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传越玄乎,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财富
2025-01-14 12:06
江苏
1545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从去年医保采集结果公布之后,关于进口药退出市场的讨论就争议不断,不乏宣泄情绪甚至猜测的结论,这里先要厘清几个关键问题。
网上热传的进口药其实是原研药,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生产的,并不需要通过海关进口。
之所以价格贵,是因为里面包含药品研发费用,加上制备工艺和用料等原因,治疗效果比较好,所以价格比较贵。比如拜耳的阿司匹林促销也要6-7毛一片,而这次集采的仿制阿司匹林只要3分钱一片。院内市场主要就是指医院用药,目前国家规定70%的集采占比,医院还有30%的自主采购的空间。随着医疗行业整顿加上医院控费,医院也倾向于多集采国产仿制药。进口药和器械因为利润大,一直存在医药代表回扣等乱象,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医院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某些原研药因为达不到集采的价格要求,所以没有报名参加,所以这个批次的集采也就无法进入。
进口药或者说原研药退出院内市场,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没有那么玄乎。
202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亿,10年之后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老龄化加剧多出了一亿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长期用药的,而且目前不但面临医保资金吃紧,还有少子化对现收现付的医保机制的冲击。农村老人占比更多, 他们的基础医保更少,医疗负担更大,所以大规模的集采仿制药入院:目前也是争议比较大的部分,就是正在起作用的是低价的仿制药,而花费最大的是辅助治疗的中成药。
嗓子痛去医院,验了小血显示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医生给开了3块钱的头孢,40块的蒲地蓝,还有一堆60块的鲜竹沥。这100块我宁愿去买几十块的原研头孢,对我来说花钱更少,治疗效果还好。
我相信这不是政策的初衷,中成药更像是以前以药养医的存在,所以说成本从来不会消失,只是在不断转移。
两笔账算下来,其实是有冲突的,希望有关部门在以后可以关注和改善。
在现有医疗体系下,院内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兜底和保障作用,这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加剧的一个政策取舍。但同时希望院外市场不要受影响,让愿意自费的人可以多花一些钱去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现在药店可以用医保刷的原研药也不少,以后希望可以再扩大一些。
现在感冒发烧去医院,基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检查。医生开个单子,查一查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然后医生开的药我也不付钱,直接去药店刷医保买原研药。以前我还照顾医生的情绪,觉得都不容易,开点中成药也就算了,后来越开越多,直到开完蒲地蓝又加了鲜竹沥,可能是为了完成指标吧,我也不忍了。当然,大病住院还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商业医疗险能改善用药吗?不清楚,人士业内可以底下留言。最近都在避险某人上任,加上政策空窗期,市场比较低迷。特别是财爸,大家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政策,今天终于透了点口风,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