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功——刘备与曹操的行为相反,本质却相同
文化
历史
2024-12-08 19:26
湖南
在刘备颠沛流离的早年岁月中,曹操对他是有恩的。刘备在徐州,不过一年,就被投靠过来的吕布来了一出“乞丐赶庙公”,给赶走了,36岁的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了,只好到许县投靠曹操。为此,曹操的部下们展开辩论,到底是接纳还是除掉刘备?虽然曹操最后为了留点名声给外人探听而收容刘备,但曹操亲自领兵擒伏吕布,夺回刘备妻小,事后上表刘备为左将军,并且和刘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一副他们俩才是结拜兄弟似的,算是给足了刘备面子。然而刘备清楚,他不过是曹操礼贤下士的样板。一山难容二虎,留在曹营,早晚出事,能跑最好赶快跑,更何况到了后来不跑也不行了,因为汉献帝把密诏藏在衣带,暗示车骑将军董承谋刺曹操,刘备参与其中,担心事发,在事情败露前,以截击袁术的名目,率兵外出,这一去就不回来了。刘备进占徐州,杀掉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据地为王,把曹操气坏了。不久董承密谋败露,策谋的几个人,被灭三族,刘备成为曹操的仇人兼通缉犯,这下梁子结大了。果然,曹操不放过刘备,在袁绍发起攻势之前,进攻刘备,掳获了刘备妻小和大将关羽。刘备因此再度流亡,投靠到袁绍那边。由此可知,曹操、刘备有相当的恩怨情仇,比较起来,两人和孙权的关系淡薄得多。而刘备日后称王称帝也视曹魏为敌国,刘备和曹操成为对照组。三国读者也不免拿刘备和曹操对比。其实就仁心奸性而言,两人都是枭雄,都有权谋,城府深,要争天下,但曹操对他人性命较为看淡,却是不争的事实,屠城、诛杀臣属以及对付政变的手段,都比较残忍。刘备则相对友善得多。当曹军下荆州,刘备带着十余万名民众逃命,速度慢得像蜗牛一样,一天只能走上十余里,铁定被拖累。部属建议他抛弃群众,自己逃命,刘备说:“成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民众归附我,我怎忍抛弃?”这种“宁人负我,我不负人”的圣人形象,不管他是发诸本性或为了定位形象而为。咦,怎么说为了定位形象呢?这还经过设计吗?是的,当庞统劝刘备夺取益州时,起初刘备百般不愿,他说:“现在和我势同水火的是曹操,凡事都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功。曹操严厉,我就宽和;曹操残暴,我就仁慈;曹操奸诈,我就忠厚。”好一句:“凡事都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功。”可见和曹操相反的好的形象,多少也有策略运用的用意。在三国正史里,刘备给人的印象不差,到了《三国演义》,许多细节描写,更强化了读者对刘备仁厚的印象。《三国演义》35回有一个情节,说徐庶起初投奔刘备时,一看到刘备的千里马“的卢”,便说:这匹马虽然是千里马,却会克死主人,破解之道是把这匹马赐给怨家仇人,等这个人被克死之后,再牵回来骑,就相安无事了。刘备听了生气说,你刚来我这里,不教我走正道,反而教我做害人利己的事,我不听你的了。徐庶这时才说,方才只是测试,看看刘备是不是如传说中那样仁德。又如36回写曹操阵营把徐庶母亲骗来,又骗得徐母笔迹,迫使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刘备的谋士担心徐庶知道军力虚实,到了曹营,成为祸患,不如强留徐庶,任曹操杀掉徐母,而徐庶为了报仇,必然卯足力气攻打曹操。刘备拒绝,说道,让曹操杀了他妈妈,我利用她儿子卖命,不仁;强留他使他断绝孝道,不义;不仁不义的事,我宁死不做。到刘备懂得包装自己形象,而罗贯中又像造型师或营销顾问,为他做“产品定位”,替他塑造更好的形象。例如历史上的刘备鞭打督邮,是如此凶狠,但《三国演义》把这事编排给张飞,而且强化督邮的恶形恶状,让张飞打得合情合理,而刘备则从打架的变成劝架的。但《三国演义》可能修饰过度,得到反效果。鲁迅说得好:“(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然而鲁迅这句“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不代表刘备是伪君子。而是指小说为了彰显刘备忠厚的一面,写过了头,产生副作用,反而给人虚伪的感觉。基本上,刘备还是“长厚”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案例,有好几起。如“三让徐州”,就让过了头,感觉有些假;又如刘备摔阿斗,为了表现他的仁心,写他不舍爱将为自己儿子卖命,从赵云手中接过阿斗后摔地而骂,看似感人,但从“刘备摔儿子──收买人心”这句歇后语可知,世人未必吃这一套。这些都是适得其反的例子。我个人觉得刘备和曹操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行为虽然截然相反,但本质上却相同。至于他们到底是英雄还是枭雄,想来大家也有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