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器械商业评论
作者:轻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回顾2024,注定是让整个医械圈震动的一年,先是大规模裁员再现,后是巨头频繁重组换帅,行业在一卷再卷中匍匐前进,企业在漫长的冬天中寻找市场增量。
其中,发生了两件收购大事,第一件是GE医疗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宣布将以3.7亿元的价格收购Intelligent Ultrasound Group的AI超声波业务——主要涉及实时图像识别的软件产品,这也是2024年首个涉及人工智能的医械收购事件。
但GE医疗的“首次”记录很快被打破。前不久,联影智能获得了一笔重要融资,联影医疗及其众多“老友”以10亿元的价格进行股权收购,一口气将联影智能估值提到100亿大关上,由此联影医疗AI+战略正式被摆在台面上。
值得深究的并非只有此次交易本身。这个必须凭借硬核技术支撑的AI潮,仅在短短两年内就从头部科技企业卷到了医械行业,此前国内AI智能医疗应用多以健康咨询、智慧门诊等场景展开,例如百度的灵医开放平台。
众所周知,百度作为与微软、谷歌同台竞技的互联网大厂,本身具有人工智能的强大实力。因而对于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横亘在前的必然是对智能算法技术及新应用场景的解锁。
2017年,联影智能作为联影集团系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以医疗AI技术研发为使命的人工智能企业。
在接下来的7年里,联影智能积极探索将AI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疾病预测等领域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已推出百余款医疗AI应用,例如肺癌的CT肺结节智能筛查系统、乳腺癌的FFDM乳腺智能分析系统等。2024年4月,uAI影智大模型发布,联影智能基于此全面布局文本、影像、混合模态AI医疗设备。
如今,再次以注资收购的方式加码,无不说明联影对医疗AI赛道的重视程度。
01
加速布局,
联影医疗AI进展如何?
一直以来, 数字化和智能化始终是联影这位国内医学影像带头大哥的重要方向,多年坚持的动力,一方面是对自身“硬”实力的自信, 另一方面则源于自上而下的精心布局。
联影AI的前瞻布局
企业的重大战略布局的痕迹,一般可以从其人事变动中嗅闻。
2017年前后,新鲜出炉的联影智能迎来了两位重量级CEO,一位是多年深耕医学图像分析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大咖,另一位曾是西门子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诊断业务的全球负责人。
手握先进医疗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老将加入,联影不再是单一的影像设备产品线,而是以数字软件技术助力设备临床价值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影全面智能化初窥门径。
另一方面,透过联影2022年和2023年招股书,“数字诊疗”和“数智化”产品成为不可忽视的亮点。从2022年开始,以“基于云的医疗互联网软件”业务产线支撑起联影研发与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
招股书对该业务作出解释:公司基于联影云平台,可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为终端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除了增加数字化产品矩阵,联影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进化。2024年,联影官宣旗下七大战略子公司,联影智能自然包括在内,七家公司相互赋能、高效运作,形成业界难以复制的多元化生态布局。
依托联影智能的底层技术优势和集团的硬件实力,联影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实现了医学影像设备的AI技术覆盖,包括其MI与uMR系列等高端设备,均配套有相关的智能核心,可面向各种临床操作。例如联影DSA uAngio AVIVA手术机器人,只需简单语音指令便可进行机械臂移动。
除了加速产品技术迭代,通过AI技术的串联整合,联影医疗业务逐渐延伸到了手术室、外科等临床场景。去年,联影推出多款标准化诊疗一体产品,例如,以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治疗为核心,术前融合医学成像精准诊断,术中三维重建引导操作,术后AI分析评估,实现了多维临床层面的闭环赋能。
重压之下,医疗大模型横空出世
而联影另一个倾力打造的uAI影智大模型基座,以联影智能算法模型为基底、百万级医学数据层为依据,包含了语音、文本、图像及混合模态的应用模型技术,可部署到医院信息系统、移动端等,真正满足了联影的AI医疗憧憬。
其中,得益于联影医学影像的深厚根基,影像大模型承载了大量真实的、不同尺度下的诊断图像和医学知识,在灵活性上可以实现垂直病症诊断与能力拓展。例如在血管造影导丝的检测上,通过大模型生成的海量模拟训练视频得到不同案例数据,经检验,投入数据后的模型准确性提升6%。
除此之外,联影医疗大模型还在不断刷新其在更细分的功能定位。混合模态大模型在医生病案报告书写场景下,不仅具备影像模块,还同步了语音、文本、多源数据模块辅助,即时通过语音指令生成报告。
02
百亿市场规模,
医疗AI大模型有多重要?
从现状来看,医疗AI大模型在新一轮行业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既是技术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市场对智能化的渴求。
技术与需求的双向奔赴
首先是前沿数字化技术的渗透。例如,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覆盖,几乎所有的影像设备都实现了从检测到诊断过程的AI融入,甚至在部分医院设备采购中,相关的辅助诊断AI软件成为刚需。这使得大模型落地成为可能。
其次是数字诊疗需求不断扩容。从供需关系来看,全球老龄人口基本盘持续扩大,医院科室面临高负荷运转。基于医疗AI大模型的多种数字化诊疗应用,不仅可以缩短医生诊断时间,还能在手术过程中担任可靠的助手,需求前景广阔。以最为忙碌的医院康复科室为例,不同患者的疾病治疗与评估标准不一,需要投入大量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记录与跟踪,大模型可以实现患者数据管理与分析,有效改善临床监护条件。
同一时间,政策端也在发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对涉及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4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明确解释;国家医保局也将AI辅助诊断产品纳入立项指南,在放射、超声、康复项目中设立AI扩展项。
技术与需求联动,是促成AI医疗大爆发的必要条件。
从行业宏观数据看,2023年我国医疗AI行业规模达88亿元,预计2028年可达300亿元,年增速超25%。从融资角度看,2023年12月到2024年10月,国内数字化相关的医疗融资发生74起,融资额有所提升。
随之而来的是以40%增速增长的医疗数据,实为大模型成长的沃土。
入局者接踵而至
正如上文分析,医疗器械无疑是最适合AI大模型发展的行业之一。而众多械企中,将AI赋能下的大模型突破视为下一个拐点的,并非联影独家。
同为国产械企,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一线械企也在积极布局AI赋能之路。
2013年,迈瑞牵手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推出IVD行业首个获批的AI影像阅片机。2024年,强强联合再出奇迹,迈瑞启元重症医疗大模型出道,该模型拥有超7万亿Tokens,主要针对ICU临床痛点,实现四大核心功能,即在病情对答、建议生成、病历撰写、知识查询环节提供智能服务。
东软医疗在医疗AI领域也有不小的野心,早在2023年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添翼医疗大模型和飞标影像标注系统,产品不仅面向医生,还能为患者提供一对一诊断建议。去年RSNA年会上,东软医疗展示了其基于ClearInfinity图像重建算法的AI影像解决方案,获得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放眼全球医械市场,涉猎医疗AI者众多。
拿GE医疗来说,最近正在与亚马逊网络打得火热,双方正在围绕医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型和工具产品进行深度合作,而此前GE宣布将收购MIM Software(一家人工智能及医学影像技术服务企业),以求其影像诊断系统的再升级;数字科技老牌大厂西门子医疗则一边牵手英伟达,加速生成式AI模型部署,一边与DeepHealth深度绑定,为超声检查带来智能创新,可谓“交友”广泛。
03
写在最后:
谁在定义大模型的未来价值
当医械大厂们在寻找市场增量的过程中抱紧AI,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医疗AI大模型开始尝试走进各级医院,相应的商业化似乎还未成熟,又何谈增量?
现阶段,即使背靠新政,AI大模型的医院端普及还需要时间等待,与此同时,大多数医院针对此项检查项目以自愿收费为主,消费意愿与消费者认知价值挂钩,商业化空间有限。
面对盈利难题,有业内人士表示,定制化、轻量化的专用AI大模型,可能成为当前医疗器械企业值得考虑的发展出路。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眼科疾病,训练了基础模型VisionFM,该模型通用智能准确率接近中级眼科医师;另有针对心脏超声影像的EchoCLIP创新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能够分析心脏超声图像并自适应理解专家的诊断解读。
从底层模型的技术演变,不难看出,医疗大模型正向垂直化、细分临床领域深度转变。这种小范围的精准模型,不仅能满足特定诊断需求,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开发成本。
长远来看,随着AI技术的创新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大模型的含金量还将进一步释放。将镜头转向联影,医疗AI的竞技既拼技术也拼耐心,联影能否在这个赛道继续保持领先?还需长期观望。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望读者有效甄别。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商业评论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
*广告
▼更多好书推荐▼
如果您觉得内容有所收获,欢迎星标、点赞、转发!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