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动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高学术影响力获中国知网认证

文摘   2025-01-03 16:57   福建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传播动态
2024.12.30-2025.1.2

0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高学术影响力获中国知网认证


2024年度中国知网学术影响力评价系列报告发布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集中呈现了中国知网2024年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多项创新性成果,发布了《“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研制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4)、《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年报》(2024)、《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评价报告》(2024)、《高影响力学术辑刊评价报告》(2024)、《高影响力学术会议论文集评价报告》(2024)等6项评价报告。
  
其中,《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评价报告》(2024)显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法律,文化艺术3项中榜上有名,并且在新闻传播、图书情报分类中高位入选,位列第四,彰显出在专业领域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这项报告从学术文献引用视角,揭示报纸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即报纸的学术影响力,用以客观反映报纸在学术人才培育和各学科发展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力,促进报业传媒与学术研究更好地跨界合作交流、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报纸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02

“红时空——红色文化数字呈现与国际传播”交流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近日,“红时空——红色文化数字呈现与国际传播”交流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文化传媒及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探索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数字呈现与国际传播新路径。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第六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在致辞中强调,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如何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让智能传播和国际传播发挥更大作用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他强调,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及拓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立体呈现和数据分析的强大能力,增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副会长兼微电影短视频协会会长李迅在发言中分享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他提到,在中国国企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微视频等形式在传播真实声音、展现时代精神、塑造生动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原成员、副秘书长孙崇磊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可以让红色故事更加生动可感,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和热爱红色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致辞中强调,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也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象化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在新闻传播、信息传播、艺术传播、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优势特色,以传媒之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立体式、有针对性的国际传播。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愿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传媒业界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助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曾珺副处长详细介绍了新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并展示了沉浸式体验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巨大潜力。


北京诗词人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先生带来“新质科技与艺术融合呈现红色文化,红时空-红色文化多维赋能数字沉浸巡展”项目报告,他介绍该项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可跨越时空、迅速呈现的场景,以沉浸式体验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专题研讨环节更是亮点纷呈,与会专家围绕AR、VR、MR、XR等前沿技术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副总经理朱勤效先生首先强调了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一直致力于红色影像资料的保存与传承,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传播业务总监张雪松先生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张雪松先生强调,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提高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室特邀顾问盛金浩先生从文化创新和科技融合的角度探讨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他提到,通过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红色文化体验产品,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红色文化。

长城书画院北京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盛增波先生在总结发言中从毛泽东诗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他认为,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盛增波先生还介绍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爱好和建立毛泽东诗词人生馆的系列规划,并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毛泽东诗词文化的传播事业。

传迈国际传媒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昂柯先生从文化产业和国际传播的角度探讨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传迈国际传媒作为建党百年《伟大征程》史诗演出参演单位,参与了很多重要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项目,如央视春晚、秋晚、电影、文旅演出等。他认为,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同时,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河北传媒学院智慧研究院院长张玮,北京赞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名音乐人、导演王国欢,红色文化专家刘秉洲等嘉宾也发表了对红色文化融合科技艺术传播的观点。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室特邀顾问孔唯佳女士用实际案例讲述了红色文化对青年一代的积极影响。她表示红色文化传播应当融入当代价值观,展现时代特征和意义,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她还对如何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传承红色基因进行了分享,让与会者深受启发。

此次交流研讨会得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北京诗词人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传迈国际传媒(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与会者表示,将以论坛为契机,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网)

03

文本生成视频,打开哪些可能(新语)


桌上的书籍倏地化作白鸽,翩然飞向天空;上一秒还置身幽静山林,下一秒就步入水墨世界……近日,短视频平台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推出导演共创计划,9名导演发布自己创作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短片,让我们看到了文本生成视频的更多打开方式。
  
新年伊始,在对过去一年的盘点中,AI被频频提及,文生视频也是热门领域之一。文生视频,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文本指令生成视频内容。过去一年,国内外相关大模型竞相涌现。文生视频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千秋诗颂》《中国神话》《山海奇镜》等带来新鲜视听体验。2024年末,央视新闻还与“可灵AI”合作推出AIGC大型晚会。
  
“突破”,是参与共创计划的导演共同的感受。文本中“长”出画面和视频,想象化作具象,文生视频让电影有了新的创作空间。导演俞白眉认为,通过颠覆原有影视制作流程和范式,文生视频得以激发一片创作蓝海。
  
“融合”,是文生视频创作的另一个关键词。创作并非无所凭依,文生视频之所以能飞向更高远的天空,离不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作“风筝线”。文生视频大模型让“技”“艺”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艺术审美携手共进。导演李少红把人工智能比作“魔童”,纵然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仍需要创作者通过专业训练和审美塑造加以引导。人工智能可以在一秒内“读书破万卷”,但唯有在与人的审美互动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9部AIGC短片推出后,有网友留言:“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填补影视界没有我的空白。”这句玩笑话,也正变为现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新技术有望催生新职业,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离不开专业人员参与,以减少磨合问题、提升制作效率。
  
人们也对文生视频有了更高期待。“有AI,但能不能没有‘AI味’?”除了技术要不断迭代,也要求创作者提升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AI赋能,尤其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池春水”。
  
期待之外,也有担忧。“海量内容谁来监管?”“版权谁来保障?”有人把文生视频大模型比作“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必须紧紧握好钥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相继出台,要求严格审核、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等。只有监管到位、规范落地,才能让文生视频大模型走得快、走得远。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日 来源:人民日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传媒大学官网、人民日报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
转载仅用于公益宣传,如出处有误或疑似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处理。


END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关注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