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艺术的征途上,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无论是苏州园林的温婉雅致,还是雁荡山的雄伟壮观,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都吸引着无数画家挥毫泼墨,试图捕捉那一抹灵动或磅礴。本系列国画写生作品,正是基于对这两种不同风格景观的研学与探索。
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其精致布局与巧妙设计,宛如人间仙境。从曲折的小桥流水到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无不体现出东方美学人文底蕴和艺术审美共存的极致追求。相比之下,雁荡山则以其鬼斧神工的地貌和原始野性之美,给予我们最直观震慑的冲击和无穷的创作灵感。峻峭的山峰、蜿蜒的溪流、神秘的洞穴……每一处风景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在戴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对苏州园林与雁荡山的写生,不仅展现了两地的独特风光,更是走出校园,将课堂带到大自然中,追寻人与自然的深层次连接,探索技法与道法的融合碰撞。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每位同学情感与智慧的结晶,邀请每一位观者共同踏上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旅程。
——22级国画二班
戴俊涛老师作品
《虎丘游园一览》32×70cm
《写意冠云峰》32×70cm
《园林秋意》70×32cm
苏州·雁荡山
2022级写意班学生写生作品展
指导老师:戴俊涛
洪畅
心得:雁荡山,一座集雄奇壮丽与幽静秀美于一体的自然宝库,是每一位艺术家心中的圣地。当我置身于此,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巍峨的峰峦、潺潺的溪流、古老的松柏,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与画意。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雁荡山写生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笔墨间流淌的不只是色彩与线条,更是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每一次落笔,都是与这片土地对话的方式,试图捕捉那瞬间的灵感,将其凝固在宣纸上,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雁荡山之行,不仅提升了我的绘画技艺,更教会了我用心去感受世界,用艺术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大龙湫剪刀峰》
《雁荡山天柱景》
《探幽小龙湫》
胡太鑫
心得:写生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在写生的过程中,我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疏密曲折来传达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这种表达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国画的艺术魅力。
《山川幽境》
《山川图》
《巍峨群峰》
周颖玉
心得:通过这次的写生,我收获了很多,一方面运用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我自己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这次写生是对我自身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考验。从中收获的也是非常可贵。
《网师一角》
《林中亭》
《大龙湫景》
吴绍云
心得:这次写生,让我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自然变换,给我的美术生涯上了重要的一课。我更加学会笔法的使用,空间的设计理念。如果落在青春里的那些小尘埃擦拭不掉,那么就把它们拼凑成一幅别致的风景吧。让笔尖的那曲轻舞飞扬记录下我们所有的小幸福。
《天柱峰》
《游石湖》
《小龙湫之上》
罗婧如
心得:在雁荡山的写生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静谧。雁荡山以奇峰异石、飞瀑流泉著称,每一处景色都仿佛是画中的一笔,等待着被艺术家捕捉和表现。站在山间,我被那巍峨的山脉所震撼,山峰如苍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而林木苍翠,树影斑驳,仿佛能听见大自然低语。
写生时,我特别注重山石与树木的关系。高大的古松挺立在峭壁之上,似乎与山体融为一体,展示了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坚韧与顽强。山间溪水潺潺,流过岩石,冲刷出岁月的痕迹。画面中的层次感与远近的对比,使得整个景色更加生动和有张力。
这次写生,不仅让我在技法上得到了锻炼,更让我更加敬畏自然,感受到山水的壮丽与宁静。雁荡山的美,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色,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与启迪。
《山水瀑声图》
《松立苍崖图》
《翠峰幽谷图》
赵依青
心得:国画写生,是与自然的对话。在山水之间,我用画笔捕捉那微妙的光影、灵动的线条。每一处景色都是天然画卷,一草一木皆有韵味。写生让我领悟,国画不仅是描绘,更是将灵魂融入自然,将情感凝于笔墨,展现独特意境。
《雁荡山韵》
《方洞奇景》
《灵峰胜景》
张越越
心得:这次写生之旅让我更加明白了艺术与自然、文化的紧密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真正深入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只有珍视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回顾这次写生之旅,我深感收获满满。它不仅让我在艺术上有所进步,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升华。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这次难忘的经历,将其化为动力,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文化素养。最后,我要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写生机会,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婺源的美好与魅力。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些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是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艺术信念和决心。
《写生一》
《写生二》
《写生三》
黄月
心得:国画写生,让我深切体会到自然之美的魅力。在观察、提炼自然元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生动气息融入画作。线条、色彩、水墨的运用更加熟练,技艺不断提升。同时,写生也让我心灵得到沉淀,情操得到陶冶,对国画艺术的热爱愈发深厚。
《雁荡山景》
《山景》
《大龙湫瀑布》
朱秋安
心得:写生是一场对自我的挑战,经过这次写生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写生中我懂得了如何用心去感受世界,用艺术去表达情感。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每一次与山川、河流、花草的对话,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伟大。
《雁荡三景(一)》
《雁荡三景(二)》
《雁荡三景(三)》
赖亿意
心得: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生动的课堂。眼观自然,笔随心动,每一次落笔,都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写生一》
《写生二》
《写生三》
叶恬
心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想写生的意义就在于 一步一景、一墨一情、一朝一夕、漫步山林,在写生中找到笔墨的突破口,感受自然与当下。
《方洞绮韵》
《塘畔幽梦·甪直》
《静径·拙政园》
涂昕颖
心得:云蒸龙变,春交树花。造化在我,心耶手耶?偶然得之,夫何可加?学徒皓首,茫无津涯。
妙法既臻,菁华日振。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山雨洒衣,空翠黏鬓。介乎迹象,尚非精进;如松之阴,匠心斯印。
白云在空,好风不收。瑶琴罢挥,寒漪细流。遇简以静,若疾乍瘳。望之心移,即之销忧。于诗为陶,于时为秋。
《印象灵岩》
《落晖》
《宿雾空湫》
龙历娜
心得:在雁荡山的国画写生之旅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细腻。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在我的笔下得以生动展现,国画的墨韵与雁荡山的景致相得益彰。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技艺,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远山》
《崖间》
《合掌峰》
杨苑睿
心得:在自然中,一笔一划勾勒出眼前的美景,仿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色彩在纸上流淌,线条在笔下舞动,每一处笔触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国画写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也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写生作品1》
《写生作品2》
《写生作品3》
钟舒涵
心得:写生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在写生中我感受到江南韵味风光如黛,让人流连忘返。
《写生一》
《写生二》
《写生三》
邹雨馨
心得:置身自然之中,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我用心感受每一处景致。写生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交流。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写生让我体会到“意在笔先”的重要性,在创作前静心构思,将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观交融。
《写生·松》
《写生其一》
《写生其二》
杨抒声
心得:苏州园林与雁荡山,一南一北,一精巧细腻,一雄浑壮阔,皆是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瑰宝,各有千秋,却同样激发了我无尽的艺术灵感。
《雁荡游记》
《园林一隅》
《游园心像》
何臣虹
心得:国画写生不仅锻炼了我的技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对自然万物的真挚情感
《雁荡取景1》
《方洞铁锁桥》
《园林取景》
包丹妮
心得:写生是一场与自然、与生活的对话,是用画笔捕捉瞬间的永恒。
置身于山水之间、古镇街头,我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巍峨的山峦、潺潺的溪流、古老的建筑、质朴的民风,都成为了我画面中的元素。在写生过程中,我不再局限于画室中的理论与技巧,而是更加注重对当下情境的感悟与表达。
写生不仅是对景作画,更是对自我内心的探索。面对同样的景色,每个人的视角和情感都不尽相同,笔下的作品也各具特色。
通过写生,我的绘画技巧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从构图的布局到色彩的运用,从笔触的表达到细节的刻画,我在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写生也让我对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而是一种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方式。 写生的日子里,我与自然相伴,与画笔为友。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对生活和艺术的新认知。我相信,这些写生经历将成为我艺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用画笔绘出更加精彩的世界。
《景一》
《景二》
《景三》
彭鑫杰
心得:这次外出写生,领略大好风光的同时,也跟随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进步,在山间瀑布下把自己的感受心得作画,十分深刻和畅爽。学习任务安排很合理,同学们在老师的大方向下各自发挥尝试,画出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再由老师统一评讲,支出问题再做改进,获得了许多学习心得。是一次非常圆满愉快的外出写生学习,大家一起创造了一个珍贵的回忆,也共同进步。
《仰观旗帜》
《水上凉亭》
《飞龙湫》
刘琪傲
心得:写生,作为我们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对技巧的锤炼,更是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写生,是一种直接面对自然或现实场景进行描绘的艺术创作方式,它要求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对象,捕捉其形态、色彩、光影等细微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技能的提升,更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142》
《588》
《730》
END
编辑:郑轩
审核:姜辉 高志标 韩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