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随笔:孩子真的需要家长的教育吗

旅行   2024-06-01 16:40   澳大利亚  

今天六一,聊聊孩子。家长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聊到怎么教育孩子。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像一个极不合群的异类。因为在我的认知体系里,谈到教育这个词就已经错了。孩子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我们的教育,因为教育本身可能就是错的。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养育子女的书,就是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给出的理念是所有孩子的梦想,只是几乎所有父母都不可能做到:“养育孩子就像在一片靠近悬崖的麦田边,看着孩子们在麦田里自由玩耍。只要看着就好,只在他们可能要掉下悬崖的时候才会出手。其它的时间,都只是看着,看着他们摔倒、看着他们犯错、看着他们笑了哭了、哭了又笑了,只是看着……”

一:人是怎么长大的

很多成年人都会感慨努力了半辈子,没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北岛的那首诗一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底层逻辑,很多人并没有深度思考。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每个人的天性都不一样,擅长和热爱的东西自然也千差万别。但每个社会的规范却是统一的,这种反差就是根源。金庸小说里的社会,武功秘籍就是成功的标志。而在当今社会,那个统一规范就是名利。于是,所有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名利打拼,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总觉得不得意的底层逻辑。回到子女教育,父母又把这种底层逻辑传递给孩子,因为他们都是用社会流程化的统一标准来要求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的孩子真正要什么擅长什么。最可怕的是父母还以为自己是在尽教育孩子的义务,简直是孩子的噩梦。我在不少疗愈课程上见过很多心理问题严重甚至重度抑郁的成年人,疗愈到最后都是在疗愈父母给自己童年造成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只需要看着他们成长就好。见过社会的公平与不公、体验过别人的善意与恶意、经历过该有的成功和失败,孩子自然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如果这个人生轨迹与社会要求的成功标准一致,那么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不一致,那更说明社会的统一规范不适合孩子,父母更要随顺。只是可惜,大多数父母虽然自己在俗世社会也没有多成功,但总是想要求孩子顺应社会大潮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成功者。这种要求如果与孩子的天性不符,那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和心理伤害可能就是伴随终生的。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教育,任何想要教育孩子成为某种人的方式我认为都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的教育。父母应该对孩子足够包容,让他不断试错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领域。如果养育孩子真有秘诀,那就是少管、少操心、不要给孩子传导压力,让孩子自己找到需要和擅长的那个东西。父母的教育, 大多情况下带给孩子的都是压力和负面的东西,还不如收起教育省下那个精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喜乐。因为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一生的成长,从家庭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因素是“父母是否快乐”。如果父母快乐,孩子大多以后也会快乐;如果父母不快乐,孩子长大以后也基本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二:无为和溺爱截然相反

很多人会疑惑,难道当父母的什么都不需要做吗?这跟溺爱有什么区别?其实无为和溺爱是截然相反的。无为是让孩子自由生长,鼓励他试错去找自己的方向,父母只要在悬崖边守着别让他掉下悬崖就好了。溺爱和这个理念正好相反,溺爱是不舍得让孩子试错吃苦,而是父母帮孩子安排很多东西,最后孩子变成啥都不会的躺平一族。现代父母或者溺爱孩子,或者逼着孩子承担社会统一的压力和成长路径,不懂让孩子自由生长的意义。

我想起几天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也喜欢和我一样带孩子环球旅行。但几年之后孩子变得懒惰不上进,成了躺平一族,于是找我求助。我的孩子跟着我周游世界去过六大洲几十个国家,但现在不光努力上进学习成绩全校第一,而且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还特别阳光。仔细聊过之后,我发现虽然都是旅行,但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形成的世界观也差别巨大。朋友每次都是商务舱五星级酒店还有导游地接安排的好好的,去的地方也都是大众打卡景点。而我的所有行程都是自己规划、自己当司机导游、自己安排所有吃穿住用行等细节。我会带孩子住五星级酒店,也会住沙漠民居;会去主要景点、也会拿出半个月来徒步旷野;甚至我们会去贫民窟和坟墓林立的死人城游览。孩子们在旅行中都要承担自己的角色、贡献自己的脑力和体力,累的掉眼泪我也当没看见。行程没有一帆风顺的,但遇到问题我们都是一起商量解决,后来回忆的时候磨难反而成了旅行中的亮点。旅行如同人生,应该是喜怒哀乐都有,平顺和磨难并行的状态。如此,则旅行历练了人生,人生也因此更加丰盈,自然会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总是奢华或者总是痛苦的旅行都不适合孩子。习惯了前者其实是一种溺爱,会让孩子宁愿躺平也不愿努力。习惯了后者也不好,会让孩子有一种匮乏感,从而没有自信。后来我问了一下儿子和女儿的看法,没想到他们的观点居然和我完全一致。旅行和人生都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那样,家长只要把尽量丰富和多元的世界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孩子在看过世界之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如果家长带着自己的主观看法试图教育或者影响孩子形成某一种价值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是这样的人,你是不是影响他,他都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孩子不是,那么你的影响对他就是巨大的压力,可能让他的人生变得不伦不类,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你期望的样子。就比如我那个朋友,他的本意是通过环球旅行让孩子有更丰富的体验,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和上进。没想到他的孩子被他这种商务舱和五星级酒店的享受型价值观影响,成了躺平一族。

三:父母的无为难于上青天

每个成年人都面临社会的规范和压力,还有关于这个时代成功的统一标准,于是形成了自己人生的执着。从修行的角度来看,突破这种时代的执着就是人生最大的功课。如果一个成年人没有完成这种突破,那么他只能把这种执着变成压力传递给孩子。但这种突破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又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父母都在“辛苦”的用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执着教育着孩子。父母总是希望有为的去影响孩子,但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无为的过程。OpenAI的创始人写的那本《为什么伟大无法被计划》从底层逻辑揭示了这个过程,世界运行真正的底层逻辑是“随机”和“突变”,也就是佛法说的“无常”。换句话说,孩子成为某种类型的人,可能和你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毫无关系,而是某种看似好像没什么联系的偶然原因激发了他这方面的内在潜意识而已。所以,父母除了不干涉孩子以外如果有什么能做的,那就是尽最大可能包容孩子的各种错误,让他们尽情的去经历酸甜苦辣,因为不断试错是人类创新和进步的不二法宝。

当然,道理虽然我都懂,也大体在这样做着,但其实我自己也还是会经常犯错。前几天儿子和我聊天,说他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看到有坏人行凶会上前阻止。听到这句话,我的潜意识是想马上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要躲远点,保护自己的安全最重要。但很快,我的心里又升起一种自责的惭愧感。都希望社会多一些好人,多一些有正义感的孩子,但当自己的儿子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又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想出手阻止。从本质上讲,我自己也还是被社会的统一价值观所影响,希望孩子做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利己主义者。还好我这句话并没有说出口,我还是坚定的支持儿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哪怕是做一个有点不那么安全的见义勇为者。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孩子们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我只要看着就好。

间隔年GapYear
历经世事背包走过100+国家的老男孩,了悟只有简单而又不功利的生活才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修心、修行、公益,行走天涯,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