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道德,才会使人心悦诚服

乐活   2024-11-08 11:33   湖南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大王”的“大”是“太”的古字,“大王”指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爷爷。王季,是文王的父亲。“缵”,继承。“绪”,业,事业、功业。这是讲武王能够继承前人没能完成的功业。

“壹戎衣”,“戎衣”指战衣,这里借指战争。“壹”,有人解释为一次,但是不太合适,因为武王伐纣并不是一次成功的。《礼记·乐记》记载,《大武》之乐有两次列队,武王两次出兵。王者作乐一定是实事求是,因为“唯乐不可以为伪”,不可以作假。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九年,武王在毕这个地方祭祀文王,随后有了“孟津观兵”,“观兵”就是阅兵。武王制作了文王的“木主”,用车运载着带在军中。武王自称为“太子发”,那时文王已经不在,他已经是武王,但是仍然自称为太子,表示随着文王去征伐,不敢自行决断。而且还告诫司马、司徒、司空诸节:“严肃谨慎,的确如此!我无知,是靠着先祖留下的有德之臣,继承先祖的功业,严格制定赏罚之法,以此巩固先祖的功业。”

武王渡黄河,船行到河中心,有白鱼跳进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鱼进行祭祀。渡过黄河,有一股火从天覆盖下来,落在王居住的屋顶上,变成乌鸦状,颜色是红的,声音还在作响。这时,没有事先约定就集合在孟津的就有八百诸侯。诸侯们都说可以伐纣了,武王却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行,于是就班师回朝。直到两年后,纣王的昏乱暴虐更加严重,杀死王叔比干,囚禁箕子,太师、少师都抱着商朝宗庙祭祀投奔于周。这时武王向所有诸侯宣告:“殷有重罪,不可以不合力伐纣。”于是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讨伐。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全军到达孟津,诸侯也都来会合。武王再次出兵,牧野之战,一举灭了殷商。武王出兵是尊奉文王之命,继承文王遗志,不敢以有功有德而自居。

“壹”,可以作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此外,孔颖达《礼记正义》:“此云壹者,以《经》武王继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业,一用灭殷。对三人之业为一耳。由三人之业,故一身灭之。”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业合而为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一举灭殷商而取得天下。

之后,武王没有因为讨伐商纣王而丧失显赫的名声,“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这里有一个疑问,武王是继承先辈未竟之功业,讨伐商纣而有天下,为什么这里要强调他不失天下之显名?因为伐纣这件事其实是以臣弑君,有篡逆之罪,不应该享有显耀的名声。“不失天下之显名”,是因为先辈积德至厚,天意人心已经归周很久了。像文王治国方圆不过百里,但是天下有三分之二已经心归于周了。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倚仗强力,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依靠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仁义,可以使天下归附,不必以国力的强弱为基础。比如,商汤仅用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仅用百里的土地,只是因为他们实行仁政,就使得人心归附。倚仗强力而使人归附的,不会使人心悦诚服,服从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而已。依靠道德,才会使人心悦诚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也说:“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难道是依靠人多势众吗?不是的。是实行仁政,以仁爱化民,人心归附而成王。商纣王贼害仁义之士,虐待百姓,违背人道,天下深受其害。武王伐纣实在是解民于倒悬,《千字文》有一句话叫“吊民伐罪”,就是解民于倒悬,百姓生活疾苦,如同倒悬一样。武王伐纣是解救百姓,乃是顺天应人之举,并非是一己之私。《周易》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武王伐纣,虽然有弑君之迹,但是并没有篡逆之罪。

武王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万国都来归附,而且还被供奉在宗庙当中,接受子子孙孙的祭飨。
孔子赞叹武王、周公为大孝之人,孝已达于圆满。“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其”,代指武王、周公。“达孝”就是大孝,“达”通“大”。孔子说:“武王、周公真正是尽了为人子应有的孝道啊!”顾炎武《日知录》:“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者也。”武王、周公不仅是尽性之圣人,而且以孝道而化成于家国天下,垂范于千秋万世。

孔子称赞他们的孝道已达于圆满,理由是什么?“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善于。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成就先人的事业。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这是讲孝子居丧三年。古代守孝有“丁忧”制度,父母过世,子女要守丧三年,三年不能做官,不能婚娶,不能赴宴,也不能应考。这些不能做,应该做的是哀思父母,就好像他们依然还在,要追念他们的德行,缅怀他们的教诲,不改父之道。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之礼,是为政之本。祭礼旨在引发世人至诚的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教人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人有至诚恭敬之心,自然就知道为善,社会风气也自然归于淳厚。

这是对《中庸》两段文字的解释。唐朝时,《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一篇,《群书治要》节选的只是其中两段,落实在修身上,穷理尽性,又切近人事。“中庸”不是糊涂,不是模棱两可,是恰到好处,是至善至美,是无可改易的常行之道,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摘自《群书治要


东安慈孝文化
慈孝我先行,慈孝一家人的理念。宣传表扬言最美孝顺儿女、少年、婆媳的优秀典范。推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每日分享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修身养性、子女教育等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