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的抗日县长——张锡候
张锡候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原吉林省同江县县长。
九一八事变后,具有爱国心和民族正义感的张锡候坚决抵制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1931年10月,张锡候亲自组织县城群众进行抗日游行示威。12月的一天,吉林省依兰镇守使、东北边防军二十四旅旅长李杜要召开下江十二县县长联席会议。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他就动身前往依兰,几天后他回来向一些朋友说:“在李杜镇守使召开的这次紧急联席会议上,我书面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一条是用下江的大豆换苏联的枪支弹药,以下江十二县为基地,坚决同日寇打到底。”李杜将军表态:“我是一个中国军人,决不投降。”
不久,李杜调张锡候去接任桦川县的县长。
佳木斯抗战
桦川是个大县。它所属的佳木斯镇,由于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的规模比桦川县城还大,商会的势力也大。形成了老县政府设在桦川,新县政府设在佳木斯镇,县长两地办公,每地一周的局面。当时桦川县境内的治安情形不好,原县长撤职前,县自卫团王勇已经哗变,而李杜的部队只有一个营驻在这个县,营长叫梁向臣,也无能为力。张锡候到任,即从中斡旋。后来,李杜成立吉林省自卫军,扩军抗日,张锡候代表李杜,出面收编了一些抗日武装。
1932年2月初,依兰镇守使李杜、哈尔滨镇守使丁超以及吉林省张作相的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等部队会合在哈尔滨,以李杜的吉林自卫军及丁超的中东铁路护路军的联合军名义举旗抗日,进行了哈尔滨保卫战。2月5日,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同日军作战不幸失利。5月份,吉林自卫军的大本营依兰被日军偷袭,李杜、冯占海等直接退往密山县一带。日军从依兰直扑佳木斯,顺江而下,异常猖狂。当时张锡候主张在佳木斯就地抵抗。可是佳木斯的工商界一些老板以市民安全为借口,坚决反对在佳木斯打仗。于是张锡候提出,愿意同他一起抗日的,就跟他们一起走,并决定在距离佳木斯30公里的太平镇,同日军作战。
1932年6月间,张锡候带领400多人的地方武装力量,从佳木斯来到太平镇。接着日军从佳木斯派来了代表,带来了名酒好烟等礼物并许以江防司令的官衔,对张锡候进行劝降,当即被其严词拒绝。不久日军在一天夜间从佳木斯向太平镇袭来,抗日武装佳木斯战时保卫团128人,武国臣为团长,武国梁为营长,人称“武团”,在太平镇同日军进行两场激战,毙伤日军20多名,缴获两门重炮。但“武团”武器落后,经不住日本正规军的进攻。不久,太平镇就被日军占领,张锡候带领这支初经战斗的抗日武装被迫向富锦县境转移。
转战宝清
张锡候带领这支地方抗日武装刚刚进入富锦县境内,突然遭到了富锦县自卫团的拦截,人们都很愕然地站在那里,为张锡候捏了一把汗。当时张锡候异常镇定地带着两个卫兵前去同富锦县自卫团曹团长直接谈判。张锡候义正词严地对其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能合作抗日就联合起来,一同与日寇作战,不具备条件,也不能中国人打中国人。经过谈判,曹团长也表示:“决不替日本人做伤天害理的事。”并建议张锡候带领队伍转道桃花沟,从山路绕着去宝清县(丁超的部队已经去宝清县了)。
1932年7月间,张锡候带领队伍,经过漂筏甸子(即沼泽地带),异常艰难地转移到了远离松花江的宝清县。当时,丁超带着他的卫队团驻在宝清县城,而李杜仍在密山县。张锡候转移到宝清县后,李杜、丁超立即以联合军的名义任命张锡候为吉林自卫军后方警备司令。张锡候带到宝清县的抗日武装队伍数量有限,只剩下300多人,于是他以后方警备司令的名义扩充抗日武装力量。不久,富锦县自卫团的汝有才带着他的红枪队来到宝清。汝有才是一位富有爱国心的山东义士,他的红枪队成员们多半是打过八国联军的山东、河北乡亲们,在和张锡候接触后,汝有才毅然带队来到宝清,参加了抗日。当时,张锡候把这300多名手持红缨枪的抗日义士们编成了武术团,任命汝有才为团长,同时,宝清一带的教员、学生,以及大批来自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青壮年们,包括石匠、炮手、伐木工人和农民等踊跃地参加了抗日队伍。张锡候除了就地征集和补充了一部分枪支外,还通过山东、河北老乡们的努力,自己动手制造了几门清末时代的大木炮和铁炮,武装了武术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