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创业   2025-01-21 06:25   江苏  

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历史业绩而建的一个专题性纪念馆。

 1937年1月20日,原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目的: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

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1966年10月对外展出。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毛泽东与红大大部分学员在保安合影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

抗大走出的少将

抗大走出的将军

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不仅是对抗大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传承抗大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太和道观,位于延安东北清凉山之巅,与宝塔山、凤凰山隔延河鼎立相望,素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称。不仅是一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研究道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址。

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山上便修莲花城。元丰年间(1078年)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后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扩建与修葺,逐渐成为规模宏大的道教圣地。

明万历七年(1579年)延安知府洪济远进行较大规模扩建,增修诸多殿堂,新铸祖师铜像、铜钟,修筑“三天门”等,使道观规模达至顶峰。

太和山道观规模宏大,大小殿堂64座。殿宇栉比,松柏掩映。这里还修建了道教碑林、民间碑林和藏经阁,为道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更是文化商业活动兴盛,热闹非凡。登临道观,可俯瞰延安城美景,感受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交融。

参观完太和道观,沿着小山小路来到一条小巷,抬头看到一座牌坊上面写着:新华日报几个字样。看来这里也是历史遗迹。

爱吃钢丝面的老刘
记录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感悟人生心路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