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今年不用过紧日子了?
财富
2025-01-07 12:34
江苏
1545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因为经济动能转换,规范地方举债的原因,地方从开始过紧日子到习惯过紧日子,不断压减开支,降低预算,过紧日子也成了岁末年初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
这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加上最近某个群体涨工资的事情,大家对这个事情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读。
以中国为例,地方不但提供公共服务,还掌握了绝大部分核心资源和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各类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这一度被认为是后发国家的优势。
约束地方举债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这个火车头一旦熄火,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
地方、企业和居民三个部门全都在降杠杆,经济怎么好得起来?
这个时候,必须让地方把杠杆重新加起来,兜底整个经济的发展,再过紧日子缩手缩脚就不合适了。一是事权:治理一方平安,给当地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经济和产业。一是财权:事权的履行需要财政支持,除了国家的转移支付,还要自己搞钱。
后者的负面影响更大,去年下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远洋捕捞,已经说明问题。
这10万亿如果能清账,就相当于给经济注入了10万亿的活水,企业可以给上下游结账,上下游可以给员工发工资和年终奖,员工有了钱就可以消费,经济不就活跃了吗?
另外,给某个群体涨工资,一方面这几年过紧日子很多人被追回绩效工资,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保障相对比较足,发到手里就会去消费,消费了就流通到市场上成为别人的收入,如果全民涨,很可能大部分又存到银行了。今年开年第一会,各地都摩拳擦掌拼经济、拼落地,两重项目上马,两新政策补贴,希望今年大家都好过一些。
跨年政策一般是三步走,12月中旬中央两场重磅会议定调,12月底1月初各部委部署工作,1月中旬地方两会落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