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王晶 | 智能传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拓展策略

文摘   2025-01-06 19:43   福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王晶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媒介对人的影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尽管不同时代对于媒介素养内涵的要求和阐释不同,但信息的识别、分析以及对媒体技术的批判与反思等是各个时期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致的就业结构变化、伦理道德、法律体系的适用性等问题,大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以适应智能传媒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


01


提升媒介信息识别能力




在智能传媒时代,面对人类记者和自动机器人记者稿件共存的局面,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群体,需要从新闻洞察力、敏感性等方面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首先是准确识别新闻创作者。在智能传媒时代,通过对数据新闻、写稿机器人等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新闻创作流程的不断了解,辨别出新闻创作者的身份,决定着我们对信息真实性、传播伦理等的分析进程。因此,识别新闻创作者成为提升信息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增强对数据、信息真实性来源的判断能力。进入21世纪,数据已经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对写稿机器人来说,数据更是其完成稿件的重要基础。在注意力成为互联网经济重要理念的今天,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和生产速度而自动生成的新闻,其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报道是否客观?代表了怎样的立场?大学生作为受众,不但要具备对数据、信息真实性进行质疑的意识,更要学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辨别数据、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以及快速、负责、可持续地使用数据。



02


提升媒介信息分析能力




智能传媒时代,为避免“信息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需持续更新和提升信息分析能力。
  
一些学者在探讨“信息茧房”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持续完善算法推荐功能”“增加优质信息资源配比”“增加人工编辑数量”“优化信息运动情境”“强化用户与平台交互性”等策略,但也明确提出:突破“信息茧房”,不仅需要提高平台管理水平、优化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与信息运动情境,更要提升内容智能分发平台的用户信息素养。可见,除了依靠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应对智能传媒时代带来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支撑,大数据技术具有只追求相关关系而忽略因果关系的特点,强调“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就会使得相关新闻报道侧重于呈现新闻中的相互关系,却无法回答新闻背后的因果逻辑关系。
  
智能传媒时代,大学生提升信息分析能力,离不开对写作机器人新闻生产模式与发展方向的深入了解。其中包括:第一,新闻文本的结构。如果不了解新闻文本的结构,就无法深入了解机器人写稿的原理,更无法理解其生产流程,对其传播的资讯与信息的比较和分析也就难以进行。第二,机器人写稿的实现原理与生产流程。大学生要深入了解机器人写稿的完整流程,即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文档规划并加以语句实现的全过程。第三,机器人写稿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除了作为核心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还包括机器人写稿用到的自然语言生成、自动文本摘要技术、文本信息推荐技术(如名言、诗歌)和文本复述技术等。第四,机器人写作的发展趋势。了解机器人写作的发展方向与整体趋势,即机器人写作如何更好地根据受众需求、新闻事件类型,实现语言风格转换,并加入撰稿者或媒体机构的态度和立场。


03


提升媒介信息批判能力




批判意识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培养大学生媒介批判意识和能力,是贯穿媒介素养教育过程的主线。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反思能力更加重要,其内涵也与以往媒介素养中所要求的略有不同,主要包括人文关怀、舆论点评、创新意识等。
  
在有关人工智能发展利弊的争论中,持“威胁论”的人担心机器学习对人类造成安全、伦理和隐私等方面的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机器歧视人类、赶超人类甚至控制人类的可能。机器学习具有被称为“算法黑箱”的不透明的过程,面对这一特征,如果缺乏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法律界的及时关注和回应,就有可能出现智能算法决策失误以致侵害他人权利的情形。这种侵权行为还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侵权的主体往往不是“人”,而是各种电子端口;侵权的方式不是传统的监听、骚扰等,而是更智能、更隐蔽的非法侵入私人生活。为此,在智能传媒时代,大学生需要增强对包括“智能侵权”在内的诸多风险进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培养媒介批判意识的策略上也需有所变化。一是媒介批判的形式要有所变化。在广播电视时代以及互联网时代初期,媒介素养中强调的批判,更强调“意识”的培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承担了更多信息传播者、生产者的角色,对媒介批判的要求需要真正兼顾“意识”与“能力”。大学生不但需要清醒地了解生产、传播信息可能会导致的社会影响,也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和技术,对所看到的虚假信息、错误立场等进行有力批驳。智能传媒时代,不但要求写稿机器人撰写的稿件、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更要求具备正确的文化态度、伦理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学习新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新的能力。二是媒介批判的内容需要有所变化。智能传媒时代,媒介批判的内容既不同于媒介素养教育兴起初期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也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现代人的异化、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等的批判,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一方面是对数据智能化采集的伦理反思。在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智能化过程中,大学生成为数据源之一,而这些数据往往是在被采集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记录和储存下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隐私成为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是对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伦理反思。当前,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道德判断主要包括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道德评价,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后果的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增进人类福祉,但也带来了对社会结构的剧烈冲击,这就需要大学生重新反思权力、监视、隐私、控制和社会分类等各类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迎来前所未有的媒体革新,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媒介挑战。其中的媒介素养内涵要求,除了与媒介信息传播相关外,更多地已经上升为由其引发的安全、文化伦理甚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高校要多维度拓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策略,而大学生作为智能传媒时代的重要参与者,也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媒介能力,为智能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END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关注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