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6期

学术   2024-11-21 00:02   北京  




目 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持人:杨凤城)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笔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和诞生具有什么样的场域特征?

齐卫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郑要

    怎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谭敏

    新时代新征程怎样交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出色答卷?

王子蕲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柴奕

    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遵循怎样的行动逻辑?

田凯华



党的建设研究(主持人:吴建雄)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个维度

吴建雄 马瑞凤(18)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监察监督与人大监督关系论要

焦洪昌 杨立邦(33)



数字时代专题

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的法理逻辑及立法展开——基于76份地方性立法的分析

沈斌(47)

赋能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法律配置

许中缘 郑煌杰(63)



城市治理研究(主持人:陈军亚)

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逻辑——以湖北省武汉市J社区的实践探索为例

陈军亚 李慧宇(81)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

任勇 白天成(91)

团结抵御风险:韧性安全城市的社会治理之维

彭勃 林铭海(105)




乡村治理研究

小城厢、大城乡:城乡融合改革实践与理论反思——基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的研究

贾晋(120)

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与功能耦合路径分析——基于重庆市北碚区D村的艺术实践

汪宏(136)



社会学研究

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的社会法保障

顾男飞 冯彦君(147)

人口老龄化视阈下养老资源错配与优化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贾舒 关洛桐(161)



英文摘要

(173)

《理论与改革》2024年总目录 

(175)




文章摘要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笔谈)

主持人:杨凤城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在党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之际,《理论与改革》编辑部精心策划,委托齐卫平教授领衔的团队撰写了一组文章。该团队承担了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4年度重大委托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 ”(24ZXHYW02)的研究任务,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以笔谈形式形成一组文章供读者分享。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对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都高度重视,更因为文化的价值功能决定了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强大武器,这个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构成的体系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学理阐释。本栏发表的这组笔谈文章短小精悍,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孕育和诞生具有什么样的场域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怎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怎样交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出色答卷、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遵循怎样的行动逻辑等方面作出阐释,回答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宣传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益于帮助读者加深认识,从而增强贯彻执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并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力量,奋力谱写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新篇章。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中西之争”;文化建设



2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个维度

吴建雄  马瑞凤

(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博士生)


【摘 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机制,其法理基础是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相统一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其价值法则是人民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至上”宗旨,其法治逻辑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治权的有机统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特色是:监督框架的“一元多体”,即由党统一指挥的各类监督主体构成、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并举;监督导向的政治统摄,即坚持“两个确立”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政治监督确保各类监督力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监督力量的统筹协调,即由纪检监察监督统筹各类监督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监督运行的“三不一体”,即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一体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法治路径,是依宪执政、尊崇宪法和党章,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推进“三不一体”的法治化、规范化。

【关键词】监督体系;自我革命;人民监督;权力监督;权利监督;历史周期率



3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监察监督

与人大监督关系论要

焦洪昌  杨立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摘 要】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是体现人民主权的国家监督,监察监督是国家监督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定化和具体化。监察监督的宪制原理表现在:以结构性分权和功能性分权创设监察机关,以组织融合和纪法贯通体现宪制权威。监察监督的功能定位是:以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为着力点,以政治监督、纪法监督、治本监督三大向度为基本范畴,以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的有机统一为抓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整体性、宏观性监督,监察监督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专门性、具体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监督与人大监督的整体效应,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持续深化改革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质效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监察体制改革;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监察监督;人大监督;权力监督;权利监督



4

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的法理逻辑及立法展开

——基于76份地方性立法的分析

沈斌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 要】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具有拓展数据开放范围、促进数据安全合理利用的价值功能。实践中,虽然各地普遍将有条件开放作为立法对象并展开规范建构,但各地有条件开放立法存在相互抵牾、粗糙模糊与制度混同等诸多症结,有条件开放的实践推进事实上落入迟滞状态。法理上,有条件开放是基于特定程序向符合既定条件的社会主体平等开放特殊类型的公共数据的制度机制,构成无条件普遍开放的补充方式,并具有迥异于授权运营的法理特征,本质上是具有特殊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功能的独立制度机制。因此,需首先在立法中基于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的法律意涵明确规定其概念条款,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立法设计,将安全风险较高、时效性较强需及时持续供给和非为全部社会主体普遍需要的三类公共数据规定为有条件开放类,由开放机构根据各数据集的特质分别设置主体能力、开放方式、使用目的和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开放条件,从申请程序、回应程序、救济程序和监督程序等方面健全开放程序机制。

【关键词】公共数据;数据开放;大数据;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数字时代



5

赋能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法律配置

许中缘  郑煌杰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之关联,数据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共享理论亦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数据要素方能凭借自身质性与其他生产要素相融合,从而催生新质劳动力、滋养新质劳动资料、塑造新质劳动对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然而,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化面临着产权制度不健全、交易机制不完善、安全体系不完备之现实困境,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亟须在审视域外先进经验与实践之上,以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中国式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即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能力,搭建高质量数据交易平台,以加强市场基础建设;明确数据要素产权收益分配,探索多元交易模式,构建科学定价机制,推进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法治化建设,加快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创新,以优化市场安全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产权;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二十条》




6

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逻辑

——以湖北省武汉市J社区的实践探索为例

陈军亚  李慧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转型社区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产物,面临着城市社区的一般性治理问题和“村转居”治理体制转换的衔接性治理问题的双重治理难题。文章以湖北省武汉市J社区的实践探索为例,考察转型社区构建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和逻辑。研究发现: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有效的组织化路径,包括以居民的再组织重构社会联系、以组织的再组织构建治理网络、以形成组织生活构建“共同体”机制。组织化路径重建了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内在联结,主体联结构建治理共同体的行动基础,组织联结维系治理共同体的秩序基础,认同联结生成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转型社区;组织化;社区治理;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治理网络




7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

任勇  白天成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摘 要】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数字孪生嵌入城市治理中,有助于提升决策能力、增进决策质量,进而优化民众认知与行动,形成相应的良性互动关系。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之间高度契合,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也有助于公共决策更加符合民众期望,促进公共决策公共价值的实现。基于公共决策重要性、风险社会中民众需求、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等因素考量,文章结合当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际,分别从风险源头、风险认知与风险行动三个维度对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决策风险治理进行研究。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在提升算法算力的基础上从治理公共决策风险源头、转变公共决策风险认知、引导公共决策风险行动等入手,以城市治理共同体构建促进公共决策风险治理。

【关键词】公共决策;风险治理;数字孪生;城市治理;城市治理共同体




8

团结抵御风险:

韧性安全城市的社会治理之维

彭勃  林铭海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现代性的发展不可逆转,与之伴随的是不确定性强、复杂性高、危害性大且难以感知的现代风险。这构成了现代化的所谓自反性,对具有循规蹈矩、规避责任等结构性问题的科层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原子化和经济生活的高度组织化之间的反差,是风险社会的结构性成因。社会团结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治理的困难。文章从社会团结理论出发,分析个体化危机对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应急管理模式构成的深层次挑战,提出应将应急管理引向为安全治理。通过吸纳社会力量,构建安全治理共同体,以提升安全治理韧性水平。改造个体间社会关系、通过治理行动促进多元主体团结、优化政府条块关系、培育社会共同体意识,是提升风险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党建引领是打造治理团结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机制、组织和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个体的凝聚动员以及多方治理主体的价值整合与行动协同,确保在风险情境下发挥最大合力。

【关键词】城市风险;韧性安全;安全治理;社会团结;团结型治理;风险治理



9

小城厢、大城乡:城乡融合改革实践与理论反思——基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的研究

贾晋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科学借鉴先发区域的改革经验。苏南地区城乡融合改革的典型路径是以“城乡资源置换+跨期收益分配”破解“城市市民化和农村现代化”两难困境;以“城乡土地整理+时空配置优化”化解“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重土地成本;以“隐性农业革命+显性生态革命”承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当前,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正成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和重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有效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建设有效加快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全面强化了全社会改革创新氛围。下一阶段,应更加注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同步谋划,乡村内部资源要素盘活与城乡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一体设计,农业农村外部投入与乡村内部发展动能的内外平衡,以及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超前考量。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资源置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10

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与功能耦合路径分析

——基于重庆市北碚区D村的艺术实践

汪宏

(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摘 要】乡村文化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文化治理在乡村的具体体现。目前乡村文化治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对象性和工具性矛盾,在实践上则存在治理主体和文化功能分离的问题。本研究结合重庆市北碚区D村的案例,提出以艺术为中介的路径解决当前乡村文化治理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问题。这一思路强调艺术作为具有情感纽带特征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能够潜移默化地联系治理主体和文化功能,发挥融合二者的桥梁功能和赋能乡村文化治理的动力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助推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生态、产业和乡风建设目标。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一思路有助于融合乡村文化治理的关键要素、激发治理主体积极性、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效果,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治理;文化功能;文化治理;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




11

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的社会法保障

顾男飞  冯彦君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需充分发挥社会法稳预期和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的通过标志改革正式启动,但引发较大舆论争议,亟待澄清某些认识,明确激励强化要求,以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在劳动法调整层面,正确认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自愿和弹性原则,强调退休的权利面向,应允许提前退休但需严格认定养老保险待遇的申领条件,同时可参照高级专家退休安排以放宽延迟退休的三年时间限制,并且增设司法救济渠道矫正劳资双方的失衡地位。在社会保险法配套层面,应以激励为导向提升养老保险待遇,完善“迟增早减”的双向奖惩方案并恢复在职养老补助费制度,鼓励劳动者延迟退休。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协同共治逐步细化改革配套制度。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人口老龄化;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社会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




12

人口老龄化视阈下养老资源错配与优化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贾舒  关洛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培硕士研究生)


【摘 要】老龄化是我国迈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新格局与社会新常态。成渝地区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养老服务资源空间结构性错配问题严峻。基于2010—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单元的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社会养老资源水平进行评估,并基于空间自相关、地理集中度、SMI指数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1)研究区域内整体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后期且经济圈发展轴线上老龄人口密度更高;(2)养老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显著且存在空间负相关性;(3)老龄人口集中度与养老资源集中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差异,二者互为因果;(4)老龄人口与养老资源存在正负两种错位模式,错位程度等级不同,且2010—2020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的错位指数较为稳定,渐趋均衡者占少数;(5)空间结构性错配问题普遍且长期存在,归根结底在于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典型区域养老资源供需失衡。因此,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老龄工作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供需匹配空间格局,构建“物质基础+价值实现”双轮驱动的养老资源供需匹配新模式,实现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工作思想观念转型、工作重点转型,推动完善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养老资源配置;养老服务


欢迎关注↓↓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原名“政治青年说”,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论文专著、会议资讯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平台,以期共同进步!联系方式:politicalyouth2020@163.com(投稿荐文、推广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