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伽梵歌》到《瑜伽经》-身与心的结合

旅行   2024-04-27 18:52   澳大利亚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在练瑜伽,但很少有人知道瑜伽两个字是啥意思。这段时间读完瑜伽的两部经典《薄伽梵歌》和《瑜伽经》,感觉和佛教经典的启示一般无二。现代人对瑜伽的理解,主要是各种体式。实际上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瑜伽,指的是“身与心的结合”,是宇宙合一真相的修行方法。释迦摩尼起初也是瑜伽士,体式是最近才发展出来的,连百分之一的瑜伽都代表不了。随手写些文字,算是一个不练体式的瑜伽爱好者的些许感悟吧。

一:瑜伽的本意

瑜伽的本意是身与心的合一,因此瑜伽的练习就是让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本我结合。已经开悟的人不需要任何瑜伽的练习,因为他们的外在显示和内在的本我本就是合一的。唱诵和冥想是瑜伽的重要形式,可惜传承下来的不多。瑜伽的唱诵就好比六字大明咒的omg,都是宇宙元音,是可以和神灵发生链接的管道,因此唱诵和念咒是有好处的。仪轨这种东西,虽然只是形式,但世人往往会更加在意。佛法在印度的衰败,就是因为最初的佛法都是直接把宇宙的真相揭示给世人,可惜世人并不买账。佛法传入汉地和藏地,和当地文化结合建了很多佛像和仪轨,反而发扬光大了起来。可惜的是,现在的佛教徒更执着于烧香拜佛,而把佛法揭示的宇宙真相忽略了。瑜伽也是如此,在大理我还见到很多唱诵和冥想的瑜伽团体,而在北上广深的瑜伽馆,基本都是在教体式,舍本琢末啊。

《薄伽梵歌》和《瑜伽经》描述的人类生命真相,和所有经典描述的完全一样:不要被虚幻的财色名食睡所困,而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当你真的这么去做时,就会从这个世界的二元对立假象中解脱出来,认识到生命本来合一的真相,这就是所谓的开悟。我见过很多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人去修佛或者修道,说实话我没见过一个修好的。我见过的那些修行很好的人,都是在红尘本来就很快乐的。简单说,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根本不具备修行的基础。修行不是去避世,而是在对红尘世界认识很通透的情况下,去提高自己灵魂的。

对于瑜伽的修行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段话说的很清楚。第一,你得经过专门的修行,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禅的觉知。第二,如果你只是专门去修行,没有和日常生活结合,那也修不好。我觉得修行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有点像阴阳,是同一件事,又不是同一件事,谁也离不了谁。最伟大的修行者依然会有忧愁和痛苦,不同的是真正的修行者遇到情绪和杂念的时候,既不对抗也不跟随,只是用“本觉”看着它,让它自然生灭。我感觉这个有些像天气,不管是雨后彩虹还是电闪雷鸣,你只要看着它就好,它终归会生灭。电闪雷鸣也没必要恐惧,因为雨停之后就会有彩虹。当然看到彩虹也不用太激动,下一场电闪雷鸣还会到来。人生亦是如此,波折和好运总是交替而来,保持淡泊之心随顺就好。

二:大道合一

我们生活的这个物理世界是自性投射出来的修行场,也可以说是游戏场。靠的就是设置二元对立,比如快乐和悲伤、成功和失败、富贵和贫穷、美或者丑,让世人在其中互相比较,从而使人类在六道中不断轮回。修行,本质就是脱离这种二元对立,回归内在的自性,回归宇宙无二无别的融合之中。这种无二无别的融合,才是真实的世界。一切感官体验,都会拉扯我们的心智向外求,从而加深我们在二元对立中的得失心。如果能明白开悟的本质是脱离二元对立,就不会对物质世界的成败得失有任何执着。当然,也没必要排斥这个物质世界,在红尘中平和喜悦无烦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么好的修行对境去哪里找啊,带着觉知观察体验而不起分别心就好。修行者可以和众生一起在无常中体验所有的酸甜苦辣,但不能被染着,也就是不能有执着。就像梁武帝修建了那么多寺庙,但达摩祖师说这些行为没有功德。因为真正的功德,是脱离无常世界这个二元对立的游戏场。而在这个游戏场内部的一切繁华落寞与成败得失,都只是修行的对境,仅此而已。

修行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合一”还是“二元”的、向外的还是向内的。比如想通过修行提高智慧,让智慧照破烦恼,认为这样就不会烦恼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修行方法。烦恼即菩提,烦恼和智慧就像阴阳,是一体两面的。如法的修行是无论面对烦恼还是喜乐,都平和面对,都和当下的情绪融为一体而不起分别,这才是真修行。还有烧香拜佛,如果用这个方法静心,那么是好的。但如果想通过烧香拜佛成就,那就是典型的外求,是不会有成果的。佛性即自性,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向内求什么都有,根本无需向外。还有吃素不吃荤,或者修善离恶、修开心远离烦恼、要成功不要失败,都属于二元对立的修行方法。快乐不快乐都是自己的内心创造的,跟外界和他人无关。同理,修行也是,外部发生的一切只是修行的对境而已,真正的开悟在我们的心里。修行开悟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合一的修行就是当下圆满,当下不管发生什么,遇到什么人和事,都是圆满的,都是无善无恶的,都要平和喜乐的与之融为一体。身体的修行也是如此,锻炼和静心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与天地合一,以天地之气来滋养身体。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从精进或者次第的角度来修行,我理解还是三维世界的思维方式,还是二元对立的,因为有不同次第的比较。况且,当我们想通过精进达到某一状态时,精进反而成了一种执着。合一法的修行,是直接观想与宇宙万物合一,合一之后二元对立的世界便不再存在,自然进入佛性。

三:真心利他

《薄伽梵歌》和《瑜伽经》对于冥想的终极观点,也是合一论。当我们深度进入冥想的时候,没有冥想者和被冥想物体的分别,这二者是完全合一的。我们进入三摩地的时候,我们自身就是三摩地。我们观想佛陀,但在深度冥想中我们就是佛陀。藏传佛教有颇瓦法,它的核心就是观想。观想与佛、与神明合一。佛法的本源也是要破除二元对立走向合一的。从这个意义来说,颇瓦法不止是为死亡做准备,也是禅修的基础,就和打坐、念咒一样的基础。施受法是修慈悲的方法,颇瓦法是为死亡做准备的修行法门。可以看到两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观想,观想的效果取决于信心。如果能信心十足的观想,所愿必成,因此藏传佛法的修行,修的根本就是信心。这样说不准确,其实无论藏传还是汉传,无论佛法还是道法或者瑜伽,修的根本都是信心。死亡是一次非常好的修行机会,这时候自性没有被肉体包裹,更容易证悟。如果你是瑜伽士,那么要知道死亡也是一次重大的开悟机会,千万不要浪费,要早做准备。如果你不是瑜伽士,那么也要知道不能在亲人离世的现场太过悲伤(情绪在亡者过世前可以释放),因为这会惊扰亡者。科学也证明亡者的意识会保留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清净很重要。对瑜伽士来说,这段时间决定你的灵魂去到哪里。对非瑜伽士来说,这段时间的清净也有助于你平和的离开。

我们认为的我,其实只是变化无常的非我。人的细胞每七年就完全更换一次,从物质层面上看你和七年前的你已经完全不同了。你的手、你的脚、你的钱、你生气了、你很开心,这些你认为的你的都是非我。我头痛的时候,要明白只是有个假我在那里头疼,本我并没有头疼。本我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因此当所谓的“我”产生各种贪嗔痴慢疑的情绪,本我只需要看着就好,也没必要有分别。既然知道了宇宙的本质就是合一,所谓的我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与万物一体,那么真正的利己就应该是通过利他实现的。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已经把宇宙的真相直白的告诉我们了。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自己,又何必拘泥于我们认知的那个小我。利他之心能调动的是大我,也就是整个宇宙的能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生幸福和财富的密码其实也是修行的密码:发心为众生,其它的交给佛菩萨。那些把众生看做他自己,把他人的苦乐感受为自己的苦乐的人,堪称完美的瑜伽士。自我觉悟的人会在整个宇宙和他自身之中看见我,并在我中看见整个宇宙和他自身。再说一遍:我和宇宙众生是一的关系,不是二。

间隔年GapYear
历经世事背包走过100+国家的老男孩,了悟只有简单而又不功利的生活才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修心、修行、公益,行走天涯,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