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社会科学家》2024年5期目录

学术   2024-11-25 00:02   北京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访谈

摘 要:在访谈中,郇庆治教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议题展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发展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系统性理论话语体系,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它在现代化话语语境之下的另一种形式表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之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其未来发展,同时向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西方国家主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制度政策框架和行动方案。

 

作者简介:郇庆治(1965-),山东青州人,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环境政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李永恒(1995-),广东清远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基本论题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八个基本论题,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政治重要性的认知高度和境界,展现了党和政府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治智慧——科学治理、依靠法治、人民中心、全球视野,从而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一致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理论(论题)体系。

 

作者简介:郇庆治(1965-),山东青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环境政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决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广阔的前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必须实现“发展型改革”与“治理型改革”双重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基础,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领导。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学。


何以为村: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探索及其启示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内生式现代化与外生式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既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同,又是一个双向价值选择的过程,是在东西文化对立中不断选择探索的结果,文化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是文化调和派的代表人物,将乡村建设视为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乡村建设是其寻找中国文化和民族再生的自救之路。梁漱溟持续地开展了多地的乡村建设社会实验,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建设理论体系,采取了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不同的手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由乡村组织为起点,以实现其理想社会为归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启示。


作者简介:向勇(1977-),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艺术乡建、审美治理与文化产业。


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研究

——RCEP 标准对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产业影响分析

摘 要:自贸试验区是发展高水平外向型经济的窗口,是有效对接国际需求的关键节点,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打通国际大循环堵点,促进对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CEP 的成功签署是建设高水平外向型经济的历史机遇,在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RCEP 标准作为自贸区产业发展的全新框架遵循,通过方向牵引、资源整合、需求倒逼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区域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发展方向,对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深入剖析 RCEP 标准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理清其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并结合陕西省自贸试验区发展现状,分析陕西省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面临的新机遇,进一步梳理陕西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此提出重点产业发展思路定位及实现路径,为推动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助力陕西省西部开放高地建设提供现实借鉴与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静(1970-),女,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学者,西北政法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急管理。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历程回顾与展望(2013-2024)

摘 要:中国自贸试验区承载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历史使命,从设立至今已经满 10 年,基于自由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等理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成果丰富,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文章从理论溯源和历史逻辑出发,认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沿袭了中国改革开放路径,引入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扩大了试验范围,在法治经济观念引导下,制度创新质量不断提升。文章通过回顾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建设历程,认为自贸试验区专项制度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资源要素流动提升了制度创新质量。新阶段制度系统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服务国家战略将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和实现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支持。

 

作者简介:郭新利(1976-),黑龙江哈尔滨人,法与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再思考

——新辩证法学派对恩格斯的误读剖析

摘 要:新辩证法学派从 20世纪 80年代兴起,逐渐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极具影响力的西方流派。新辩证法学派在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同时,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资本论》的文本互释的方式,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展开体系性的解读,建构起解释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科学工具:体系辩证法,对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是,新辩证法学派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解读,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误读上。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阐释的误读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与传播广泛性的新特点,新辩证法学派把恩格斯关于《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误读为旧辩证法;把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阐释误读为线性逻辑方法;新辩证法学派反对恩格斯把《资本论》辩证方法延伸到自然领域。批驳新辩证法学派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误读,实质上是捍卫恩格斯对《资本论》研究的历史贡献,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权威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王世军(1981-),山东沂水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神经美学的人文性

摘 要:神经美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以实证著称的。今天的神经美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科学倾向,与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有一定的差异与断裂。不可否认,神经美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对实验的认识与反思同等重要。“差异与断裂”正显示了神经美学实证研究对“审美”在理论层面上认识的不足,在科学审美的狂飙突进之后,传统哲学美学对神经美学的接受与转化应及时跟进。神经美学的目的本就是要探究“审美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力求建构基于神经生理层面的审美理论;它的“以同求异”原则对审美形式的聚焦是审美的内在逻辑和神经美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的内在要求;其通过实验所呈现的正是康德所谓的“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神经美学实验将审美的发生从心理延伸至神经元活动的层面,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在这样一个更为完整的审美体验现象层面获得了进一步完善的巨大空间。当然,哲学美学的反思也将进一步推动神经美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周丰(1989-),安徽固镇人,艺术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审美心理学和神经美学。


文体旅产业融合共轭驱动乡村振兴的价值、机制与推展

摘 要: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采用共轭理论作为分析视角,考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体旅产业融合共轭驱动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作用机制与推展进路。文体旅产业融合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还是实现共轭标准的有效路径。实现文体旅产业融合共轭驱动乡村振兴,就是在文体旅产业融合并通过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达成共轭状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实现文体旅产业融合共轭驱动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加大投入,丰富共轭要素的资源保障;通过强化管理,确保共轭机制的有效发挥;通过目标导向,实现产业融合的共轭状态。

 

作者简介:储亚娟(1977-),女,江苏东台人,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传播;吉振峰(1994-),河南濮阳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黄美蓉(1980-),女,江苏六合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与教育理论(通讯作者)。


中国康养旅游政策演进与供需匹配

——基于 2011-2022 年政策文本分析

摘 要:新时期康养旅游产业逐渐兴起,正在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风口。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康养旅游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本研究对 2011-2022 年 272 份康养旅游产业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构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从政策的总量与结构、发布主体与形式、主题与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康养旅游政策演进特征和规律,并获取 474 篇新闻报道文本代表需求侧数据,运用 LDA 模型对中国康养旅游政策供需匹配度进行科学评估。研究发现:(1)康养旅游政策演进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提升成熟阶段,正在经历优化发展阶段,产业要素内容在政策阶段性演进过程中一直是关注焦点;(2)发文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联合发文数量与参与发文部门逐年增加,法律法规、实施细则、行业标准等政策有待完善;(3)政策内容演进特征与产业发展阶段保持一致,从概念性到实践性演进,从注重医养到医养、康养、旅养、文养融合发展转变;(4)康养旅游政策在 4 个主题下的供需匹配度均较为均衡,表明政策供给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简介:张文娟(1986-),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明庆忠(1963-),湖北黄冈人,博士生导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通讯作者)。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旅游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充分拉动内需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旅游公共服务创新和效能提升。因此,文章在厘清高质量发展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应探索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变革与创新,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精细化和提质增效。为了系统评估旅游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建设水平和进一步促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文章采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围绕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游客、智慧居民、智慧出行、智慧可持续发展等 6 项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 17 个二级指标和 40 个三级指标的目的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提供了判断标准。

 

作者简介:王佳欣(1980-),女,天津人,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研究。


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进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摘 要:公共事物治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共事物泛指除私人物品之外,所有依赖集体行动的公共性的物品和服务。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主要以除私人物品之外的公共事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人们在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集体行动困境的认识,以及突破集体行动困境的方案。目前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已经经历了两代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正朝着第三代集体行动理论进行开拓。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主要围绕劳动力外流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以及土地问题与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之间的关系展开。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如何系统诊断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挑战,现有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苏毅清(1986-),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事物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韧性;陈潇寒(1996-),女,湖北监利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事物治理和乡村韧性(通讯作者);舒全峰(1990-),湖北阳新人,博士,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公共事物治理、智能社会治理研究。


算法决策“公平、公正”的规范内涵与制度化进路

摘 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24 条要求自动化决策的“公平、公正”,但却未能对此概念进一步细化。细化完善本条所规定“公平、公正”的规范含义对于规范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意义上的自动化算法系指评价性算法。通过对伦理学上各种“公平”观点铺陈与批判,发现罗尔斯式的公平理念内在契合社会化应用中的算法决策公平理念。因而以“机会公平”为核心维度的算法决策公平内涵,在规范层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关系公平、统计公平、程序公平。通过对各种罗尔斯式的算法决策公平技术实现方式的探讨,发现其实现路径存在不兼容性和场景化特征,结合目前三种算法规范治理路径,提出实现算法决策“公平、公正”规范化建议:第一,要求数据处理者承担算法决策结果公平性保障义务;第二,用户享有获得决策结果公平性的说明解释义务以及针对违法性决策提起诉讼的权利;第三,完善以“机会公平”为核心的算法审计和监管制度。

 

作者简介:徐亚文(1965-),浙江天台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国家安全法学;任伟海(1977-),浙江舟山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州师范学院纪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个人信息保护法。


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之管辖权:限制、突破及中国应对

摘 要: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是国际海洋法庭下的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其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纠纷具有强制管辖权。由于“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复杂性,许多争端超出了海底争端分庭的管辖权范围,表现为海底争端分庭对海管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争端、承包者在“区域”内的有关争端以及一方主体超出“区域”范围的争端不具有管辖权。针对海底争端分庭管辖权的局限性,海管局可以通过适当扩大海底争端分庭的管辖权、扩大申诉机制的适用范围以及建立行政复议机制等途径来完善。中国及其担保下的承包者,面对海底争端分庭的强制性管辖权及其局限性,在坚持通过协议程序,尽量避免海底争端分庭强制程序适用的基础上,应当从程序上和实体上做好充分的诉讼准备;同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海底争端分庭的咨询管辖权职能以及选择商事仲裁程序的方式,突破海底争端分庭对有关纠纷的管辖权。

 

作者简介:陈慧青(1988-),女,湖南邵阳人,法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公法、海洋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劳动关系治理及其世界意义

摘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劳动关系是现代化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传统大陆法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主要是以契约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片面强调劳动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劳动关系的社会意义,亦不利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致使劳动关系极度紧张,劳动异化为强迫劳动。中国式现代化劳动关系治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构建更加科学的劳动法理论,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的各环节、全过程有效保障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实现劳动关系的法治治理和综合治理。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劳动关系治理,在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批判、全球现代劳动关系治理理论、全球劳动关系法治治理、全球现代劳动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作者简介:谭培文(1948-),湖南衡山人,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和广西八桂学者项目(2019[79]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郝江南(1984-),河北保定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构建高水平校园安全的内涵、框架与实践进路

摘 要:校园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校园安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整体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安全已升级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校园安全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高水平校园安全以体系健全的校园安全风险治理、技术先进的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应对高效的校园安全应急处突、全面深入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主要内涵。构建高水平校园安全,需要在抽取校园安全治理子系统、分析校园安全适应性、建构评价指标、明确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运用、强化主体责任和法治保障、加强安全平台建设和协同机制建设,围绕本质安全和非本质安全的一体提升,从体系完善、机制健全、流程优化、模式创新等环节,不断改进、持续完善,基于文化价值认同完善协同机制、基于资源要素融合建设安全平台、基于主体责任强化加强规章制度供给、基于智能水平提升的科学技术运用,为师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稳定的校园环境。

 

作者简介:胡波(1991-),四川金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第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与教学。


欢迎关注↓↓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原名“政治青年说”,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论文专著、会议资讯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平台,以期共同进步!联系方式:politicalyouth2020@163.com(投稿荐文、推广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