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国数据空间建设:核心要件、发展路径与推进策略
郭明军 郭巧敏 马骁 庾朝富
全域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研究:以重庆实践探索为例
汪玉凯
数字治理
从消费者权到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杀熟的私法规制
温世扬 朱浩宇
委托代理、不规则信息与农村医保数字治理成效
舒全峰 苏蕊
数字鸿沟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京津冀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宇 孙枭坤
基层治理
网格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变革、问题与建议
朱瑞 崔欣雨
乡村创新创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博 邵东
人大代表履职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逻辑、特征与路径
张虹 覃欲知
村干部角色失调的多元表现及优化路径
———基于北京市 L村的个案观察
刘雅慧 赵健君 刘启明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生态环境“两端三维”治理模式解析
徐彬
我国数据空间建设:
核心要件、发展路径与推进策略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和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要素。构建国家数据空间,高效统筹利用算力和数据等战略资源,是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本文立足我国数字化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数据空间建设经验,提出了网络传输体系、算力调度体系、数据应用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数据空间总体架构,明确了起步验证、打造样板、创新驱动的“三步走”发展路径,并从统筹推进机制、示范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建立、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以期为我国加快数据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郭明军,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高级经济师;郭巧敏,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助理研究员;马骁,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研究实习员;庾朝富(通讯作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副研究员
全域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研究:
以重庆实践探索为例
摘要:重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以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为目标,通过全域数字赋能和数字化变革,加快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成效。针对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重庆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经过全面分析论证,搭建起一体化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以“1361”整体构架为核心牵引,以“141”基层智治体系为重要抓手,构建起了一套自上而下、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重庆数字治理实践克服了超大城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为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作者:汪玉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消费者权到个人信息保护:
大数据杀熟的私法规制
摘要:大数据杀熟有赖于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从传统的消费者权利保护角度进行规制存在明显的局限。而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即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效控制个人信息提前阻断大数据杀熟的产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消费者权利保护路径的不足。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这一路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框架。该法第24条第一款为规制大数据杀熟的中心条款,大数据杀熟属于该条款所指的“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在实践中,可以从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济两个阶段对大数据杀熟予以规制。就事前预防而言,该法为网络平台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划定了界限,大数据杀熟属于不当处理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同时,个人信息提供者对算法推荐服务享有拒绝权,可以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授权制度被滥用于大数据杀熟的风险。就事后救济而言,网络平台只要存在这种违法行为,就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违反个人信息授权合同的违约责任和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侵权责任。
作者:温世扬,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浩宇,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委托代理、不规则信息与农村医保数字治理成效
摘要:本文通过W镇居民医保线上缴纳的案例研究,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农村医保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数字技术使得上级政府能获取更多居民信息,理论上应减少信息不对称,但在实践中,因技术局限和不规则信息的存在,数字技术并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村民个人意愿、特殊情况等不规则信息难以被数字平台捕捉,导致基层干部仍需进行大量实地摸排工作。W镇通过结合线上数据与线下摸排,实现了较高的医保参保率,证明了不规则信息对于提高政策执行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数字治理应重视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促进技术与实际治理需求融合,避免落入“技术万能”的误区。
作者:舒全峰,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蕊(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科研助理
数字鸿沟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京津冀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字鸿沟弱化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进而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本研究基于数字鸿沟视角,从数字接入鸿沟和数字使用鸿沟两个层面出发,利用京津冀地区数据,通过实证方法揭示数字鸿沟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接入水平越高,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客观绩效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使用技能越高,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需求满足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信息获取水平越高,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政府信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信息获取水平越高,社会公平感越低,越容易扭曲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感知。最后,从改善数字化基础条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增强弱势群体数字技能、提高公共服务使用友好度、提升公共信息获取能力、维护信息秩序与社会公平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陈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讲师;孙枭坤(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网格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变革、问题与建议
摘要: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网格化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了二十余年,目前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地区,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系、单元、架构、方式、渠道、模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性变革。但发展中也存在内部治理架构差异大,网格员职能泛化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可从多方面加强和完善网格化建设,以此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
作者:朱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崔欣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乡村创新创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仍是中心任务,乡村创新创业为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按省份匹配乡村创新创业数据,采用多元回归估计、分位数回归估计、工具变量法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乡村创新创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创新创业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且对不同收入群体农民的增收效应存在类似“水涨船高”的线性关系,乡村创新创业也会差异化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建议要持续推进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完善乡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创新创业策略,加强社会网络和金融服务资源与乡村创新创业的有效衔接。
作者:王博,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邵东,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人大代表履职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
逻辑、特征与路径
摘要: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群众路线、良法善治和治理监督三重逻辑。通过对湖北省实践案例深度分析,发现我国基层治理法治化成效较好,但实践中仍然存在立法效能有待提升、预算绩效监督存在障碍、群众路线尚需深化、履职约束较弱、履职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还需要畅通诉求渠道,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立法、健全人大预算监督、深度融入群众、强化内在动力以规范履职行为、提升履职效能等。
作者:张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法学研究室主任;覃欲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
村干部角色失调的多元表现及优化路径
——基于北京市L村的个案观察
摘要:角色失调是指个人对自己某个角色的期望与社会和组织的期望的不一致。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角色失调的困境,这对乡村基层的治理效能造成了显著影响。基于角色压力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北京市L村的村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发现L村村干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任务、不匹配的权力与责任、工作激励的缺位等问题时,出现了“任务失调”“权责失调”和“动力失调”等角色认知困境;通过建立角色任务协调的保障机制、角色权责协调的约束机制和角色动力协调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村干部角色失调的问题,进而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
作者:刘雅慧,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赵健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启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生态环境“两端三维”治理模式解析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支撑条件在改善,治理目标也同步提高。在此语境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以采用“两端治理”的进路,在“前端治理”和“末端治理”两端同时发力,既解决累积性环境问题,又着眼农村未来发展,预判和防止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及时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为此,要突破现实之困,应从主体维、技术维、制度维“三维”上建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即动员多主体参与治理,并通过“嵌入式”的方式,以法治、德治、自治结合的方法实施治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将农村自然环境治理、农村环境冲突治理和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三治”协同起来,推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徐彬,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