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敬斌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既是承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擘画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新篇。《决定》中“人民”一词贯穿始终,尤其是其中一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饱含深情,意蕴深远,不仅体现了沉甸甸的人民分量,更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主体,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鲜明的理论品格。当前,需要深入领会“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生成逻辑、内在要义与价值指向,切实做到民呼我应、民念我为、民盼我干,从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的人民伟力。
一、“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生成逻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立足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传承延续,又是对时代课题的现实回答,内蕴深刻而厚重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自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人民主体地位进行的科学阐释,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观点相一致,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增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表达力,回答了为谁改革、靠谁改革和改革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成为指导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清醒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守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艰辛创业史、不懈奋斗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从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开启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大进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虽然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服从服务于这一初心使命”。“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党的初心使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鲜明宣示,表明我们党始终将“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熔铸于血液中,始终以人民之心为初心和恒心。
(三)昭示“走通行稳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作为现代化的主体与动力,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只有赢得人民的心,才能调动起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自觉和热情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明确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化解民生问题的实践需要,是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写照,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二、“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内在要义
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应深入理解“人民呼声”与“改革回应”的本质内核,准确把握“呼”与“应” 的辩证关系,进而更好地体会人民诉求,增进人民福祉。
(一)“人民呼声”是前提,“改革回应”是成效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立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石之上,道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破题关键。具体来看,“人民呼声”反映人民需求与愿望,牵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影响和决定着改革的任务、内容、方法以及进程等;“改革回应”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以实际行动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和结果。民声入心,回应见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奔着人民关心的问题去,盯着人民急切的问题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让人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变为放心事、暖心事。
(二)“呼”与“应”相辅相成、良性互动、辩证发展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过程就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的过程。其中,“呼” 与“应”不是单向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体现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人民群众身处于实践最前沿,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以人民的想法和建议作为改革的“第一信号”,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另一方面,改革只有真正让人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改到人民心里,提升人民的信任感和认同度,促使他们更有意愿和底气为改革建言献策,改革的靶向就会更加精准,改革的成效就会更加显著。有基于此,应统筹好“人民呼声”与“改革回应”的辩证关系,做到听全、听准人民呼声和及时、有效进行回应,使全面深化改革在“一呼一应”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三、“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价值指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内在蕴涵着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方向,坚定步伐。
(一)找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把好改革方向、找准改革切入点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就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百姓生活的难点。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问题,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突出改革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二)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方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明确目的地和落脚点,才能保证航向正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昭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无论走得多远、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有的放矢地深入推进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改革,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三)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需要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坚持这一理念,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改革设计中充分吸收社会诉求、群众智慧和基层经验,才能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激发人民的奋斗潜力和创造活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水平迈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排版:方 正
初审:彭耀光
复审:张汝金
复核:傅 强
终审:何中华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