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源桥头话变迁

文摘   2024-11-12 19:30   广东  

邹氏·传承



来源:四新大队 

 每每和朋友谈起黄茅潭、史家桥、邹源十八湾(村)以及邹源桥的话题时,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这是一个年代久远、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魅力无穷的神秘地方。这里留下了许多奇闻逸事,轰动一时的美国考古专家实地察看了这一区域,发掘出有新石器代人类活动的石斧、石针等 生产工具及草木灰、谷壳之类的遗物。

笔者好古,对古物、古遗存情有独钟,外出旅游把"览古"放在首位,舍新而恋旧。对于家乡周边村落的老石桥、老屋、老门楼、老牌坊等古建筑,以及村庄的来历总喜欢盘根刨底,探究一番。前几天办事,就经过黄茅潭岸畔,顺便观赏了一下古石桥-----邹源桥。


 邹源桥也是一座独孔古石桥,模样与其他石桥无多大差别,虽历经了六七百年风雨沧桑,,保存完好,仍然可以窥见当初容貌。虽然小石桥名不见经传,但在周边横直百十里还是很有名的。如今铜九铁路就在它身旁穿过,南来北往的乘客途经此地,都可以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桥,静静地躺在史家桥港的溪流上。忘却了的小石桥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了某些好事者无穷的遐想和探究。


 邹源桥建于何时?为何取名邹源桥?地方志史料亦未记载,民间传说那是在元朝建国后的1210年左右,湖口武山邹家巷有一位不平凡的中年汉子,毅然携带家眷迁?0?9到六七十里外的黄茅潭芦丛桥畔的山边上安家落户。这里就是邹源大屋里的前身。为什么这个中年汉子选中了这个地方呢?也许是这里水草肥美,是个鱼米之乡吧!在他眼里,这片广袤的滩涂水域是个安身的理想家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几百亩滩涂芦苇丛生,水鸟云集,俨然是个水上王国。这个中年汉子果然是慧眼识宝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儿孙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逐渐壮大起来了,,
于是他就成了邹源人的先祖,大名叫国昌公。


 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多了,大屋里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就分流迁到附近组成新的村落,如铺下村、庙下村、仓下村、学堂村、南塘村等等,都是从大屋里分出来的。

明清时期这个地方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光邹姓就有十八湾(村)之多,所以就有邹源十八湾这个叫法。

邹姓就占领了这区域的半壁江山。

黄茅潭因靠近长江口,水面大,成了水上运输的天然港口,繁忙的水码头,长江的客、货船频繁出入港口,是货物储藏、交易、疏散地。许多内地、外地人都来做生意,于是就渐渐形成了集市,铺下村是店铺,成了专门开店的繁华闹巿,刘锡匠村、铁匠村专门从事制作锻造锡器铁器用品的作坊,灯笼坂是制作销售灯笼的街道,仓下村是生意人存放物品的仓库,学堂村是办学校的地方,港口的山头上寺庙也兴建起来了,此时是人欢马叫,热闹非凡了,据说光开屠卖肉的就有十八家,可见当时商贸的规模与盛况。

那时的水码头要比现在的流泗桥的市面还要大。码头一里路长的小港,竟建有四座石桥连通内外。这些桥最早是芦丛桥,它在南宋时期应该就有了,可惜这座桥早在明淸时期就倒塌了。

其次就是邹源桥,它建于明朝时期,这个时期邹源十八湾初具规模,分布在港道两边,这给族人出行带来不便,修一座桥连通村两岸村落势在必行,许是经过商议,桥正好建在邹源十八湾的中心点的溪流上,即现在的邹源余叔村村前。也正好是在学湾背后叫大路的路头溪边,又连通了彭泽至湖口的古官道。这个点上建桥,真亏当时主谋者想得周到恰当!

这座桥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只是现在修了牛湖公路改道了,邹源桥才渐渐"下岗"了,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如今,古老的邹源桥依然还在,只不过那些周边村落的手工作坊也随着这水码头的消亡而消亡了!曾经繁盛一时的闹市也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解不开的谜!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