴高采烈地看场电影……重要的是放下手机,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提高陪伴质量。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峰终定律”,该定律强调人们对某段经历的记忆取决于高峰时的感受和结束时的感受。因此,那些用心的仪式感便会是记忆中的高光时刻,将有效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曾说:“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拥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孩子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仪式感带娃的小Tips,供家长们参考。
仪式感的形式很多,我们不用执着于追求某些不切实际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从心出发,量力而行。对孩子来说,出门前的温暖拥抱、睡觉前的轻声晚安等,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仪式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仪式,从而更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Tip 3
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的文化和成员的兴趣,共同打造属于你们的独特仪式,比如每日亲子共读。在家庭仪式中,孩子既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在增强家庭情感联结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有人说:具有仪式感的家庭容易养出幸福的孩子。生活并不总是有趣,大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匆忙且平淡。随着孩子长大,那些寻常的日子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但是“仪式感”将会是印刻在他们心中的美丽回忆。可以说,仪式感是家长教会孩子在平凡生活中收集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助力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请转发,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