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陷入过那种无法自制的重复之中?锁上门后,却又一次次返回确认;面对整洁的书桌,仍忍不住一遍遍重新整理;脑海中如同放映机一般,不断回放着过去的片段……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却总是停不下来,日复一日地吞噬着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明知其无意义,却又无法自拔,甚至因此焦虑痛苦,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如果你正为此所困,那么,是时候正视这个问题,或许你正面临着强迫症的挑战。
到底什么才是“强迫症”?
强迫症,全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 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强迫思维和反复的强迫行为,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病情严重者,精神极度痛苦,并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及社会生活等。强迫症的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多次重写的纸条的特写,象征着强迫症和心理健康问题
强迫思维——大脑里的“无限循环”
强迫思维,指持续反复的闯入性思维(想法、冲动、意象),这些闯入性思维会导致明显的苦恼或焦虑,令患者非常痛苦,且难以被控制或消除。例如对常见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究其缘由,如为什么“女的叫妈妈,男的叫爸爸”等;反复思考自己言行是否出错,如电视是否关闭、房门是否反锁等;想到一些词语时会立即想到对立的词语,如“模仿”就会联想到“创新”;看到奔驰的汽车,就有被撞的冲动但不会实施;害怕失控伤人等等。
强迫行为——身体的“自动播放”
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强迫行为。这些行为就像是身体的“自动播放”按钮,一旦按下,就停不下来。例如东西必须对齐摆放,物归原位;害怕细菌而不断洗涤身体;回避不吉利的数字、物品;对做过的事情不放心,需要他人给出确切答案等等。
强迫行为
如何治疗强迫症
认知治疗是对强迫症较为有效的疗法,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治疗过程如下:
评估与准备:通过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影响,建立治疗关系并制定个性化计划。
认知重建: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强迫思维,发展适应性认知。
暴露与反应预防:逐步将患者暴露于触发情境,阻止强迫行为,学习应对技巧。
巩固与维持:强调应用所学技能,强化自我处理能力,制定应对计划,并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最终帮助患者摆脱强迫症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医学发展,药物治疗也逐渐成为治疗强迫症的重要途径。
强迫症治疗
如何对待身边的强迫症患者
当身边的人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强迫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服从患者的意愿和无限包容,其实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会让强迫症状继续维持。正确的做法是:第一,给与强迫症患者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但对他们的强迫要求要善意拒绝,或者在提前表明立场之后不予理睬,不指责也不包容;第二,鼓励患者去看医生,强迫症通常不会自己痊愈,患病时间越长破坏性越大,也更难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让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增加患者的环境适应能力,让强迫症患者不再强迫自己,也不会因为自己有强迫症而焦虑、自卑。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娱乐化”疾病 旁观者的不理解和嘲笑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 |||
资料参考丨中科院物理所、青少年心理健康、认识“强迫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ixabay、青少年心理
排版丨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