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用

文摘   2024-09-01 16:52   澳大利亚  

清晨的色达,在法王如意宝的坛城已经有了很多转塔的信众。这个时候如果在某座大城市,人们应该已经开始走入拥挤的地铁或者开着车行驶在去公司的路上。城市的普罗大众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更成功的人生打拼,而色达的佛弟子为了心灵的慰藉和众生的福祉修行。世界,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生活方式才精彩!这些转坛城的信众和那些行走在上班路上的行人,其实都是在修行,只是道场不同而已。那么,修行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看待修行这件事?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禅宗故事。一个禅师开悟前是挑水砍柴煮饭。开悟之后还是挑水砍柴煮饭,别人问他有什么不同? 他回答说开悟之前,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煮饭。 开悟之后挑水就只想着挑水,砍柴的时候就想着砍柴,煮饭的时候就想着煮饭。这个故事很有深意,读懂了其实就明白了修行的意义。世界万物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始以来因缘际会的结果。这里根本没有好坏对错,只需要随顺安享就好。当我们大学毕业,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打拼的时候,就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奋斗,好好体验努力争取梦想的快乐,当然也包括无法逃避的磨难与失意;当我们在山川旅行的时候,就要全心全意投入诗与远方,暂时忘却都市;如果命运安排我们要在寺庙修行,就要坦然与青灯古佛为伴,不去贪恋红尘世事。但世人的生活往往不是如此,他们在都市打拼的时候幻想着诗与远方、在诗与远方的旅途中又放不下工作;在红尘中憧憬寺庙的宁静、真去了寺庙又无法忘却红尘。人生之所以会痛苦,都是源于此,源于这种无法全然安住当下的分别心。修行,就是去除这种分别心,在不同对境中都能保持安享当下的平和状态。

世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只要达到某种状态,比如有多少钱或者升到什么职位,就可以安享当下的生活。其实追逐所谓更好的生活,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游戏。人类有自己的内在思维运行模式,一旦形成“追逐更好”这个模式,就不太可能改变,除非人生有重大事件发生。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如果孩子天生残障,父母的期望是孩子能养活自己就好;如果孩子天资中等,父母的期望就是努力追上那些表现更好的孩子;如果孩子聪明伶俐学习又好,父母的期望基本是去竞争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总之,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永远是在现有状态下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这个,就是典型的追逐更好模式,某种意义是永无止境的。很少有父母会觉得自己孩子当下的状态就是完美的,总是期待可以更上一层楼。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其实就是世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投射:“总是期待更好从而无法完全安住在当下”。这种期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修行,修的就是每时每刻回到当下的能力。无论成功失败亦或艰难顺利,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每一个当下的体验,无论平顺还是磨难、智慧还是烦恼、穷或者富,都是宇宙最好的状态。无论佛法道法还是耶稣阿拉,最后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当下即一切,一切即当下。既然如此,那又哪来的什么好坏对错、得失高下?

藏传上师在开示佛法时多次提及我们汉族弟子喜欢分享,但金刚乘是不公开的教授,不适合分享。我一开始其实是有些困惑的,为啥不让我们分享?难道分享不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吗?后来我明白,一旦开始分享,就会有相互比较。你念了十万遍咒语,那我就念二十万遍;你读了五本佛经,那我就读十本。这种互相比较的修行,与大道相悖。修行的本质是去除分别心,去除这个好那个不好的分别。因此不用跟任何人比较,做好自己就够了。只有去除这样的分别心,才能完全安住在当下,才能安享每一段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人生体验。很多人羡慕马云,其实没必要羡慕,只是人生体验的功课不同而已。马云的功课可能是在物质名利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修行内心平静;打工族的功课可能是在财米油盐日常俗事中修行安住当下;佛道弟子的功课可能是在佛法道法之中体悟生死轮回。等下一辈子也许都换了,打工族该体验马云的功课了,马云也厌倦了商业想当一个普通人体验财米油盐的快乐。所以,每个人都不用羡慕别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过的开心最重要。

佛祖释迦佛所传承的法要,从所断的角度来看,有八万四千对治法门,从证果的角度来看,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要通过多劫的修特而成就。第二种认为需要几世而修持成就。还有一种认为可以即生成就。这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众生现在还不是佛,是轮回中的凡夫,但希望多劫之后成就佛果的显宗观点。第二种认为虽然是凡夫,但依靠次之的方便,多世之后可以证得佛果,也就是外密续的观点。第三种认为,众生本来现在就是佛,能如是了知之道,可以即生成就佛果,这就是无上密续的观点。可见即使对于“成佛”这种无上功德之事,“当下“也是修行的根本和窍诀。说回修行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作用: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相互比较,从而不能安住于自己当下的生活。修行的目的就是放下世俗观念中对于好坏对错和成功失败的比较分别之心。因为本质上好与坏、对与错、成功与失败都是世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无分别的,仅此而已。放下这样的分别心,就能坦然安享仅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每一个当下,从而幸福的度过此生。

间隔年GapYear
历经世事背包走过100+国家的老男孩,了悟只有简单而又不功利的生活才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修心、修行、公益,行走天涯,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