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很有种:傀儡当不了,大不了一死,有什么好怕的?
文化
历史
2024-12-07 19:06
湖南
这几天找资料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曹髦这个曹魏的年轻皇帝,真的很有种!曹髦是曹操的曾孙,曹魏的第四任皇帝,他接替被罢免的曹芳。当皇帝的时候他只有十四岁,当时的军政大权都在司马师的手中,曹髦这个皇帝既是政坛菜鸟,权力又遭权臣架空,这还能怎么玩?只能继续当个傀儡皇帝而已。但带种的人与怂人就是不一样,曹髦当不了这么憋屈的皇帝,他时刻都想把权力拿回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便不愿受牵制,不能再容忍司马氏的跋扈。当时司马师已死,朝政由其弟司马昭掌控,曹髦趁机说了一句历史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原始出处。曹髦要开始反击了。这个十九岁的年轻皇帝,思虑不周,凭借的就是心中的一股气。公元260年旧历五月初七这天,他召集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等人,说要动武,干掉司马昭,夺回朝政。可是却没有一人赞成,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以卵击石,根本没有赢的可能。王经分析道:“军政权柄握在司马昭的手里已久,皇宫内外都是他的人马,宫中宿卫空虚,兵力薄弱,绝对打不赢的。陛下您一旦这样做,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但曹髦的态度坚决无比,他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毅然道:“就这么决定了,大不了一死,有什么好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曹髦说干就干。他在行动前先进内宫禀告太后。而这时王沈、王业两个人被他信任的心腹,却偷偷逃跑,向司马昭告了密。而这边的曹髦拔剑登辇,亲自率领几百名奴仆和少数卫兵,鼓躁而出,他们在半路上就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及其部众。大家看到杀气腾腾的皇帝,谁敢动手?一哄而散。少年皇帝带着一群人杀到宫城之南,遭中护军贾充抵挡。曹髦拿剑拼杀,还是没有人敢抵抗,众人只想退走。这时担任“太子舍人”的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这个时候。今天的事,没什么好问的!”成济受到激励,等于吃了熊心豹子胆,便抽出长戈,刺进皇帝身体。曹髦惨死。曹髦在位五年(公元254-260年),他是历史少见的,也可能是仅见的,皇帝带头喊杀,要杀掉权臣夺回权力的例子。真勇敢,真带种啊!但说动手就动手,什么计划、部署都没有,也不搞什么阴谋刺杀,一群人随便凑凑,光天化日之下出动了,且大声呐喊壮胆,成败可想而知。最后他死得轰轰烈烈,宁死不屈,虽然有些不智,但其勇气与胆识还是挺让人佩服的。曹髦这段故事,有些遗憾,如果你读的是陈寿笔下的《三国志》,那肯定读不到什么,甚至会被误导。《三国志》正文没记载这件事,在写到皇帝曹髦死了之后,接着收录便是皇太后的令文,令文对曹髦大加批判。而罪状很好笑,说曹髦情性暴戾,劝谏他,他不接受,反而怀恨在心,对太后又是毁谤,又是离间;太后对司马昭表明要罢黜曹髦的意思,司马昭忠心耿耿,请求太后再给曹髦一次机会。可惜曹髦仍旧不知悔改,变本加厉,曾举弓指向太后住的西宫,有一次箭还射在太后面前。总之,《三国志》记载曹髦多方企图谋害太后,下毒不成,索性用兵。曹髦在《三国志》被描绘成性格残暴而举止幼稚的傻皇帝。陈寿在司马王朝写《三国志》,不敢实写司马昭之心,又不好歪曲事实,只好隐讳,抄录太后的令。不但不丑化司马昭,还反过来美化司马昭,把他讲的跟圣人一样感人。若你光读《三国志》,曹髦就被定义成负面形象。但这些鬼话连篇,鬼都不信。幸好裴松之注收录了好几则史书记载,而《资治通鉴》采用了这些记载,让我们今天知道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这个案例,我再一次强烈提醒喜欢三国的朋友们,三国入门,宜读《资治通鉴》,不但可看出事件的时间先后,有纵有横,比较有历史的概念,也不会被《三国志》颠颠倒倒的笔法,以及缺三漏四的记叙,弄得迷迷糊糊。虽然《资治通鉴》也有缺点,但总归瑕不掩瑜。