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安波馆是为了纪念著名作曲家安波而建立的纪念馆。,位于延安桥儿沟鲁艺东山上。
安波(1915.10—1965.6)是山东牟平县人,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学习并从事教学和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工作。他被誉为“小调大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拥军花鼓》和《兄妹开荒》。
1951年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时的照片、1950年代安波夫妇合影。
安波19岁时进入济南师范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党工作。1937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艺音乐系学习。
在延安期间,安波深入民间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创作了《拥军花鼓》等著名作品。
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筹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调集全国人才,安波被委任编导和音乐小组组长。
新中国成立后,安波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中,1964年被任命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参与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创作。
延安马可馆是为了纪念著名作曲家马可而建立的纪念馆,位于延安桥儿沟鲁艺东山上。
马可(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的作品如《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白毛女》首演时的乐队合影,1945年6月摄于延安中央党校。后排左起第三人(手持唢呐者)为马可。
马可出生于江苏徐州,1939年抵达延安,加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韩起祥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陕北说书艺术家韩起祥而建立的纪念馆,位于延安桥儿沟鲁艺文化园区的东山上。
韩起祥(1915-1989),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县,3岁时因患天花失明,13岁师从杜维新学艺,14岁出师开始说书生涯。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沿街乞讨的盲艺人成长为新文艺运动的一代典范。
韩起祥不仅继承了陕北说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还对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其更加贴近群众,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有力武器。
韩起祥馆不仅是对韩起祥个人艺术生涯的纪念,也是对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些展览,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韩起祥的生平和贡献,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魅力。
延安的沙可夫馆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沙可夫而建立的纪念馆。
沙可夫(1903年-1961年),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曾在法国和苏联游学,进行系统的艺术和革命理论学习。
沙可夫在延安时期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积极参与文艺教育和创作,为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沙可夫馆位于延安桥儿沟鲁艺文化园区的东山上,是延安鲁艺旧址暨革命文艺家馆的一部分。沙可夫馆展示了沙可夫的生平事迹、作品以及他在革命文艺事业中的贡献,通过翔实的图文资料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和为艺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向隅唐荣枚馆,位于延安桥儿沟鲁艺文化园区的东山上,是延安鲁艺旧址暨革命文艺家馆的一部分。
向隅(1912—1968),原名向瑞鸿,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湖南长沙人。1937年由徐特立动员赴延安,并筹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音乐系代系主任、系副主任,戏剧音乐系副主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音乐顾问,延安鲁艺“星期音乐学校”校长。
向隅不仅在音乐教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也在延安时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延安的音乐家”。
唐荣枚是一位在延安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高音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她的生平和贡献在延安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荣枚不仅在音乐教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歌声和音乐作品也在延安时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她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延安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