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街道丰泉古井社区白果园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1919年,青年毛泽东在此创办了《湘江评论》,这是五四时期的重要革命刊物,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旧址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是长沙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长沙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不仅是长沙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
长沙汉定王台故址,又称望母台,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街道解放西路80号。
建造者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因挂念母亲程姬和唐姬,每年挑选大米运往长安孝敬母亲,并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以望母。定王台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长沙孝文化的象征。
汉定王台故址现已成为长沙市图书馆,是长沙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附近还有蓼园,相传是定王故园,与定王台共同体现了长沙的孝文化。
定王台以“孝”为重要特征的文化标识,成为长沙精神里最为活泼、最为感人的一滴血。刘发的孝心得到了汉景帝的认可,并因此增加了长沙国的封地,基本奠定了湖南的版图基础。
长沙北伐军司令部故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解放中路140号,靠近长沙市公安局。该地点原为北伐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由于原址已被大火烧毁,目前主要是通过纪念雕像供游客怀念。
该故址在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成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谭延闿在此指挥北伐军的军事行动。谭延闿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多次担任政府要职。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沙公安局、长沙国家安全局
白果园巷,南起人民西路,北至苏家巷,巷长不过百米,宽仅4米,因巷子口长着两棵白果树(银杏树)而得名,这便是“白果园巷”。
白果园巷虽小,白果园巷住过的名人不少,风风雨雨几个世纪,流传下来记忆尤深的故事。这里有贺长龄故居,巷子33号《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白果园巷8号公馆,又名筠园,它是清末翰林、民国著名书法家郑家溉的住所。白果园巷19号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程潜公馆曾是湖南和平解放秘密接头的地点之一。
长沙轨道交通,第一条线路于2014年4月29日开通,其磁浮快线为中国开通的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线路。
长沙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7条。客运量为57782.54万人次,日均客运量为172.8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