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概览||《哲学动态》2025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学术   2025-01-26 09:21   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动态》2025年第1期

目录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挖掘和阐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进平(5)


摘要坚持、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能够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恰当的理论工具。从方法论视角看,这一理论工具既非源自对中华文化的“全盘西化”,也非本于对中华文化的“食古不化”。前者因其对中华文化缺乏真切的了解而无法给予应有的尊重;后者虽能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却容易将其封存于历史之中,无法将其引向现代。只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工具,才能勾连中西、架通古今:既能历史地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又可以现代地培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的主体性对话与生成中传承和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阐释


一体三维:马克思对主体

形而上学的超越

陈志伟(21)


摘要:“内在性”构成了笛卡尔以来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逻辑建制和理解语境。“内在性”隐含在哲学家们的意识深层,潜移默化地规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及理解方式,进而使其哲学呈现出明显的主体形而上学倾向。超越主体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对“内在性”的批判。马克思洞悉了主体形而上学的“内在性”困境,从三个维度超越了主体形而上学。在实践维度,马克思实现了从“抽象性”到“现实性”的超越;在语言维度,马克思实现了从“自我意识”到“公共社会”的超越;在资本维度,马克思实现了从“二元建制”到“超主体”的超越。基于实践的“现实性”、语言的“社会性”和资本的“超主体性”,马克思一方面打破了“内在性”的禁锢,另一方面开辟了新的本体论境域。从本体论视角看,“三维”其实可以归于“一体”,而“一体”的阐释则奠基于对“关系”之本体论意蕴的澄明。“一体三维”的阐释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

关键词:内在性;主体形而上学;实践;语言;资本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晚年是否存在“认识论断裂”

张  娥(38)


摘要:马克思晚年文本群的不断敞显引发了其存在“认识论断裂”的质疑,即马克思在研究主题上从专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了自然科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在思想内容上放弃“生产力至上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构筑了“去增长共产主义”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愿景。将马克思的思想作为系统性整体,剖析其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动因,可以发现马克思晚年对自然科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问题的关注未曾背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衷,而是材料更新、视域拓展以及认识深化的有机统一。这一系列探索活动使其唯物史观大厦更加稳固,真正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艺术的整体”。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脉络确实存在变化,但他对生产力功能性定位、非西方地区的历史性考察以及共产主义愿景的描绘并未出现所谓的“认识论断裂”,而是与其之前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马克思晚年;认识论断裂;去增长共产主义;欧洲中心主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分析方法、分析哲学的

中国场景和特征

王中江(49)


摘要现代中国分析方法和分析哲学主要创发者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沈有鼎、洪谦、张岱年、殷海光等哲学家,同欧美分析哲学家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他们整体上将分析和逻辑分析看成哲学上的重要方法,认为这是同现代逻辑和科学方法紧密相联的哲学上的新方法,他们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哲学。中国分析方法哲学家们的分析主要是概念分析,尤其是概念的澄清;他们注重分析方法,又不排斥其他方法;他们注重知识论和逻辑学,又大都不放弃形上学,更是创立了现代形态的形上学;他们不仅在知识上追求真和理智上的满足,而且在价值上追求善和情感上的满足。这是现代中国分析方法和分析哲学的故事,是现代中国哲学中的一大协奏曲。

关键词:分析;逻辑分析;分析哲学;形上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析的中国哲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韩林合(69)


摘要:自其建立之始,关于中国的哲学学科适当的研究方法问题,学界就一直争论不休。逻辑分析的方法无疑是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最为适当的方法之一。实际上,中国哲学学科最初就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金岳霖的道论与冯友兰的新理学这两个最为重要的中国现代哲学体系均是自觉地依据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自20世纪初以来,哲学领域大行其道的是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将该方法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哲学是所谓“分析哲学”。这种意义上的分析哲学不是一个学派,更不是一种特定甚而固定的哲学框架,而是泛指依据现代逻辑分析方法从事的哲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应当自觉地使用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并适当地借鉴分析哲学的概念和理论资源。这样的中国哲学研究可以名之为“分析的中国哲学”。

关键词:概念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关联分析;分析的中国哲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析方法与分析的中国哲学之展开

梅剑华(80)


摘要: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运用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出现了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新道论、张岱年的分析唯物论等哲学理论。在分析哲学兴起一百年之后,可以将分析方法区分为以分析方法为立场(体)和以分析方法为工具(用)两种,进而分析方法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式:逻辑分析、关联分析和量化分析。在以分析为用的意义上,针对中国哲学中具体的文本、问题和思想进行系统分析,是中国哲学研究展开的一个可能方向。

关键词:分析方法;逻辑分析;关联分析;量化分析;中国哲学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西方哲学史


尼采与伊壁鸠鲁

宋海勇  包利民(91)


摘要尼采对伊壁鸠鲁的关注持久而复杂,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尼采中期哲学的转向中。随着尼采放弃早期的艺术形而上学计划,伊壁鸠鲁逐渐进入到尼采的哲学视野之中。伊壁鸠鲁关于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的主张引起中期尼采的强烈共鸣,也缓解了他早期对形而上学的焦虑,并印证了他新领悟的一种忠实于大地、拥抱人的有死性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智慧。尼采在思想后期提出新的哲学方案时虽然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趋乐避苦思想,称其为“颓废”和“浪漫主义”,但伊壁鸠鲁依然被他视为捍卫科学精神的斗士和反抗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道德的同盟者。伊壁鸠鲁在尼采的哲学中始终充当一种关键性的背景存在。从这个视角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尼采思想的特质,认识古今哲学的贯通性。

关键词:尼采哲学;伊壁鸠鲁主义;生活的艺术;古典哲学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观看与制作:柏拉图论哲学家

适合统治的理由

樊  黎(104)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核心卷中论证了哲学家比非哲学家更适合统治。按照聂敏里的解读,柏拉图虽然试图论证哲学家拥有统治所需的美德,但由于哲学家的美德是沉思性而非实践性的,哲学家和城邦存在于不同的形而上学层次上,因而注定了这一论证是失败的。该解读切中了哲学家论证的关键问题,即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却忽视了柏拉图联系两个世界的方式:制作活动是一种观看本体世界的原型并据此在现象世界中模仿原型的活动。因此,观看并非与制作相对立的活动,而是制作的本质性要素。柏拉图的论证在根本上依赖于这一洞见:正因为哲学家最能看清楚本体世界的原型,所以他才最能缔造正义秩序。尽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多有批评,但他也在自己的形而上学框架下继承了柏拉图对制作的分析,这从侧面印证了柏拉图的这一分析的合理性。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哲人王;观看;制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德性、理智与幸福

——新柏拉图主义

德性等级理论的演进

吴立立  梁中和(117)


摘要:西方古代哲学家围绕“德性”有过诸多论述,这些论述在许多问题上互相粗龋,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德性能达成的究竟是道德上的伦理理想,还是脱离世界的精神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开创性地将德性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讨论。普罗提诺试图将伦理理想和精神理想置于通往“与神同化”道路上的不同层级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解。该理论自普罗提诺开启,经波斐利诠释,再到扬布里柯的发展,形成了学派内部前后相续且独具特色的解释传统。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思想倾向为德性等级论带来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不同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关于德性与理智、幸福之间内在张力的观点。

关键词:德性等级;新柏拉图主义;理智;幸福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哲学系


中国古代逻辑学


《墨经·小取》中的逻辑:

行为概念逻辑

周北海  王  强(131)


摘要《小取》的主线可以概括为“辩—说理—侔式说理—五类例子(侔式推理)"。侔式说理五类例子中的大部分都是与推理有关。以这五类例子为代表的逻辑可被称为“小取逻辑”。从词项层面看,小取逻辑是涉及行为概念推理的行为概念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和数理逻辑都不涉及行为概念,这是“据西释中”式的研究难以解释《小取》的根本原因。《小取》中的行为概念逻辑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学说和逻辑类型。《小取》五类例子所表现的行为概念逻辑只是冰山一角,全面揭示其面貌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如果将来行为概念逻辑也能成为逻辑学的分支,《小取》就是这个分支的源头。关于《小取》行为概念逻辑的研究不仅对于认识先秦逻辑思想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天的逻辑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取逻辑;行为词;行为概念;行为概念逻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形式逻辑语境下汉传因明

论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从非形式逻辑的视角看

甘  伟(147)


摘要近代以来,百年中国汉传因明研究呈现出传统形式逻辑与现代形式逻辑的双重范式。形式逻辑语境下的汉传因明研究难以刻画因明论证研究的自然属性,包括因明日常论辩中的分析、解释、评估的标准、规范和程序等。传统逻辑的研究范式缺乏对因明论证结构与规则的完整表达,现代逻辑视野下的因明论证研究也只定义了因明论证的逻辑形式。两者都没有关注因明本身的多样化特征。形式逻辑和因明论证各属于不同文化的逻辑类型,知识谱系并不相同。从非形式逻辑视角审视汉传因明的形式逻辑研究,可以较好解决形式逻辑语境下汉传因明论证研究的困境。两者的有机融合为汉传因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汉传因明更加符合自身特点。汉传因明的非形式逻辑研究具有哲学义理、逻辑论证和方法论的可能,非形式逻辑与汉传因明论证的互动交流将促使彼此共同发展。

关键词:汉传因明 ;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人物专访


作为一般伦理学基础的

中国伦理学(上)

——访廖申白教授

廖申白  郦  平(16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扫描二维码 |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zhexuedongtai

微信编辑:万 建

投稿网址:http://zxdt.cbpt.cnki.net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