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和潮汐的韵动就是它们本真的样子,如果它们能蕴含着奇迹、美和宏伟,科学会一一发现。”
在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海洋三部曲完成近半个世纪后,风和海洋实现了这一预言,并开始为所有关心气候问题的人,提供关于危机的解法。海面上筑起的风车成为岛礁,以一种友好的姿态,成为近海的景观之一。
如果出自对人类未来的关怀与想象力,能够为气候危机找到解法,那么我们是否有信心说,文艺创作也能够成为直面气候危机的途径?这一问题的答案随着两届单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共同发起的“再生”创作征选结果的出炉,愈加明确清晰。
在今年的征选中,我们选出了 2024 年度的“再生”创作者——孙纪元、七月、张立&佳末、秦言和张颖,他们各自以非虚构、漫画及虚构作品为创作类型,关注气候危机下,固有的问题与新的故事。今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创作者们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项目成员一同前往风电之城广东汕头,切身感受风电产业最前沿的状态。
在为期三天的旅程中,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及海上风电项目从开发到落地的各个环节,还近距离观察到了产业链中最前沿的风机制造技术,以及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中,了解到了海上风电一线人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状态。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还乘船前往了南澳岛与濠江区的海上风电场,近距离见证一排排伫立在海中的洁白风机,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将无尽的海风化为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的美好景象。
🌏
7 月 28 日,是“再生”创作征选计划全体创作者、导师和工作人员出发去汕头的日子。出发前一天晚上,身在广州的创作者孙纪元向我们发来求助,汕头铁路停运了,他原定第二天从广州到汕头的高铁被取消,彼时今年第 3 号超强台风“格美”正在过境浙江、福建、广东等南部各地。
这次到汕头风电产业实地参访学习的机会得来不易,突发的交通停摆令大家措手不及,好在我们很快找到了跨城顺风车这个替代交通方案,但更深的不安是,在这样极端的天气下,第二天一早从北京、杭州、上海三城各自飞往汕头的航班,是否还能顺利起飞?这不仅关乎散落在各城中的创作者和导师们是否能够如期抵达汕头,也关乎三个多月以来“再生”创作征选计划的工作人员和汕头本地各方对接伙伴们的筹备工作是否要全部白费。
谈论了两年气候变化议题的我们,再一次被极端天气事件影响。
也许是天公听见了我们的许愿,也许是汕头接收到了我们想为气候传播做点事的真心,7 月 28 日早上 8 点,中央气象台宣布对“格美”停止编号,这意味着台风的影响正在消散,我们也终于在一路的气流颠簸中,按计划抵达了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大风刮来的事业
晚餐后我们一行人沿着海岸散步到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联合会的办公室,负责向我们介绍风电产业发展趋势的鉴衡认证中心副总裁刘明亮,用他的讲解再次印证了汕头是块“福地”。
“汕头这个地方风特别好,它全年发电小时数能接近 4000 小时,这意味着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满负荷发电。”和中原地区、中东部地区不同,汕头没有复杂的地形,季风气候让它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刮东北风,而风向相对固定带来的优势是,风机不需要频繁偏航调整受风角度,发电量也会更多更稳定,而这在全国其实并不多见。
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联合会办公室内,鉴衡认证中心副总裁刘明亮向我们讲解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汕头也没有辜负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 1989 年南澳岛上的 2 台只有几十千瓦的风电机组开始,到今天汕头已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风电新城,今年在这里顺利并网发电的 18 兆瓦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更是刷新了已并网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世界纪录,只这一台机组每年的发电量就可满足约 4 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像汕头这样的风电之城,只是全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刘总回想他刚入行的 2007 年,当时全国风电装机总量只有 100 万千瓦,而截止到去年总装机量已接近 5 个亿,从 100 万到 5 个亿,这样惊人的增长只在短短 20 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国内现在一年用电超过 9 万亿度,全国风电机组去年总共发了 8800 多亿度电,这相当于中国用电最多的广东省一年的总用电量。”
介绍会上的导师与创作者们
风电产业之所以能迎来这样迅猛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有直接关系。“可再生能源变成一个不可替代的力量,就是因为气候变化。400 毫米降水线已经在往西移了,以前河南郑州不会下那么大的雨,以后可能每年都会这样下,气候变化如此明显,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我们要把温度控制在 1.5 度也好,2 度也好,你不去干这些事,他也不去干,就意味没人管了。”
除去在减碳方面的贡献,谈到风电为就业和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刘总说,“实际上它(风电行业)会慢慢变成一个可能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这些年行业的(就业)体量已经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如今的几十万人。就连你们搞创作的都已经关注到这个行业,作为从业人员我真的很高兴。”
驭风前行的“灯塔工厂”
在初步掌握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后,行程第二天的一早,大巴车带我们穿越海湾隧道一路向南,来到了坐落在汕头濠江区的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在这个园区内,来自全国的风电头部企业携手打造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装备协同生产基地,一条从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到检测认证的完整产业链正在这里成型。
我们到访时,该基地内的各主体厂房已部分竣工并准备投产,这座代表行业最高制造水平的“灯塔工厂”,就这样在各类机械的巨大轰鸣声中,向我们敞开了它的大门。金风科技的工作人员,正站在烈阳之下等候着我们,此刻的汕头早已看不到台风的一点踪迹。
我们走进金风科技的厂房,这个已连续 13 年排名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第一、连续 9 年位列全球前三的风机制造龙头企业,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中设立了新的制造生产基地,厂房高大整洁,即使在七月底闷热的汕头,室内也有良好的通风。
金风科技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个总建筑面积约 23 万平方米,由 8 个企业组成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四个一体化”产业园以创新的布局模式,将国内最为完整的风机产业链集中在一个园区里面,如果是过去同等生产规模的风电制造产业基地,用地会是这个园区的近三倍,这也体现出企业集约化用地的理念。在这个产业园中,聚集了风电整机、轴承、齿轮箱、发电机、叶片等部件制造企业,以及检验检测实验室和大型科研装置,从而实现了从设计研发,技术创新,到生产制造交付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也实现了精益生产,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几位之前有了解过其他风电场情况的创作者和导师,在这次参访汕头的国际风电创新港后,对像“四个一体化”产业园这样的风电创新制造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满产的条件下,一个占地仅有 540 亩的风电装备产业园,一年就可贡献 140 亿产值以上。不仅如此,项目自身还可以拉动地方就业,在生产高峰期,整个园区能够达到 1500 人左右。
早在创新港设立之前,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就已经落户汕头,开始规划这片风力发电的“热海”。七年时间里,汕头已经累积起一个世界级的风电产业集群,拥有相当完整的上下游产业体系。作为先行一步的头部企业,上海电气在厂区建造之初,就提出了“打造绿色零碳工业园区”的理念,最大化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并且在今年 6 月,下线了全球首台 18—20 兆瓦级风储荷网机组,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全面国产化。
在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车间,我们近距离地看见了这些平时只能远远看见,常被当作景观观赏的风机。作为出口风机的头部企业,金风科技和上海电气能够为世界各地的国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原因,是产品自身高度的适配性,使之能够兼容各种环境,同时,为一些风资源与国内差异较大的国家,提供定制化开发。
除上述提到的海上风电外,还有很多资源丰富的零散土地,分布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今年国家提出的“驭风行动”,就是希望能够在具备条件的乡村地区,以村为单位,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探索出一条用风电振兴乡村的新思路。
海风之下的未来
去到海上风电场的现场,是我们这次旅程中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最初规划这趟行程时,无论是导师还是创作者,大家都对能够坐船前往汕头近海区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近距离看看伫立在海中的大风车,并感受夏季汕头湿热的海风尤其期待。但直至行程过半,由于天气变幻莫测,对于是否可以出海,我们仍然十分担忧。
为了能够尽量了解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细节,我们在原定的出海日期前一天,来到了大唐南澳勒门海上风电项目开关站的集控室,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强和开关站当班班长宋爽带我们进入了检测室内参观。检测室的大屏幕上,可以看见所有正在运行的风机,以及重达 6000 多吨的海上升压站。
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实时监控着海上风电场的情况
大唐南澳勒门海上风电项目从 2021 年底投产发电以来,已经持续运行了近三年时间,2024 年刚刚过半,全年累计发电量就已突破 4 亿千瓦时。与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整机制造企业不同,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的是汕头区域新能源的开发,目前拥有 37 台风机,年底还将开工一期扩建项目。
开发更多的风电项目,就需要更多的人。王总告诉我们,汕头新能源公司的员工中,有六分之一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毕业于对口的专业和学校,拥有本科学历,从去年开始,人力资源部对研究生的比例也开始有所要求。
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员工正在操作风机监控系统
风电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但海上作业条件艰苦,希望以一线海上风电员工的生活为创作素材的张颖,好奇起员工日常工作的更多细节。“我们风机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像电气元件超温报警这样的小毛病,一般它都能自动修复。但较大的像电流系统、冷却系统这种大系统故障,就需要我们出海去进行操作。爬风机搞检修是非常辛苦的,机舱内往往温度要超过 40 度,干起活来能超过 60 度。”王总感慨着风电一线工作的不易,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行业最新的变化,“之后对于风机的运营,反而会开始考虑调整更换远程办公地点,因为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通过摄像头和智能设备,就能够完成大多监控与操作任务。”
聊起接下来的出海行程,王总也有些担忧台风还未走远,但他也和第一天为我们做分享的刘总一样,说粤东是个宝地。果然在离开开关站的路途上,我们就接到了明日可以出海的通知。
从濠江区出发的船向着海上风电场航行
创作者和导师分别从南澳岛和濠江区的码头出发,大概一小时的船程,就抵达了大唐、华能两个风电场所在的区域。尽管之前在上海电气车间内见过风机的核心部件,但看见巨大的风机成列伫立在海中,仍然十分震撼。
在回程的航船快靠近陆地的时刻,我们还发现了南澳岛上成排的风车,原来除了作为电力来源之外,风车也早已成为旅游的风景线,这些洁白、静谧的巨人造物,正在逐渐融入自然景观,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产业。清洁、环保、便宜又美观的风电,作为大自然馈赠的无限资源,正在走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关注、创作的核心。
为期三天的参访行程,在密集的知识输入和愉快的出海中迎来了它的尾声。我们在行程结束之际,和所有创作者们聊了聊,下面把他们各自在旅程中的收获分享给所有关心气候变化与能源、关心创作的朋友们。
七月
我的创作是关于能源的发展进程与家庭问题的互文。
经过对汕头实地风能的实地探访学习,一方面感慨新能源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也了解了新能源在世界范围的整体发展历程和各国具体的产业发展数据。
另一方面,对汕头这座城市粗略的观察和思考,切实的体会到能源与城市发展之间显在又隐秘的联系,其中也包含了具体的人对能源问题的理解方式和日常行为之间的线索。
这趟旅途最有趣的部分可能是同别的创作者和导师们的交流,工作的原因这几年和佳末见面的时间比较短,很高兴这次再生活动能和他共同入选。汕头之旅的途中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谈到各自对能源问题的理解。除了对光伏和风电景观感到一种近乎不真实的科幻感外,我们的思考方向都聚焦在了人和具体地域的能源发展之间的关系之中。在我们谈论新能源的同时,自然就会碰触到旧有的能源结构和生态,只有在思维上,我们能意识到人不能把自然单纯看作待改造和利用的客体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该如何去做。和张颖的交谈我既感受到了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感受到了我们对家乡共同的热爱和疑问促使了我们的发问。同 Pigao 老师简单的交流后,她对漫画这一载体的理解也让我释怀:对画面和文字关系的把握需要针对具体的情节和节奏。
我可能会把这次旅程中对新能源的直观理解和自身的成长经历一同体现在作品中。
张颖
亲眼近距离看到庞大的风机,特别是在车上经过了躺着的叶片,会自然地“哇”,而且叶片长得很好看,有一些精美的弧度。对于我的创作来说,收获了风机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的细节。特别是,叶片后部其实有一个集装箱大的工作仓,我们在地面上看,不会想到那里面是可以有 5 个人的。可是在工作繁忙的夏季,也是最高温的时候,里面的温度甚至接近 60 度,但工作人员必须穿长袖长裤工装、穿夹克、戴头盔,听到这个,我是真的感到了冲击。年轻工作人员的面貌非常有活力、幽默、朴素大方。我觉得这种明知前方是难事,但做足准备往前,是我的剧本里想要通过细节描绘传达的。
孙纪元
在这次实地探访中,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东北人在大唐风力汕头公司的工作人员里的比例居然高达近乎一半。反而本地人并不喜欢在风电相关企业工作。但随后我也觉得这十分合情理。近几年有非常多关注东北地区历史的文学和当代艺术作品出现,其中厂矿单位的工人生活是很重要的元素。而随着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这些东北的年轻一代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进入可持续能源企业工作,保持一种与上一代人相似的生活方式。我对这条线索非常好奇,希望可以继续挖掘下去。
张立 & 佳末
三天的行程,其实让我们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开始的构想,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色彩,而当我们离开数据,真正来到风电制造产业园和面对海上风电场的时候,我们发现,真正震撼的不是人类技术应用的伟大进步,而是以能源为媒介,所联结的人与自然能量的巨量涌现。于是,我们决定从某种后人类的视角重新出发,我们联想到了《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的寓言,以“风我互乘”作为思想的原点,想象未来自然拥有自我意识,并以某种其自有的方式加以显现,从而与彼时的人类展开对话与合作,以能源的历史变迁为线索,讨论“天人器道”可以形成的和谐关系。
感谢以下伙伴
对于“再生”创作征选计划汕头之行的大力支持
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
世界风能协会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
汕头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
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
华能广东汕头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
汕头市风能协会
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联合会
⏰
就在今天下午,我们邀请了六位创作者共同来到单向空间·郎园 Station 店,参与主题为“故事塑造未来:一切从能源说起”的论坛。除了介绍各自的创作构想外,还将分享对于气候变化及可再生能源的思考,以及在 7 月底的汕头海上风电旅途之后,获得了哪些新知?以创作作为直面气候危机的途径,又面临哪些挑战?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现场活动。不能来到书店的朋友,也欢迎在单读的微博、b 站、视频号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