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丛书介绍
《韩庆祥作品系列》汇集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40余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共包含《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四部著作,从哲学到人学,经人的能力问题的哲学研究,再到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进而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呈现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本丛书既是作者学术生涯、研究历程、演进逻辑、思想领悟的梳理与总结,也是作者“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领发展”学术理念与解释逻辑的深刻体现,在学术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介绍
总序(节选)
《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定价:106.00元
ISBN:978-7-303-29592-0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本书以研读“经典文本”“现实逻辑”为基础,从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方面,从学理学术上系统分析研究“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这一基础性问题,厘清马克思的哲学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与历史命运。本书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001
一 哲学的视阈 /001
二 哲学的主题及其品格 /003
三 哲学的本质 /007
四 哲学的功能 /010
五 哲学思维方式 /012
六 哲学的目的与手段 /013
七 哲学的基本价值 /015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 /017
一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017
二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证明 /019
三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基本内涵 /027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033
一 与时俱进的内涵和形式 /033
二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 /038
三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所提供的启示 /050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 /054
一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的有机统一 /055
二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之历史演变 /061
三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068
第五章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074
一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及其深远影响 /074
二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083
三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当代意义 /097
第六章 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102
一 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追问劳动的本质 /103
二 对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分析: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 /105
三 对经济活动的辩证法阐释: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分析 /110
四 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观解读:追问经济问题的价值评价 /116
五 对经济活动的人学追问:关于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的理解 /119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 /122
一 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 /123
二 马克思哲学基于人民立场对“现实逻辑”作既“科学”又“价值”的理解 /124
三 马克思哲学所理解的现实与把握“现实逻辑”的方式 /127
四 哲学视阈中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131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135
一 哲学主题的转换 /136
二 哲学观念的发展 /137
三 哲学思维的跃迁 /140
四 哲学视野的拓展 /141
五 哲学内容的丰富 /144
六 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 /146
七 哲学发展新的路径 /147
八 哲学功能的提升 /149
九 哲学本体的重解 /151
十 哲学形态的建构 /152
第九章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 /156
一 哲学形态的论阈与特质 /157
二 传统哲学形态中“人”的缺失 /161
三 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主题 /168
四 人学在当代哲学中的总体性地位 /186
五 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 /193
六 人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主导意义 /204
第十章 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213
一 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近代“人的发现” /214
二 理性主义的僭妄与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危机 /220
三 “人”的再度发现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反思” /227
第十一章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 /238
一 人道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 /239
二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合理传承 /250
三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扬弃发展 /260
第十二章 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新解读 /265
一 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66
二 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总体图景 /271
三 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意义 /280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283
一 人的对象化 /283
二 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人文关怀 /286
三 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的关系 /290
四 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93
五 人的发展形态与人格转型 /296
六 世界历史与个人解放 /301
七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302
第十四章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311
一 背景—任务—实质 /311
二 进程—主题—观点 /314
三 总结—特征—走势 /317
第十五章 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演进逻辑 /323
一 “伤痕文学”的崛起及哲学回应 /323
二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 /325
三 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 /332
四 人的主体性与哲学主体性原则 /336
五 人的问题研究的两大走向 /340
第十六章 人学何以可能 /347
一 建构人学的必要性 /347
二 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350
三 人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353
四 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357
五 建立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359
参考文献 /362
后 记 /367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定价:109.00元
ISBN:978-7-303-29523-4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本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为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
导言 一个有待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001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001
二 必须重视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012
三 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态度和方式 /021
第一章 作为马克思人学理论来源的人道主义 /025
一 西方人道主义的历史演变 /026
二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038
第二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054
一 《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的人学一般原则 /054
二 《德法年鉴》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与个人感性存在对立的人学理想方案 /064
三 《神圣家族》至《共产党宣言》时期:基于社会关系的人学理论纲领 /068
四 《共产党宣言》以后至《资本论》以前时期:基于理论和工人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人学实践 /074
五 《资本论》时期:基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统一的科学人学 /075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图景 /080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题 /080
二 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方法 /086
三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线索 /097
四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性质 /110
五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架 /117
第四章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 /123
一 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124
二 人的基本存在特征 /133
三 人的本质内容 /140
第五章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观 /168
一 人的社会性 /168
二 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79
三 自由个人的联合体 /186
第六章 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观 /191
一 考察人的历史发展的方法及两种思路 /191
二 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表现形式 /194
三 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内容与规律 /206
四 人的历史发展的条件与方式 /218
五 人的历史发展的根据与基础 /231
六 人的历史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233
第七章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 /244
一 人的个性 /244
二 人的权利 /249
三 人的异化劳动和人的解放 /274
四 人的自由 /296
第八章 马克思人学的历史命运 /306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在场” /306
二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当代西方的“出场”背景与方式 /309
三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中国化 /323
第九章 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与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330
一 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意义 /331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36
三 人的塑造的基本目标及方式 /342
四 把尊重人和关心人的原则贯彻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中 /351
参考文献 /358
后记 /3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定价:116.00元
ISBN:978-7-303-29930-0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及其蕴含的根本经验、基本规律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结构主义、过程分析和整体主义研究方法,着重从学理上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逻辑起点、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总体发展逻辑及其基本规律,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经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意义,为治国理政、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遵循,也为创立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基础。
总论 /001
一 为何从学理上深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研究 /002
二 代表性成果的学术清理与总结 /009
三 问题、思路和分析框架 /033
四 主要内容 /037
五 学术创新 /039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041
一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 /042
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 /046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053
四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时代”内涵 /060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逻辑起点 /087
一 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 /087
二 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发 /088
三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发 /092
四 从实事求是出发 /095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逻辑 /097
一 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 /097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逻辑 /101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逻辑的五大维度及其内在逻辑 /10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114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 /114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生” /117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3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逻辑 /16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遵循 /162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进程 /17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18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逻辑 /205
一 作为价值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 /20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理论基础 /209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历史演进 /215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逻辑及其重要启示 /22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 /24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溯源 /243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 /253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蕴含的哲学智慧 /26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逻辑 /277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基础 /278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化”进程 /286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意义 /307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总结 /322
一 注重坚持正确的“路线” /323
二 注重系列矛盾双方的“结合” /327
三 注重统揽推进“四个伟大” /334
四 注重“三种根本机制”的统一 /337
五 注重“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协调再到打牢支点” /339
六 注重“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辩证统一” /340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意义与道路自信 /347
一 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 /347
二 运用“五定”总体框架揭示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生成机制 /352
三 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 /360
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377
参考文献 /389
《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
定价:86.00元
ISBN:978-7-303-29569-2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韩庆祥教授在《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这部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人性论、社会历史规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一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方面,带来诸多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的重要启发。
• end •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言书社
-赠书规则-
文末留言,不超过200字。留言经过后台精选,点赞数量最高的3条留言将分别获得赠书1册(在4册里任选一本),共赠书3册。活动时间截至2024年11月29日晚上10时。(如遇同量,点赞顺序以客服微信所显示排序为准。)
因此,只要你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赠书。
注意事项:
①本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所有。
②赠书获奖者需要关注“一言书社”“马院学术”“学习论丛”“思想理论动态”“学术会议速递”微信公众号,缺一不可,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未关注者赠书资格作废,读者每个自然月最多只能获得一次赠书机会。
点击“在看”,分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