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学术   2024-11-20 00:02   北京  


德法哲学





“善、至善、伪善”: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环节


王建军


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学真的是“空洞的形式主义”吗?哲学界之所以有如此批判,是因为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一开始就被狭义地理解为德性论,即关于善及其先验根据的理论体系,而不是被广义地理解为由包括德性论、正义论和根本恶论三个环节构成的道德哲学整体。康德道德哲学的这三个环节是围绕德与福的二律背反关系展开的:德性论的“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可视为康德道德哲学的起点;正义论在“至善”的框架内对人的正义和上帝的正义进行了探讨,它为道德法则在现实中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外部保障;根本恶论一方面通过对“伪善”或“德行假象”的揭示,以及试图对人的善的禀赋的重建,为德性论的纯粹化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所谓的“伦理共同体”为道德法则的践行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关键词:康德;善;至善;伪善 

作者简介:王建军,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塞尔与行动哲学


郑辟瑞


摘要: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的出版使得人们能够谈及胡塞尔的行动哲学。胡塞尔对意志和行动的思考相对松散且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因而难以整体把握。通过与当代行动哲学的相关论题相结合,胡塞尔行动哲学的整体形态和若干面向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依照人类能动性辖域,当代行动哲学家区分了三种行动理论:意志论、身体论和物质论。它们对“意志、身体运动及其物理成效是否属于行动的范围”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并由此规定了何为行动。胡塞尔权衡了这三种理论的优势辩护和可能受到的批评:一方面,将意志和物理成效收摄至身体运动之中,由此形成原行动;另一方面,将使用中的工具纳入身体之中,使其成为身体肢体的一部分。因此,胡塞尔可以说是工具论者,或者说,是宽泛意义上的身体论者。


关键词:行动;意志;身体论;收摄


作者简介:郑辟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差异思想中的爱欲迷踪——法国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会饮》解读


张雁南


摘要:在本体层面重新寻回性差异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的下一步工作便是处理性差异双方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性差异的伦理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性差异思想中的第一道关卡,出现在伊利格瑞重读狄欧蒂玛的话并邀请哲学家苏格拉底围绕“爱欲”问题展开讨论的对话中。作为《性差异的伦理学》的开篇,《女祭司的爱欲:读柏拉图〈会饮〉,“狄欧蒂玛的话”》既承接了波伏瓦女性主义理路中的“爱欲”线索,又昭示出伊利格瑞性差异思想的基本要素。重读《会饮》,领会伊利格瑞基于性差异对爱欲的转化,遂成为读者进入性差异思想的必经门槛。


关键词: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爱欲;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张雁南,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文化产业研究




数字时代大众阶层的品味建构、惯习变迁和阶层区隔——基于短视频场域的音乐实践


李凤亮,周梦琛


摘要:在数字时代,音乐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field)理论有助于阐述短视频场域对音乐实践带来的改变与社会影响。一方面,在以UGC为主要内容生产模式的短视频场域中,音乐生产者形成了表情积极、肢体互动、追寻热点等视觉化惯习,并将此作为市场竞争策略。同时,身处大众阶层的音乐消费者仍追求通俗易懂、接地气的音乐审美品味。另一方面,尽管短视频这一新文化形式表面上赋予大众群体以文化权力,但优势群体阶层借助自身的资本优势而更容易稳固社会地位,故阶层区隔依然鲜明。短视频场域中呈现出大众化的音乐品味,这不仅受制于平台资本,也源于各类音乐实践者对个体欲望和商业价值的持续追逐。


关键词:音乐短视频;场域;音乐品味;惯习;阶层区隔


作者简介: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双效统一的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


石志如,顾  江,刘玉杰


摘要: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围绕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经了源起、规制和激化阶段。通过文化产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基于“动力—效率—质量”视角,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双效统一的路径包括:以颠覆式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石志如,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价值共创视域下乡村社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对腾冲市下绮罗村的个案考察


潘  炜


摘要:乡村社群是推动乡村居民从“原子化”到“组织化”的内生动力来源。基于腾冲市下绮罗村的考察发现,在青壮年“进城”背景下,乡村地区仍可形成以老年协会、文艺团队、宗族社群等为代表的多功能社群组织,他们以文化实践为纽带构建起集体行动机制与村级治理网络。借鉴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下绮罗社群行动逻辑,发现社群文化实践可多渠道聚合乡村精英与乡村居民,在乡村内部形成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价值共赢与主体共生格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集思想、资源、价值、组织于一体的系统动能。在新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通过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社会参与、激活内生动能等措施推进乡村社群的培育发展。


关键词:乡村社群;价值共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简介:潘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城中村改造的主题与价值转变(2014—2023)——基于媒体话语的研究


汪明峰,肖鸿元


摘要:自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发展议题。上海是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从主流媒体平台采集2014—2023年上海城中村及其改造的相关文本数据,运用词频统计、主题模型和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上海城中村改造议题的关注热点和话语构建,并剖析不同主题话语的动态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涉及上海城中村改造的媒体话语主题繁多,但整体上呈现出从改善人居环境的微观目标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愿景转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主导上海城中村改造的空间认知经历了从城乡对立朝向城乡融合的价值均衡过程。由此,在当前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以包容性治理促进城中村改造惠及所有居民,是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话语构建;包容性治理


作者简介:汪明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城市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及其数智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李  琼,许昕然


摘要: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具体的城市改造和开发工作,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差异性利益诉求,其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风险问题可能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必须有效地治理和应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相关风险。政府和居民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协力互助;商户和租户作为潜在利益相关者,应在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中进行多方利益协商;技术机构和公共平台作为边缘利益相关者,需加强技术安全建设,并建立更为完善的平台机制。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城市工程建设;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


作者简介:李琼,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治哲学




柏拉图论习俗正义——对《理想国》开场对话的分析


樊  黎


摘要:《理想国》的开场对话——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父子的对话——呈现并检验了普通人依据习俗所形成的正义观念。克法洛斯表达了一种消极正义的观念,即将正义理解为不施加伤害;玻勒马霍斯则表达了一种积极正义的观念,即将正义理解为有助于共同体的善。苏格拉底的检验表明:首先,积极正义同希腊传统中助友损敌的道德观念相结合,将同消极正义产生冲突;其次,放弃助友损敌观念、借助技艺—德性类比可以结合积极正义与消极正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以色拉叙马霍斯为代表的智者派正义观表面上颠倒了以克法洛斯父子为代表的传统正义观,但实际上只是后者的一种变体。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


作者简介:樊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现代性研究




《资本论》之诠释学考察:从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互文谈起


范跃芬

摘要:在文学研究中,批评家们阐释马克思著作和莎士比亚作品互文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50多年。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引用莎士比亚经典的现象,仍然是一个被持续探讨的议题。通过悖论以及反转两个维度对《资本论》和莎士比亚戏剧进行哲学诠释重构,读者得以窥见莎士比亚经典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内涵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启示。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研习化用绝不只是出于丰富表达、美化文风的单纯修辞学考虑,更重要的是,《资本论》与莎士比亚的视域融合内在地促进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使文学彰显出来的真理性拓展到经济哲学的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莎士比亚;诠释学;互文


作者简介:范跃芬,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经济与管理


美西方经济制裁何以低效——基于理论机制与现实案例的分析


伍山林,盛晓宙

要:美西方对外制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原因主要是:(1)制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受国内利益集团掣肘,对目标国难以造成最大经济损害,政治市场内生着减轻制裁效果的机制。(2)通过国际市场,制裁的经济效果会因第三方存在而被稀释。(3)以联盟方式进行制裁,制裁的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摊具有国家非对称性,制裁政策难以得到一致有效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4)目标国通过调整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经济运行可产生对冲制裁影响的机制。因此,美西方针对别国特别是大国进行制裁的效果尤其不理想。面对美西方制裁,中国利用非对称优势进行反制的手段越来越多,通过内循环形成自适应的能力越来越强,借助外循环产生的稀释作用越来越大。美西方制裁对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会产生干扰、带来不便,但是中国通过理性应对可以形成相对有利的新平衡。


关键词:经济制裁;经济效果;制裁联盟;美西方;中国


作者简介:伍山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





职业体育赛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王志远,慈芳慧,钟  声


摘要:基于空间计量等方法对2004—2019年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职业体育赛事可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高等级联赛影响效应更大;中国职业体育赛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出空间溢出的特点,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以上结论在进行更换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一结论为职业体育赛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可以深化我们对职业体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关键词:职业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赛事经济


作者简介:王志远,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副教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原名“政治青年说”,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论文专著、会议资讯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平台,以期共同进步!联系方式:politicalyouth2020@163.com(投稿荐文、推广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