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
参观的队伍举着队旗来到枣园革命旧址。
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办公。这段时间内,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居住并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党中央在此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
参观单位的人员在接受传统教育。
枣园的中心地带矗立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的铜像,象征着他们的团结与协作。
枣园革命旧址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还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其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等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价值。
延安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枣园作战室,建于1943年,是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在延安时期的主要指挥中心。负责军事战略规划、作战指挥等重要任务。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方针和政策,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延安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枣园机要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机构,负责机密文件的传递和保密工作。
-建于1938年,主要负责中共中央及军委的机密电报、文件的收发、翻译和保管。在艰苦的环境下,保障了党中央决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现存的机要局旧址保留了一些原始设施和文物,展示了当年的工作场景。
在整个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枣园机要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确保了信息的畅通无阻,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枣园革命旧址中央管理局,中央管理局于1941年迁驻延安杨家岭。 1943年11月迁至枣园。负责管理中央书记处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日常工作生活。
中央管理局在枣园期间,其工作生活场所构成了枣园革命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
枣园革命旧址行政办公室是中共中央书记处行政处的一部分,1945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行政委员会,下设枣园办公室。主要负责中央书记日常行政事务,完成书记处书记委托事宜。
枣园革命旧址书记处礼堂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作为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同时也是俱乐部和餐厅。
枣园秧歌队
中直机关纺线比赛
1945年,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出接受蒋介石邀请去重庆谈判的决策。书记处礼堂见证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此做出的多项重大决策,包括筹备中共七大、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等。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书记处礼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精神。
幸福渠,原名裴庄渠,位于枣园革命旧址内,是一条重要的水利设施。
1940年4月建成。幸福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用水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渠”。作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部分,幸福渠的建设和使用体现了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